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清末翰林宅院

清末翰林宅院

日期:2016/12/14 18:50:36      編輯:古代建築史

    南京人習慣將中華門以西地區稱為“門西”。從600多年前,朱元璋定都南京開始,就將門西的秦淮河沿岸地區定為居民住宅區,這一城市規劃一直延續到清代,因此,南京許多深藏不露的老宅院就坐落於門西地區。

    門西高崗裡,就有一座晚清翰林魏家骅的古宅,至今還保存著拴馬石等諸多有趣的晚清建築構件。

    拴馬石如今很少見

    從小在門西長大的本報熱心讀者劉武,帶著記者來到了魏家骅舊居。這座深宅大院坐落在高崗裡17、19、21號,從門口望進去,看不到盡頭,讓人體會到什麼叫做“庭院深深”。

    大門是典型的清代民居大門風格,用青磚砌成,上面有木雕門楣,門兩邊的牆壁各有木柱支撐,鋪設的是菱形方磚。走進大門,是一個門廳,面積足有一二十平方米,這裡是魏家當年的“傳達室”,這個“傳達室”明顯比別的老宅的門廳要大,可以推測這戶人家來客很多,應接不暇。大門上方還有高高的馬頭牆,起封火消防作用,當年,這樣的馬頭牆在門西一帶是一個標志,如今卻不容易找到了。

    魏家老宅大門的兩邊,還各有一個磚雕的“福”字,後門也有一個“福”字磚雕,昭示著主人對於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大門左側的牆上,嵌著一塊拴馬石,”這是這座老宅的一大特色”,劉武說,魏家當年來往賓客不斷,過去達官顯宦往往以馬為交通工具。到了魏家門前,馬進不去,僕人就把馬拴在這裡,等著主人出來。劉武風趣地說:“這相當於現在酒店商場門前的停車泊位!”

    劉武說,門西一帶深宅大院不少,但是大門能造得這般氣派的,而且門前還有拴馬石的,已經很少見了,從這大門,就可以想象翰林魏家的氣派。

    亦官亦商的魏家骅

    魏家骅究竟是何許人也,能將宅第修建得這麼氣派?魏家老宅的居民告訴記者,生於南京的魏家骅有多重身份——學者、官員、慈善家和商人。

    作為學者,他是光緒二十四年(1898)的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寫得一手好書法;作為官員,他當過山東東昌府知府,官至三品大員,直到晚年才告老還鄉;作為慈善家,他讀書時就跟隨老師馮煦在安徽赈濟災民,回到南京後,他曾在上新河辦孤兒院,招收貧家子弟。

    他還多次在災年給饑民提供糧食,1923年,他還創辦了慈善組織——慈善惜字會;作為商人,魏家骅支持弟弟經營絲織業,其家族絲織企業“魏廣興”最多時擁有織機3500多張,在南京首屈一指。“魏廣興”的產品質量上乘,暢銷全國。魏家骅因此長期擔任過南京商會會長。

    魏家出了這麼一個優秀的人物,擁有這麼一座宅第也就不稀奇了。據了解,高崗裡魏家大院是魏家骅在南京經商做慈善事業建造的,由此推測,此宅建於清代末年、民國初年,至今已逾百年。

    老宅格局大致保留

    歲月滄桑,如今,住在魏家老宅裡的絕大多數都是外姓居民,魏家後代倒沒有幾戶。如今的魏家骅舊居南北長75米,東西寬45米,占地三千多平方米。和記者看過的大部分老宅院不同,從大門進去,就是一個庭院,建築分為兩邊。往裡面走二三十米,拐個彎,又是一個小天井,前方一條巷道通往後門,後門開在一條名叫陳家牌坊的小巷中。這一結構,使得“魏家大院”的房子分為了三組,前後加起來有三四進。

    在劉武的指點下,記者看到,魏家大院的門廳、大廳、對廳、花廳、正房、跑馬樓、祠堂、花園等組成部分,如今還能夠依稀找出,在一些古建築上,還能夠找到殘破的木雕,牆腳長滿了青苔,無言地訴說百年前這座大宅的輝煌。

    有的資料上顯示,魏家大院裡當年還有時髦的汽車房和放織機的機房,這是其他大宅都沒有的,但很遺憾,這兩個特殊的組成部分,如今已經無法尋覓。倒是魏家大院裡隨處可見的綠色植物引起了筆者的興趣。

    在一張10年前拍攝的魏家大院的老照片上,記者看到,正對大門的有兩株低矮的小樹苗,而昨天記者看到的卻是有一層樓那麼高的兩棵茂密桂花樹。蓬勃的生命力在百年老宅的年輪上已然留下了重重一筆,老宅依舊,但時光卻在無聲流轉。

 

推薦閱讀:

山溝溝茅塘古村落保護工程啟動

紅蓮寺重建一期工程主體完工

大型炎帝神農陵廟皇城遺址現身高平

超前謀劃 運籌帷幄 青海建築專家奉獻新玉樹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