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的新市古鎮 民間藝人守望者
日期:2016/12/14 9:56:43   編輯:古代建築史
乾隆皇帝乘船到過這裡,清代大畫家沈铨出生在這裡德清新市鎮雖然不大,卻處處散發著古樸的文化氣息。記者近日來到新市,走在古鎮的大街小巷、茶館院落,冬日的暖陽打在身上,忽遠忽近的笑聲在空中飄來飄去,說書的、唱戲的、習書作畫的,讓小鎮充滿了詩情畫意。
一方小桌,一襲長衫,一把折扇,66歲的聞永泉開始說書了:“農田裡是拖拉機、插秧機,建設工地上是推土機、打樁機,農村家庭裡是各種各樣的電器機”口齒清楚、思路敏捷的花甲老人自編自演的《新農村百樣機》,讓周邊趕來聽書的百姓聽得入了迷。有人說,在鎮上,有很多人都是聽著聞永泉的說書長大的。他最擅長《說唐傳》,全本的《說唐傳》需要120天才能說完呢。
40多年的說書生涯,聞永泉幾乎跑遍了全縣所有的鄉村。“有一次,我在下捨遇見一位農民,他說,別人都聽你說過書,就我沒聽過。”聞永泉二話不說,馬上為他單獨表演。當時那位農民正在耕地,聞永泉就跟在他身後,邊走邊說,這也是聞永泉經歷的一場特殊表演。
為游客義務做導游的韋秀程,是鎮上有名的“老古董”,一直癡迷於古鎮歷史文化的挖掘與傳承。老韋說,在新市,古稀老人張阿根有著別人沒有的好本事,那就是能讓廢物變成惹人喜愛的工藝品。
你們看,頭戴僧帽、手端酒杯,脖子裡插著一把蒲扇的是“濟公”造型的青瓷酒瓶,還有編鐘模樣、玉玺模樣的各種酒瓶。張阿根收藏的酒瓶,可以細分為書畫類、花瓶類、象形類和紀念類,產地更是涵蓋祖國各地,還有來自海外的洋酒瓶,為醬園舊址增添了獨特的魅力和人文元素。
家住新市謝家園的凌新華癡迷篆刻,刻的印章有1500方之多。他從金石之間領會到了不少生活情趣。在他最近創作的《話說仙潭》系列中,有《江南水鄉》、《仙潭往事》、《古鎮一千七百年》等內容,造型各異,石質細膩。凌新華說,他最近正在構思新的創作,將歷代文人墨客詠新市的詩文制成印章。
如今,民間藝人的作品還陳列在文化遺存館老街西河口的明清木雕館。明清以來,新市民間藝人以镂雕、淺雕、半透明雕等多種技法,創作與運河文化相關的人物、山水、花鳥及傳說,通過門窗、雀替、欄板等明清建築構件的形式保存了下來。館長趙建昌介紹說,這500多件木雕精品,透露出古鎮明清時的繁華。
前些天,小鎮上的這些民間藝人,和那些喜愛唱唱跳跳的文藝青年,在鎮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一支文化志願者隊伍,走村串戶為百姓送文化送歡樂,同時還參與鎮上的大型文化活動。
志願者服務隊分隊長韋秀程說,新市鎮上還有皮貼畫、手工編織、二胡演奏等民間藝人,正是他們的堅持不懈,才使得古老藝術在古鎮充滿活力。“當一個文化志願者,我快樂,別人也快樂,何樂而不為呢?” 快樂老藝人聞永泉更是自豪,這些年他寫了10多個段子,內容都是群眾身邊的事,如“和美家園”、“森林防火”、“蠶花廟會”等,潛移默化中成了寓教於樂的傳播者。杭州12月27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