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珍藏的這些國寶你知道嗎
日期:2016/12/15 0:27:53   編輯:古代建築史故宮博物院不僅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結構宮殿建築群,而且擁有數量龐大的獨特藏品。文物藏品包括兩部分:不可移動文物——紫禁城古建築,可移動文物——珍藏的各種文物。
截至2010年年底,故宮博物院統計藏品總數為1807558件(套),其中93.2%屬珍貴文物。這種以珍貴文物為主、普通文物為輔的倒金字塔式藏品結構,在全國乃至世界博物館中都是罕見的。
或許是中小學歷史課上學過,知名度較高,所以提起故宮博物院的“鎮院之寶”,很多朋友都會說到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和宋定窯白釉孩兒枕。其實,故宮博物院的藏品中夠“鎮院之寶”級別的國寶太多了。記者就挑幾件自己見過的、曾經或正在展出的寶貝,給您簡單介紹一下吧。
大玉龍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
曲長60厘米,直徑2.2~2.4厘米
這件C形玉龍,是目前所見同類器中最大者。此玉龍,因其吻前伸,前端凸且翹,因此又稱玉豬龍,是史前紅山人的神靈崇拜物,也是中華龍文化的起源之一。
2012年8月15日一11月11日曾在午門展廳舉辦的“山川菁英一一中國與墨西哥古代玉石文明展”中展出。
馮承素摹蘭亭序卷
唐馮承素摹
紙本,行書,縱24.5厘米,橫69.9厘米。
此本用楮紙兩幅拼接,紙質光潔精細。因卷首有唐中宗李顯神龍年號小印,故稱“神龍本”。後紙明項元汴題記:“唐中宗朝馮承素奉勅摹晉右軍將軍王羲之蘭亭禊帖”,遂定為馮承素摹本。書畫鑒定大家徐邦達先生曾評點:本帖點畫種種特點,我以為可能大都是保留原帖中的原樣而仿摹下來,不能是憑空胡造的,所以它有一定的“存真”的優點,高於傳世各種其他摹刻本。本帖神氣又比較生動,細看乃是摹臨結合,將字形先勾一輪廓,再依勾形對看原跡臨寫,其細微末節特點之處——如賊毫、叉筆等,則再仔細描補而成。所以一方面細節特點不失,一方面又較生動。2010年9月21日—12月5日午門展廳舉辦的“蘭亭特展”中曾展出,10月13日—11月8日將再次亮相“石渠寶笈特展”二期中。
汝窯天青釉弦紋樽
宋 高12.9厘米,口徑18厘米,底徑17.8厘米
此樽是宋代汝窯作品中的佼佼者。它仿漢代銅樽造型,口型規整,仿古逼真,釉瑩潤光潔,濃淡對比自然。目前所見傳世宋代汝窯天青釉弦紋樽只有兩件,除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這件外,英國倫敦大維德基金會也藏有一件。
正在古陶瓷研究中心(延禧宮)“清淡含蓄——故宮博物院汝窯瓷器展”(9月29日—2016年8月30日)展出。
紫禁城角樓
東南角樓明清
紫禁城城垣四隅之上各有一座角樓,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代重修。角樓是紫禁城城池的一部分,它與城垣、城門樓及護城河同屬於皇宮的防衛設施。
角樓俗稱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從墩台下地面至角樓寶頂高27.50米,由多個歇山式組成復合式屋頂,覆黃琉璃瓦。
從10月10日起,觀眾可以登上東華門,沿城牆進入東南角樓參觀。
德化窯白釉觀音坐像
明德化窯白釉觀音坐像(局部)明 高28厘米,底座徑13.3厘米
觀音低首垂目,面形長圓,飽滿豐潤,神情慈祥,似在俯瞰塵世眾生。通過衣衫的褶紋,觀眾可以感覺出觀音的肢體形態。
明代德化窯白瓷極力追求完美的玉質感,在瓷壇上獨樹一幟。此像出自明代德化瓷塑大師何朝宗之手,其工藝成就代表了德化窯的高超水平,是何朝宗傳世塑像中的經典之作。
陶瓷館(文華殿)常年展出。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