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車塵馬跡尋古道(九)西南古棧道

車塵馬跡尋古道(九)西南古棧道

日期:2016/12/16 20:08:07      編輯:古代建築史
九、西南古棧道
在古代,穿越層巒疊嶂的山區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勤勞智慧的先民們早在先秦時期就在巴蜀地區創造出了跨越險峻的山嶺和溝壑的各式棧道和橋梁,史書上有“棧道千裡,無所不通”的記載。
西南地區的古棧道因為地形地域的不同和古今差異,大抵可以劃分為木樁式、木閣式、石條式、凹槽式等幾種。
在西南不少少數民族的史詩和傳說中,都有關於他們祖先如何踏著樹干樹枝,從林間的樹上遷徙、狩獵的故事,如白馬人進入水晶地區,基諾族遷往現居基諾山的傳說,獨龍人如何從怒江邊移向獨龍江流域等等。因此,一些史家推斷,最早的棧道,有可能是建築在樹樁上的。如1984年四川省交通廳編印的《四川古代道路資料》一書,就認為早期通過林區的道路,乃是將大樹砍去而留下等高的樹樁,再在其上鋪木板和樹枝而成。今滇西芒市景頗族與德昂族聚居的三台山等地,還可以見到這類幾已絕跡的木樁道。三台山一列列相鄰未鋪板的巨大圓木柱,大約便是此類樹樁棧道僅存的孑遺之一。
棧道中最普遍的一類是在懸崖峭壁的石壁上鑿孔,安上木架或者石架,上面搭木板或石條作為通道。這種棧道大抵是一邊靠山一邊臨壑。因山勢陡峭挖削不易,人們才創造出這類省工的築道方式,它很可能與山地居民傍山而居的吊腳式房屋建築有著密切的關系。蜀中棧道多屬於這一類。這類木閣式棧道最為著名的是三峽、川陝間的一些通道,其中大的甚至可容車騎通行。如今,由於木材容易朽爛,保存完整的木棧已不多見,但在古道經過的地區,崖壁上的棧孔比比皆是。在都江堰市、邛崃、蘆山大巖峽、越西小相嶺(漢靈關道)、冕寧泸沽峽、漢源清溪峽等地段,至今還可以看到崖壁上留下的眾多的棧孔。依壁架設的石棧殘留至今的,僅四川省天全縣境始陽道等處還有數段,是在石樁或天然巖石突出部位架以石板或條石相接而成的。
另一類在懸崖上開鑿的凹槽式石棧,是在懸崖上鑿出凹槽供人畜行走。這類棧道耗費工時非常大,需要有比較強的鑿巖能力,應當是鐵制工具出現後的產物。但凹槽式棧道所使用的壽命較木閣式長久,現代的山區公路也常常采取這種形式。西南蜀布之路東干道的高縣、鹽津縣境,西干道的邛崃、清溪及金沙江岸等處,尚存此類凹槽式石棧。
由於湍急的水流千萬年的切割,使西南地區不少峽谷成為最難通過的地區。人們必須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甚至若干代人的時間來開山劈石修築棧道。在蘆山大巖峽、漢源清溪峽、冕寧泸沽峽等地,人們都是依憑陡峭懸崖上的危棧行進,上仰一線青天,下臨不測深淵,傍著在亂石中咆哮奔騰的湍流。在這裡,人類每前進半步,都要留下帶血的足跡。
在青銅器、尤其鐵器被廣泛使用後,人們鑿築道路的能力大大增強。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為加強中原地區和西南地區的聯系,開築了由僰道(宜賓)入黔、滇的道路,因道寬5尺而稱五尺道,道上馬不能並騎。至漢代所辟築的蜀身毒道,卻能讓使吏之車沿萦回九折的山路翻越大相嶺。《漢書》與歷代《清溪縣志》、《荥經縣志》等都記載有漢代官員王尊、王陽駕車越過大相嶺南下赴任的故事,即歷史上所謂“忠臣叱御、孝子回車”。由此可見,兩漢辟築西南絲路諸道遠勝於秦代,它充分反映了漢代經營南中的卓越成效。
從唐代到明清時期的西南蜀布之路,常寬達8尺以上,在現存的干道上還遺存頗眾。明清所築的石板道、石梯道,雖經歷代修補,但從各地修路碑及方志來看,大約都遵循舊制,沒有大的變更。值得注意的是,漢代的一些車道至後世卻變成了石板梯道。當然,這並不是退化,應是人們在實踐中感到車行此類山道的艱難迂回,反不如馬幫背夫切實便利。
由於千百年來馬幫、背夫行經其上,畜蹄和背夫的杵杖在石板道上留下了無數深深地蹄印杵窩。在大相嶺、石門道、清溪峽、高黎貢山、博南道等殘存的古驿道上,隨處可見深達數寸的蹄跡。尤其在山道上坎或拐彎處,畜蹄往往只能踏在相同的點上,致使蹄窩更見深大,為我們留下這類用腳寫下的歷史中最令人震撼的篇章。



1. “孟良梯”棧道
“孟良梯”棧道在夔門南岸立壁之上。游人若乘船過夔門,仔細辨視,可見石壁上有一斜排石孔,共61孔。經文博、考古工作者測量,石孔的內空高約26厘米,深約34厘米,寬約30厘米,兩孔間距1~3米不等。據學者考證,此乃南宋末年所鑿,是當年連通夔峽與陽日城的南岸陸路交通要道,是蜀中軍民為抵抗蒙古軍隊所鑿道,因而屬抗元遺跡。但是,為何又叫“孟良梯”呢?在夔門一帶,流傳著這樣一則民間故事:宋代名將楊業,在與契丹作戰中身亡,屍骨埋在白鹽山頂的望鄉台上。楊業的家將孟良欲將楊業屍體運回家鄉,於是在一深夜力鑿石壁,架木為梯。然而事未竟功,卻被對岸白帝城中的老和尚窺見了。和尚裝作公雞打鳴,孟良聽見後,以為是天將亮了,遂作罷。後來,孟良知道了這是和尚在作怪,大怒,就在附近崖壁上石雕了一個頭朝下的和尚,以洩其憤,這就是我們今天看見的“倒吊和尚”。其實它是一塊石鐘乳。
2. 瞿塘棧道
這條凹槽式石棧道在峽口北岸崖壁。它全長1250米,連接瞿塘峽口與白果背道兩地。往東再延伸,則直至巫峽。瞿塘棧道始鑿於清代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先從白果背開鑿,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又開鑿通風箱峽至瞿塘峽口一段。此凹槽式石棧道高2.5米,最寬處3米,最窄處僅1米。由江上望去,棧道如一細線。膽小者在上行走,見滔滔江水在下,無不膽寒目眩。
3. 川東夔峽古棧道
這條古棧道開鑿於晚清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4年)。當地的山民為了在洪水猛漲、舟楫不通的時候有陸路可走,於是在赤甲山的懸崖峭壁上,靠一錘一錾鑿出了這條能通過夔州知府八抬大轎的古棧道。
當我們經過長江三峽的時候,如果從江輪上遠眺,可以看見蜿蜒如絲的古棧道懸在山間。如果登上古棧道上游覽一番,更覺得別有天地。古棧道地近長江夔門,頭上危石懸空,腳下萬仞懸崖。俯瞰江面,但見長江如練,悠然飄去,側耳細聽,洶湧的波濤中,又似藏有十萬甲兵。
棧道的開鑿,凝聚著古代山民的血汗。懸崖上镌刻著“天梯津,開辟奇功”8個大字。漫步古棧道,依稀可以看見對岸粉壁堂的摩崖石刻,夔門穩立於驚濤駭浪之中,赤甲山、白鹽山巍然聳立。撫摸著古老的遺跡,眺望著優美的風景,真令人流連忘返。
4. 大寧河古棧道
在巫山縣大寧河龍門峽入口一直向裡,位於河西絕壁上有一個個排列均勻的石方孔,即為大寧河古棧道遺跡,它一直延伸至陝西、湖北。大寧河古棧道,集中在自巫山蘿門峽至巫溪大寧鹽廠之間,400公裡長的河段崖壁上皆有分布。在這一帶,有近7000個棧道孔,石孔的長、寬、高均約30厘米,兩孔間距約160厘米。此外,北至陝西鎮平縣,再遠至湖北竹溪縣,西北至四川城口縣的元河,沿河崖壁上也有大量棧道。這一帶是我國古代棧道最密集的地區。相傳,三國時諸葛亮伐魏,屯兵城口,軍隊曾經從元河棧道通過。據《巫山縣志》說,大寧河棧道系唐代劉晏所鑿。據傳,唐代劉晏為引輸鹽鹵,在大寧河峽壁鑿孔安梁,架設竹管。後來隨著經濟發展,棧道廣泛用於交通、運輸和軍事方面,是長江三峽地區與關中聯系的重要的交通紐帶。宋時,已有軍隊過此棧道。丁謂《夔州移城記》記載,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宋太祖出師平蜀,蜀民詣王師獻圖,軍隊即由大寧河直趨夔州。
在大寧河鹽廠附近,還有一種凹槽式的棧道。另外,有一種所謂“堆砌式”石棧道,即用石塊在極陡的崖壁上橫壘出一條道路。這種棧道,建於清鹹豐年間。
5. 鏈子溪纖道
位於巴東縣雲沱管理區紅焰石村(鏈子溪入江口東),這一段纖道為人工依山開鑿成石階,並架設鐵鏈以供攀扶。
6. 四川寶興縣古棧道遺跡
早在公元前11世紀,巴蜀人民參加武王伐纣的戰爭時,即在川陝道上修築了棧道。戰國時,秦取巴蜀,又在這條道路線上大量修鑿棧道。據《水經注》記載,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攻蜀時,“棧褒斜,置道於秦。自是險阻不關,山谷不閉,張儀蹑踵乘便,縱兵大破之”。據四川《昭化縣志》記載:“白水岸(今白河),有棧橋故跡十余所,皆石鑿圓孔,以立橫梁。其孔深二三尺,廣一二尺,每孔相距不及一丈”。這種棧橋,因絕壁天懸,下無支柱,人們描繪為“千梁無柱”。今四川寶興河(寶興縣到硗碛)的峽谷中,尚殘存有古棧道的遺跡。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