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瓦官寺內的智者大師紀念堂

瓦官寺內的石柱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提到江南佛寺,人們總會想起這句唐詩。不過,據專家統計,當時,南京佛寺數量最多時竟達700多座,數量超乎人們想象。瓦官寺,就是其中的一座。瓦官寺如今藏在一個小巷子中,很多南京人都不知道它的存在。但它名聲在外,2010年,北京大學教授、著名學者陳浩武來南京,還專程拜訪這座千年古剎。網絡上,瓦官寺也負有盛名,就連日本、韓國的“驢友”也會漂洋過海來尋訪它。
一座古寺為何會招來那麼多的人?這座古寺有什麼樣的魅力?
著名學者千裡尋覓北大教授為何要找瓦官寺
應“太湖論壇”的邀請,陳浩武提前抵達了南京。早早地來南京干啥?居然是沖著瓦官寺去的。可是,“非常不幸,我問了很多人,都不知道瓦官寺在哪裡。最後在一個小巷子裡找到了。那地方實在太偏僻了!”
說起自己的探訪經歷,陳浩武連連惋惜,曾名揚全世界的寺廟如今“沒落”得快找不到了。“佛教傳到中國以後,有位傳人叫智者大師。智者大師曾在南京的瓦官寺講經,後來形成了中國最著名的哲學體系——天台宗。”
陳浩武介紹說,天台宗創始人智者大師在陳光大元年(公元567年),居於瓦官寺,直到太建七年(公元575年)入天台山,一共住了8年。他在瓦官寺創宏禅法,宣講《法華經》、《小止觀》、《大智度論》,為天台宗的創立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工作。因此後人尊瓦官寺為天台宗的祖庭。“由於日本、韓國的天台宗都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瓦官寺在日本、韓國很盛行。近20年來,日本、韓國的有關人士,經常來南京尋根禮祖,探問瓦官寺。”
現在的瓦官寺也是應邀請才復建的,寺廟的最後一進,專門開設智者大師紀念堂。裡面供奉著天台宗祖師智者大師的法像,他手上拿著經卷,似乎正在給眾生講經。
記者實地探訪瓦官寺藏在集慶門的小巷中
瓦官寺在哪裡?別看你生活在南京很多年,但你不一定能找到它。
按照陳浩武提示的地點,記者一路尋訪到集慶門附近。附近低矮的小房,有的已經拆遷變成了廢墟,幾乎找不到什麼可以詢問的人。七拐八拐地爬上了一個山坡,遙遙地可以看到黃色的牆壁,屋檐飛翹。繼續往上爬,一片明黃色跳入眼裡,這就是瓦官寺了。山門並不大,上面寫著“古瓦官寺”。
寺廟對面,一處小房上寫著“花露崗”。和很多“驢友”一樣,跨入寺廟的那一刻,記者稍有一點恍惚:這就是很多人尋了多年的南京最古老的寺廟嗎?
挨近中午,進去的時候,幾位居士正在吃飯。一位姓時的居士帶著記者在寺廟內四處觀瞻。“你是不是聽北大教授課以後來的?好多人聽了那個教授的課以後,專程到這裡看看。”時先生告訴記者,陳浩武到瓦官寺,就是他接待的。
時先生告訴記者,眼前的瓦官寺是2003年復建的,只有古瓦官寺的幾分之一大。“原來的瓦官寺最繁華的時候有60畝,現在很小,縮在小巷子裡,很多人都找不到。現在的古瓦官寺是在花露北崗12號原悟庵上進行重建的。”
出土過不同年代的文物
瓦官寺一共三進,緊靠著一個老廠房。雖然復建的時間不長,但走在裡面,時不時能看到一些老物件。很多居士在裡面忙碌,看到有人來,大家都熱情得很。
其中一面牆的門楣上,嵌著一塊小石碑。石碑上依稀可見有字的痕跡,但你要細看,只能看到一些“鑿”印。“大的是‘學忍’,小的就看不出來了。南京大學的教授曾經來考證過。”時先生說,這是一塊古碑,具體年代不清楚。
往前走,其中的一個院子裡,放著一個巨大的石柱礎,直徑80厘米左右。雖然石柱礎的一半已經不知道去了哪裡,但殘留的一半上,依然看出當年這座寺廟的輝煌。石柱礎上雕刻著一朵朵祥雲,一條巨龍盤旋在柱礎中間,張牙舞爪的。石柱礎旁邊,還有一些長條青石,這些也是古瓦官寺的。院落的一面牆上,還鑲嵌著一塊殘破的碑。碑文上的字因年代關系,已經看不太清楚了。
這些文物並不是同一個年代的。“2003年重建的時候,南京市博物館考古隊在這裡進行了考古發掘。當時從地下出土了一批文物。最久遠的是一對石燭擎,古樸精美,雕滿了纏枝花紋。經考證,是南唐時期升元閣內的遺物。而雕龍的石柱礎是明代留下的遺物,大石碑是清朝留下的。”時先生說,一些重要的文物,現在被南京市博物館收藏。
畫聖顧恺之的點睛之筆早沒了
一座寺廟,為啥會有各個年代的構件?時先生歎了一口氣,說,“這座寺廟現在沒什麼名氣了,但在古代,那可是響當當的。要在唐朝,外地人到南京,不到瓦官寺,就相當於沒到過南京。”東晉時期,瓦官寺曾藏有“三絕”:獅子國(今斯裡蘭卡)所贈玉佛像;東晉雕塑家戴逵用其所創的干漆夾紵塑造的五方佛像,以及顧恺之的《維摩诘示疾圖》壁畫。
維摩诘像壁畫如今早已沒有了。南京博物院的張蔚星說:“現在,全世界留下來的顧恺之古畫只有12幅,為啥?因為顧恺之的畫大多是壁畫。1600多年了,這些壁畫早已沒有了。”張蔚星說,顧恺之的維摩诘像在美術史上是非常聞名的,而那也是顧恺之的成名作。
“公元364年,南京要建瓦官寺,僧侶向京城士大夫募款,但回響不太熱烈,眼見修建計劃無疾而終,顧恺之卻慷慨地認捐一百萬錢。寺廟一天天建起來,但顧恺之的錢卻一分也沒捐過來。寺裡高僧急了,問顧恺之怎麼辦?顧恺之說,‘沒關系,你們照建,留給我一面白牆就好。’牆弄好,顧恺之每天都在裡面作畫,閉門創作一個多月,畫了一幅病容蔫蔫的‘維摩诘像’,畫作大體完成,只差眼珠沒點。就在准備點睛當天,顧恺之請寺僧打開寺門,讓民眾參觀,並規定,頭一天來觀看的人,捐錢十萬,第二天五萬,第三天隨意樂捐。頭一天,許多人為了爭睹顧恺之‘開光點眼’,湧入瓦官寺。顧恺之當眾起筆點睛,說也神奇,只那麼一點,整個畫像便活靈活現。很快,一百萬錢便湊足了。”
南京專家細說古寺魯智深燒的不是這個瓦官寺
專家說,瓦官寺屢毀屢建,甚至在一些名著中都提到過這個古寺。瓦官寺最早建於公元364年。“這裡原來是管理窯廠的官府機構,所以,才叫它瓦官寺。”學者薛冰說,《梁高僧傳》上記載:“釋慧力,未知何許人。晉永和中,來游京師,常乞蔬食,苦行頭陀修福。至晉興寧中,啟乞陶處為瓦官寺。”也就是說,當時慧力法師奏請皇帝,在陶官舊地上建寺廟,古寺也因此得名。
晉鹹安年間,這座寺廟得到了擴建。當時,法汰法師在瓦官寺講《放光般若經》,感動朝野,於是,官府出資擴建了寺廟。晉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96年),寺毀於火。簡文帝趕緊命令修復。
“南朝宋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當時有異鳥三只飛集瓦官寺,朝庭認為是鳳凰棲息的瑞相,乃置鳳凰台,山稱鳳台山。”薛冰說,這才有了唐代李白的“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
“在梁武帝時期,瓦官寺旁邊還建起了一座雄偉的瓦官閣。當時,瓦官寺和瓦官閣都是江南名勝,和清代四十八景差不多。”薛冰說。五代南唐時,瓦官寺更名為升元寺,瓦官閣也改名為升元閣。但隨後,北宋大軍攻打李後主,寺和閣都毀於北宋南下的兵火。重建之後,已經沒有了當年的恢弘。
一些喜歡《水浒》的人可能還記得,在《水浒》中,施耐庵還寫到了魯智深火燒瓦官寺。那時候的瓦官寺已經敗落得很。不過,這個瓦官寺是魯智深被方丈逐出五台山後,在前往東京汴梁途中路過的一個寺廟,盡管名為“瓦官之寺”,但其實與南京沒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