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李氏“氣息”綿延福澤後人

李氏“氣息”綿延福澤後人

日期:2016/12/14 18:49:38      編輯:古代建築史

魂歸吳下千古頌

 

   李氏“氣息”至今綿延福澤後人

    驅車從木渎蘇福路向西行駛,至藏書“三羊”雕塑入口處,左拐轉進小王山的山路,植被茂盛豐富,很快便有了“隱士”的氣息。路名取自李根源的名號,叫印泉路,村口一戶人家開了一間民宿,取名叫“印公村捨”。後人至今沒有忘記印公的綿延福澤,寧靜安詳的村莊沿續了半個多世紀以來的生活狀態,李根源的印跡被深深地烙進了這一村落的脊骨裡。

    蘇州藏書,這裡是著名的澄泥硯台之鄉。隱落在一片黑白相間的古樸民居中的心楓藝術雕刻室的主人徐善根是近年聲譽鵲起的雕刻新秀。

    徐善根是江西玉山縣人,那兒也是中國著名的硯台之鄉,當地產的玉山羅紋硯蜚聲中外。小徐的祖上世代務農,他在16歲時就因家境貧寒而辍學在家,開始半耕半讀的生活。他自幼喜愛美術,以臨摹連環畫為樂趣並隨家鄉的藝人學雕石硯。他18歲即入制硯廠拜師學藝,成為廠裡後來居上的佼佼者。20歲時他拜別高堂,只身離鄉,輾轉江南,定居藏書,隱居穹窿山麓的小王山腳下悉心拜師訪友,苦心鑽研雕技。數年間,一件件作品從簡陋的小屋裡飛進藝術家們的畫室、案頭,受到珍藏。巧的是,小徐當年剛來藏書鎮落腳的住處,正好與根源先生隱居之所隔路相望,可見這是一種緣分。“先生遠離官場,尋求心靈的安谧和純淨;我現在遠離商戰正濃的社會,去探求藝術的真谛,此中是否有相通之處呢?”

    “阙茔村捨”首度修復

    小王山十年,政局動蕩。對李根源來說,心中的理想抱負無時無刻不在熱烈地沸騰著。於是,“阙茔村捨”的廂房裡,李根源度過了無數個不眠之夜,雖然是坐而論道,卻也是國政朝綱。與張一麐,兩個命運相似、志趣相投的老人,一同跋涉於仕隱兩難的精神苦旅。可惜日寇侵華,家鄉淪陷,村捨蒙難,解放後又遭“文革”破壞。蘇州市文物組到小王山“收拾殘局”時,碑石書畫、古跡文物雖然零亂,但尚有五船之多運往蘇州。後來阙茔竟被夷為平地廢墟。

    1984年,時任吳縣政協副主席、黨組副書記兼統戰部部長的詹一先率先牽頭組織發起了第一輪搶救性修復。

    當時擔任墓區所在興奮村團支部書記的朱玉華回憶,1984年,正值全國文物普查,他和一批青年團員們頂著烈日爬上小王山一點點地清理出在“文革”中劫後余生的那些摩崖石刻,也就是在那次文物普查中,有關部門決定重修李根源先生之墓。據回憶,李根源之墓原貌相當簡單,“就是一個土冢,前面一塊墓碑。‘文革’時墓碑還被推倒在地。”朱玉華說。1985年初,詹一先帶著吳縣政協文史辦主任鄒志一、朱玉華一行趕到了杭州。因為他們要實地考察一下李根源先生的摯友章太炎之墓,“李根源和章太炎、於右任是一生的好友,我們覺得如果依照章墓來建李墓,應該是比較合適的。”

    朱玉華說,在把章太炎之墓的照片寄給了李根源第五子、在北京工作的全國政協委員李希泌後,幾經商討,終於確定了修葺方案。領著村民們修墓的朱玉華至今仍然記得,“像老領導詹一先那樣認真細致辦事的人,我再也沒有遇到過第二個了。”

    經歷了一個特殊年代,當時的GDP並不高,保護文物還沒能被提到頭等大事上來。然而飽經滄桑的建築以及僅剩一個土墩很可能就此消逝的歷史卻不能等。深谙“阙茔村捨”這一不可再生資源品牌的價值,作為當事人之一的詹一先先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因為不能再等,即便沒有資金,李根源紀念室的修復也必須立即進行。沒有撥款,他們便進行募捐。當時正好召開全縣三級干部大會,時任吳縣縣委書記的管正在會後進行了勸募動員。會議一結束,詹一先便與鄒志一等,在會場裡帶著紙筆挨個求“贊助”。“工業經委、糧食局當時捐的都是一萬元”,詹一先先生回憶,當時一共募捐了近20萬元,因為同時啟動的還有韓世忠享堂、車坊美國飛行員肖特義士殉難紀念碑及紀念室等的修復,因而這20萬元被分成了三份,其中10萬元集中用來修復李根源紀念室。

    修復工作分為兩部分,一個是復建當時的阙茔村捨,另一個則是修復李根源墓址。

    當時恢復的阙茔村捨為五開間2隔廂的建築,建築面積約為200平方米,圍牆內還有百余平方米的院子。院周保留了李根源當年手植的十余株榉樹。“這些樹齡均在百年以上的榉樹即便在當時價值已經不菲,盡管當時修復的經費十分緊張,甚至有人曾提議是不是把這些樹砍了賣錢,但是我們都不為所動,這些歷史元素還是被保留了下來。”如今這些榉樹均已被掛上了蘇州市古樹名木的“身份證”。

    小王山摩崖石刻獲重生

    或許是本身對書畫就有著與生俱來的喜愛,看到淹沒在雜草叢裡的石刻書法,詹一先告訴記者,他們當時都覺得心疼。深山裡有這麼多名人的書法石刻,而且真草隸篆,字體齊全,風格各異,镌刻極工,數以百計的摩崖石刻使小王山變成了現代名人書法藝術的“博覽館”,這是李根源先生留下的巨筆文化遺產,不整理出來太可惜了。正好1985年7月6日是李根源逝世20周年紀念日,而為了向這一天獻禮,對小王山摩崖石刻的首次修復也迅速提上了日程。

    對露天碑刻博覽館的挖掘持續了兩個月之久,長年累月的風吹雨淋以及開山采石,石刻有的淹沒在泥土裡,有的被雜草掩蓋,工作人員沿著李根源墓四周開出一條路來,並一一將石刻亮出來,同時再請專業人士描上漆……第一次仔細對石刻的保護,共挖掘出了150多條,而這也為日後小王山景區的開發打下了堅實的文化基石。與此同時,《吳縣小王山摩崖石刻選編》的書籍也同時出版,為了布置紀念館,以謝孝思為首的蘇州書畫界仁人志士以及李根源親友師生紛紛酬作書畫以資紀念

    1989年5月20日,有關部門舉行了隆重的李根源誕辰110周年紀念活動。在修葺一新的李根源墓和新建的李根源先生紀念室中,這位親朋故友、學生門徒遍布海內外的名士再次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當紀念會上,李根源的五子李希泌帶著親朋好友前來參觀,親眼看到父親這麼多的東西重見天日,並且有這麼多文人畫作與老父作伴,激動無比。而所有這些也均被寫進了當時的吳縣大事記:6日,辛亥革命老人李根源先生逝世20周年紀念會在藏書鄉小王山阙茔村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缪雲台、全國婦聯主席康克清、中央統戰部等發來悼念電函,民革中央領導人王昆侖、屈武等敬送花圈。

    歷經多次修復巨筆遺產留存

    李根源紀念室修復後,當時文化旅游尚未起步。而疏於管理的紀念室受江南氣候潮濕、風雨侵蝕,年久失修日益破落。2003年吳中區政協、政協聯誼會、工商聯,由政協副主席、統戰部長張坤生牽頭組織企業家、愛心人士再度籌資重建,並重新陳列布館。其中捐資者分別為“詹憶源、許進良、李航勝、吳時欣、黃偉良、王國慶、黃偉達”等人。

    隨後,被稱為朝陽產業的文化旅游如火如荼展開,小王山景區成為吳中太湖旅游的一處名勝,吳中區穹窿山風景管理區管理委員會、吳中區旅游發展有限公司開始了對小王山景區的全面修復與開發。2009年,穹窿山風景區管理委員會、吳中旅游發展有限公司投資2500萬元,從保護和修復的角度出發,用一年多的時間,山上出土、描摹了百余條的摩崖石刻,修葺、修復了湖山堂、小隆中、聽松亭、萬松亭等松海十景。李根源與小王山的巨筆文化遺產迎來了全面新生。

    小王山景區對外迎客

    走進李根源紀念館,一進門便是李根源高大的石像,高6.5米,重20噸,取材自國畫大師徐悲鴻繪制的李根源像。而這則是當地的石雕藝人許永良的精心之作。

    說來也巧,許永良與李根源也算得上是“遠親”。蘇州是李根源先生的第二故鄉,李根源的夫人馬樹蘭有個弟弟叫馬樹聲,一直追隨李根源先生身邊,從雲南騰沖跟隨姐姐、姐夫來到蘇州小王山。在此定居後,李根源便為馬樹聲作主,在蘇州迎娶一位蘇州姑娘。李根源離開蘇州後,馬樹聲夫婦便一直堅守在小王山直到去世為止。現在則由馬樹聲的女兒馬彩英和女婿王根生一心一意守護在小王山旁邊,忠心耿耿看守著。而許永良則是馬彩英的女婿。

    小王山李根源紀念館修復之初有關工作人員找到了許永良希望能為李根源雕一個石像,許永良一口便答應了下來。為了能夠更好的表現出李根源的形象,許永良還特意到家裡把李根源以前拍的幾張照片拿出來仔細的觀察,揣摩。然而那些照片看上去都是慈祥的老人,為了突出李根源先生的愛國愛民思想,最後選定了徐悲鴻為《國殇》中執绋者李根源先生造像作為范本進行雕刻,經過認真仔細分析,有了身材輪廓,神態的基礎後,在打磨好的石板上,采用浮雕的手法,歷經幾月精心雕琢後,徐悲鴻畫中李根源先生為抗戰而犧牲的將士們執绋時的嚴肅悲憤神態像,栩栩如生的躍然於石板上。而這也得到了曾經見到過李根源先生本人的當地老人和馬彩英等後人的認可。

    如今,李根源紀念館、李根源墓、阙太夫人墓以及於右任、章太炎等書法名家留下的摩崖石刻在內的小王山景區經過全面清理和整修,已煥然一新,除了欣賞山上真、草、隸、篆各種風格的名人石刻外,景區根據歷史記載,新建了“忠孝牌坊”、“書法碑廊”、“忠孝祠”、“民國故居”等景點。景點采用具有蘇州特色的宮燈,每只宮燈圖案采用具有傳統美德的二十四孝圖。“民國故居”中的一摟粗的兩根楠木柱子、鹹豐年間的石墩、具有雕刻工藝的“牛腿斜撐”、名人字畫館、民國家具展覽館等建築設施,又成了景區的一大亮點。小王山正式揭開神秘的面紗,與廣大游客見面。景區的“忠孝文化”、“民國文化”、“石刻文化”、“書法藝術文化”等,特別是李根源的愛國主義精神,為游客提供更為豐富的文化大餐。

推薦閱讀:

德州首次發現白雲葬古墓

江蘇楚州發現200米長明代運河磚工堤

寧波文保點變鮑翅館 記者探訪遭轟趕

中國畫裡的鄉村——徽州古建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