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追究祠堂的源頭,那便是宗廟。古代中國是一個典型的宗法社會,祖先崇拜在思想意識和社會生活領域處於較為顯赫的地位。自先秦時起,帝王宗廟在作為祭祀祖先的禮制性建築的同時,也逐漸成為國家政權的象征。那麼宗廟是如何維護國家政權的呢。下文為您一一道明。
我國的宗廟制度可以說是祖先崇拜的產物。宗廟是人們在陽間為亡靈建立的寄居所,在這裡供奉歷朝歷代國王牌位、舉行必要的祭祀等活動。在時間上來說,宗廟形成於西周至春秋時期,這期間,貴族立國建邦,營建宮室,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建築宗廟,把祖先的神主放於宗廟,相當於安置了自己的靈魂,信仰。宗廟也就成為了當時貴族們生活的頭等大事,成為了他們精神的寄托,其實也成為了這些帝王將相身份地位的象征。
宗廟在當時還有一個無形的用處,那就是區分帝王將相與庶民的貴賤。為體現不同等級、階層的血緣親疏、尊卑貴賤,大致在周代時,統治階層對不同等級、階層的宗廟祭祖儀式制定了種種詳細、嚴密的禮制,其中若干內容保存於被後世儒家尊為經典的《周禮》、《禮記》等相關文獻中,大體為秦漢以後歷代政權所遵循。簡單來講就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准設廟。這種做法,一庶人想要往上層走,就要奮發圖強,出現了一代代文武狀元,為社會發展有著強大的推動力。二是,無能,又慵懶者,把精神寄托給上層統治者,這種依懶性,維護了當時社會的穩定性。
另外,除去宗廟數量來說,宗廟的位置也有著嚴格的要求,天子、諸侯設於門中左側,大夫則廟左而右寢。庶民則是寢室中灶堂旁設祖宗神位。祭祀時還要卜筮選屍。屍一般由孫輩小兒充當。廟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長方體,祭祀時才擺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時行九拜禮:“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肅拜”。宗廟祭祀還有對先代帝王的祭祀,據《禮記·曲禮》記述,凡於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堯、舜、禹、黃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漢代起始修陵園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則始創在京都總立歷代帝王廟。嘉靖時在北京阜成門內建立歷代帝王廟,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到了漢代,一些大家族開始可以建立祠堂,不管是宗廟還是祠堂,貫徹的尊卑思想一直沒變。這些頑固的等級思想浸透當時人的靈魂,使他們趨向於一種認命的生活方式,使一切不平等變成了理所當然,失去了為不公命運反抗的意識。但是這種思想極大的維護了當時政府穩定的統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