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童古鎮位於浙東寧海以南14公裡的梁皇山下,34省道(甬臨線)和同三高速公路由北向南橫臥全鎮,前童兩千多戶人家全為“童”姓,給人一種“住的全是親,來的全是客”的祥和之感。它和大多數江南古鎮不同,一條以八卦圖形的水渠引白溪之水穿過全鎮,家家門前的過溪石板猶如小橋一般,所以前童又有“千橋之鎮”的美譽。
這裡地面鋪的是細細碎碎的鵝卵石,特別是鎮上主要的房屋都是石頭結構的民居建築,按“回”字九宮八卦式布局而建。古鎮隨處都可入畫,尤其是這裡的“靜”,能給人一種回到家的感覺,而這種感覺又有點陌生。前童以明清時期的古建築最多,青籐白牆黑瓦,石頭镂花窗戶,雕梁畫棟門樓,蒼涼中顯現出曾經的繁華。明代方孝儒在此講學,前童村民形成了一種“挺身而出”的性格,今人又稱之為“前童精神”。電影《理發師》的故事就發生在這些昔日華麗的滄桑老宅之中。前童賦予我們的是它那古老而憔悴的美麗,它也是崇儒重義的別樣江南。
前童雖是小橋流水人家,卻有著與眾不同的景色。古鎮的街巷異常狹小,建築異常密集,身處其中就如走迷宮一般。緊臨老街是一幢幢工藝精美、至今依然保存完好的古建築,梁枋門窗上滿是雕飾,精巧的躍魚碼頭牆和脊塑牆花具有獨特的地方風格。
職思其居
建於清代,是清舉人童桂林三子童汝寬的居宅。紅條石門台上刻著“量入為出,勤儉持家”的家訓。庭院為四合院二層木結構,院內各房既有嚴格的老幼尊卑劃分,又融融一堂,極富人情味。天井寬敞,遍地是用鵝卵石鋪砌的金錢狀圖案,蘊含“金錢鋪地”之意。中堂正壁上,當年中舉喜帖尚依稀可辨。
五福臨門
建於清代,這裡有左右對稱、高聳入雲的馬頭牆,俗稱“五岳朝天”,不僅高險峻美,而且防火擋風的功效。牆面嵌著雕花石窗,外牆上塑“群峰簪笏”、“清流映帶”等浮雕文字;牆尖塑著沖天而起的躍魚和飛龍,寓含“鯉魚跳龍門”之意。門牆一對瓷盆中各飾有五只飛舞的蝙蝠,象征著五福臨門,這就是宅名的來歷。
童氏大宗祠
建於明初,由方孝孺設計,其中角樓借鑒了明代皇城的建築風格,至今保存完好。古祠堂周圍分布著黛清粉牆的道地(四合院),獨具浙東風格。從側門進去,就是幽雅小院,地上大多用鵝卵石鋪砌出花紋。磚雕、石雕門樓、木雕窗棂均有很高工藝水平。
明經堂
明經堂亦稱“獅子名堂”,緊臨職思其居宅西面,清同治年間建。在過梁等木構件上均施精細的雕刻,門梁為八仙過海,梁枋為梅花藏鹿。屋脊上中間塑以太極雙魚,兩邊塑有吻獸。道地中有黑白卵石鋪成的獅子滾繡球圖案,古樸又不失淡雅,是一座典型的浙東民居。
此外,鎮上還有孝女湖、鹿山公園、石鏡山、梁皇山風景區、古樹名木等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