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興古鎮
日期:2016/12/14 18:44:05   編輯:古代建築史如今的杭州西興古鎮,已不見昔日繁華
相對杭州老城區來說,濱江區的西興,是城南的城南。
城南舊事多。很久以前,這個連接浙東運河和錢塘江的要沖,就向著東方伸出了歡迎之手,在浙東古運河的起點――官河沿岸,上演了一段南北客商、舟來纖往、盛世繁華的運河故事。
日前,隨著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的啟動,作為浙東運河源頭的西興,憑著特色鮮明的“過塘行及碼頭”文化,成為了杭州申遺預備名單中首批7個“遺珠”之一。
此刻,它正在被挖掘、修繕和保護,不久將煥發新的生機。
這是與京杭大運河命運緊緊相連的一個古鎮,它的興盛與衰落,都無法與運河剝離。
因為運河,這裡繁華一時――清末至民國時期,形成七十二爿半過塘行
“我們西興是千年古鎮。”每每向別人說起西興,生於斯、長於斯的76歲老人趙煥祥,總有說不完的故事。
西興之名,始於春秋後期。時吳越交戰,越國大夫范蠡於錢塘江南岸築城御吳,因寄固守之厚望,故名之“固陵”。六朝時,因地處會稽郡西端,固陵改名西陵。五代後梁,方更名為西興,沿用至今。
雖幾經易名,但西興卻因為擁有浙東運河和錢塘江的中轉碼頭,舟車輻辏,萬商雲集,其“兩浙門戶”、“浙東首地”的地位,反而在光陰流轉中固守了。
七十二爿(量詞,讀音同“盤”)半過塘行,就是這段歷史的物化記憶。在西興集鎮中心,有一條保存完好的960米長街,七十二爿半過塘行就位於這條老街。與老街相鄰的,就是浙東古運河的起始段――官河。在這裡,全長230多公裡的浙東古運河,途經蕭山、紹興、上虞、余姚、寧波,於鎮海城南注入東海。
然而,過塘行又是什麼呢?
塘,本義並非水池,而是堤岸。因河流之間有水位差,江河交匯處通常都建有壩,明清時,從錢塘江進入運河或從運河進入錢塘江的貨船,都要先卸下貨物,待貨物挑過塘堤後,再另外裝船。過塘行,就是專門替過往商客承辦貨物過塘的“轉運行”,套用現下時髦稱謂,即為“物流中心”。
《西興歷史故事》中有一則故事,說的就是過塘行:清朝同治年間,西興人俞謂東在杭州一家錢莊做事,與之有舊交的胡雪巖建議他回西興搞接待過往官吏的營生,俞謂東就開了家“俞天德過塘行”。這樁無本生意來錢很快,鄰居們紛紛效仿。據稱,這就是西興鼎盛期七十二爿半過塘行的由來。
據《西興鎮志》載:自清末至民國時期,西興共有過塘行七十二爿半,挑夫、船夫、轎夫、牛車夫等從業人員達千人,成為名震江南的貨物集散中心。
七十二爿半過塘行的經營范圍也有大體分工,有過禽蛋的,過茶葉、藥材的,過牛、羊、豬、魚秧的,過棉花、蠶絲、綢緞的,過百雜、燈籠的,種類繁多。一般過塘行均全年營業,只有一家黃鳝行,因為鳝魚上市有季節性,每年總有幾個月不開門,被戲稱為“半爿”。
西興本地老人們介紹,當時過塘行生意興隆,各路船只排起的隊伍長達千余尺,首尾相接,起航靠埠,上客卸貨,晝夜不歇,一派繁忙景象。運河裡舟來纖往,吆喝聲此起彼落。
這副場景,在晚清長河先賢來又山《西興夜航船》詩中,有惟妙惟肖的描繪:“上船下船西陵渡,前纖後纖官道路;子夜人家寂靜時,大叫一聲靠塘去!”如是看來,在業務最繁忙的年代,西興過塘行還是“24小時營業店”。
卸貨的地方,叫西興大埠頭碼頭,從這裡卸下的貨,再經纖夫挑到錢塘江的貨船上,貨船走一段錢塘江,從三堡入京杭大運河。通過一條水路,蕭紹平原上的物產,源源不斷北上供向京城。
推薦閱讀:
貴州軍事古堡 海龍囤
海口瓊山牌坊
西安影像之杜曲古鎮
南京高淳縣湯村的明代古庵
推薦閱讀:
貴州軍事古堡 海龍囤
海口瓊山牌坊
西安影像之杜曲古鎮
南京高淳縣湯村的明代古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