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陽古村落“紅色”竹林多英烈
日期:2016/12/14 18:42:53   編輯:古代建築史革命烈士紀念碑
西寨門“西望”
入冬以來,持續了10幾天的陰雨,又濕又冷。不曾想那天我們來到梅雲鎮竹林村時,卻是難得的好天氣,在楊氏祠堂前的曠埕上,兩個中年婦女帶著一個小女孩在曬稻谷,在和煦的陽光下她們說著家長裡短。不遠處她們背向著的就是那棵已有400多年歷史的水棉樹。400多年前和今天就定格在眼前,似乎沒有遙遠的距離。那山、那寨、那樹、那井、那樓、那厚厚的院牆,還有那祠堂裡的木雕、石雕依然。然而,“秦時明月漢時關”。水棉樹還是那棵水棉樹,它曾高插農會會旗,見證村中的好男兒是怎樣地為革命出生入死。如今,一座革命烈士紀念碑就坐落在村裡,向人們昭示這裡的“紅色”經典,也訴說著村裡那段不平凡的歷史。
竹林村位於榕城區紫峰山南麓,東連群英、群光二村,西與普寧市南溪鎮交界,北面吉榮公路橫亘。竹林村古稱林厝寮,因明代弘治年間有林氏在此搭寮居住。後來林氏移居他處,現在全村居住著洪、楊、王三姓。王氏祖先於明代嘉靖三十一年(1552)到此定居,三姓同居一村,和睦相處。竹林村舊時四面翠竹環抱,景色優美,清康熙乙丑年(1685)翰林學士兵部郎中楊鐘岳題有“竹林山”三字刻於中央寨門石匾,“竹林村”因此得名。
歷盡滄桑的明清古建築
竹林古村以五行、易經、風水擇地,建築具有潮汕傳統古建築特色,現有古民居14處,土木結構的祠堂、公廳、古樓、古四合院歷盡時代滄桑。
被村民稱為“後樓”的古樓建於明朝末年,後樓為古堡式樓座結構,以木石為建築材料。中間大門高聳,石斗座門框有防盜門闩孔7眼,高牆堅固,前後設置槍眼與瞭望孔監視樓外情況。古樓兩側有高牆護住,兩牆開石門檻,也配設門闩洞孔。據載,明末清初社會治安混亂,常有匪徒侵擾鄉村,百姓為防盜賊而建起這座古樓保護民眾。現今古樓雖已沒有人居住,但仍有人員不時維護,幾百年過去,古樓依然堅固挺立。
楊氏第四代孫建於清康熙年間的貢士廳則顯示出官宦人家的氣派,是古村落的中心。貢士廳占地1000平方米,坐西南向東北,為三進三廳四合院落式傳統古民居建築,前門為三台階石結構,彰顯官階身份,廳前埕面鋪設石板,屋脊、前門隱約可見雕花彩繪,不禁令人遐想古建築曾有的風姿。貢士廳前埕直出就是讓竹林村得名的竹林山古寨門。“竹林山”古寨門建於清康熙乙丑年(1685),也是由楊氏第四代孫所建,為古寨的正門。古寨門建築屬更樓式,門前設五級石台階,門上牌匾刻有“竹林山”三字,並有聯“竹茂成林照泰山,山泰照林成茂竹”。除古寨正門,同樣為古代更樓式建築的竹林村東、西兩座古寨門也基本保存完好,均是清康熙年間建。東面古寨門“東來”取紫氣東來之意,內鋪設樓板,是古代看守寨門的人員所住場所。寨門設有防盜木門闩,樓上設二個瞭望窗口以監視村外及人員出入情況。門外有顯示身份地位的九級石台階。西邊“西望”古寨門與之成對稱建築格局,民國時期遭毀而重建。
中國文化中自古就有慎終追遠、緬懷先人的習慣,潮汕人通過興建公廳、祠堂供奉先人和逢年過節祭奠祖先的形式把這個傳統文化因子一代代延續下來。竹林古村6處基本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國祠堂、公廳就是代表。洪氏始祖廳敦睦垂徽公廳建於清康熙年間,公廳為二進五間過院落式布局,廳兩旁配建二排巷厝,公廳門前陽埕開闊,埕前圓形池塘波光粼粼。敦睦垂徽公廳距今300多年,歷代均有重修,現整座公廳保存完好。國琦公廳為二進院落式結構,占地面積800平方米,王氏祖廟建於明朝年間,後遭火毀而清代重修。兩旁巷厝今仍有後代子孫居住。
竹林村還有一口古井,為明末創村時所開,水質甘甜,至今仍有村民飲用;一座簡單的古廟,卻供奉著幾位神靈,香火旺盛;在紫峰山脈浮丘山上,北宋潮州知府彭延年墓和墓道碑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除了古井、古廟、古墓,竹林村還有古樹。一棵是樹齡已達650年的古樟樹,古樟樹枝繁葉茂,綠蔭如蓋,為村中一勝景。另一棵是古水棉樹,經鑒定樹齡達450年。這兩棵古樹自然資源價值難以估量,村民對它們非常珍視。
推薦閱讀:
北京歷史最悠久的斜街
阿塞拜疆巴庫古跡 烈女塔
靈隱寺緣何免遭“破四舊”
湖廣會館:再現重慶開埠歷史
曠埕、池塘與曾經高插竹林農會會旗的古水棉樹
竹林村背靠青山,景色優美
英勇壯烈的革命歷史
竹林古村不僅明清古建築遺存較多,還有一段光榮、壯烈的革命歷史。1925年,盧笃茂、楊日耀等到竹林村發展地下黨組織,由於革命形勢的需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蘇維埃政權竹林農會、竹林村自衛隊相繼成立和組建。村中古水棉樹高插農會會旗,古樟樹旁赤衛隊隊員站崗、放哨。自衛隊成立之後,備受地方豪紳官僚壓迫的村民紛紛報名參加,並自制武器武裝隊伍,打擊土豪劣紳。農會和赤衛隊的發展壯大讓官僚、地主感到恐慌,1928年至1933年竹林村革命組織受到反動武裝圍剿和叛徒的出賣,竹林村楊日耀、洪圓鹭、楊張和、楊秋葉、楊老撞先後英勇犧牲,其中年僅16歲的洪圓鹭被捕後受到嚴刑拷打仍堅貞不屈,最後慘遭殺害。在1928年2月12日的潮普揭反動武裝圍剿中,敵軍在村裡燒毀民房,被燒房屋288間,祠堂2座,82%的人被迫逃離,全村幾成廢墟,至1929年村民才逐漸歸鄉。由於在大革命時期和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竹林村人民作出了很大貢獻,1957年經省政府批准,竹林村被列為“紅色根據地”,追認楊日耀、洪圓鹭、楊張和、楊秋葉、楊老撞等5人為烈士。
現在竹林村後紫峰山上建有革命烈士紀念碑,紀念在大革命時期犧牲的志士,並被定為揭陽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清明節,當地學校師生、群眾和各界人士都到紀念碑敬獻花圈,祭拜先烈,緬懷他們的豐功偉績。
傳承久遠的文化習俗
逢年過節潮汕人既有祭拜祖宗、慎終追遠的民俗,也有游神賽會,祈盼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的活動。竹林村保留著正月游神和七月初七出花園的習俗,每年定期舉行合族祭祖儀式。祭祖時合族人丁聚集祠堂,備辦豬、羊、粿品、齋菜、飯馔、五色種籽、水果等隆重祭拜。祭拜規儀沿襲古代禮儀,參與者要著古裝,有主祭、伴祭、提進祠燈、請祖、抱香爐、升祖爐、齊扉、開巷門、揭帳等17種執事分工,按照鳴禮炮、奏樂,擂鼓三通、鳴欽三聲、唢吶吹奏樂曲,恭請主祭、三老就位,敬拜天皇地母,敬拜祖宗,讀祝文等10個流程依序祭拜,祭拜儀式莊重,場面盛大,為其他村落所罕見。
竹林古村歷史悠久,秉承潮汕人耕讀傳家的習俗,歷代以來湧現了許多優秀人才。如勤政為民的清代嘉慶年間貢士楊君衡,清光緒年間屢建功勳的海門提督楊中師,大革命期間光榮犧牲的五位烈士等。
也許是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竹林古村干部有強烈的文物保護意識。竹林村黨總支書記洪文泉說:“這次評選‘廣東省古村落’機會難得,對我們村干部來說,這既是對竹林古村文化遺存的一次整理,也是我們對後代子孫的一個交代。我們責無旁貸。”
竹林古村以其優美的風景,風格獨特的古建築,吸引了專家組,吸引了前去探訪的我們,也吸引了影視劇的導演。不久前獲得廣東省“五個一工程”優秀獎的電視連續劇《七妹》主場景就是在這裡拍攝。據洪文泉介紹,近期有多家影視制作公司到這裡考察,擬將其作為電視劇拍攝點。
時代巨變,藍天之下古樹依然挺拔高聳、傲然獨立,它們見證著竹林古村的滄桑變化,也將見證它的美好未來。
推薦閱讀:
北京歷史最悠久的斜街
阿塞拜疆巴庫古跡 烈女塔
靈隱寺緣何免遭“破四舊”
湖廣會館:再現重慶開埠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