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魯史古鎮上的茶葉故事

魯史古鎮上的茶葉故事

日期:2016/12/14 9:59:37      編輯:古代建築史

    上個世紀20年代初,雲南省鳳慶縣以北的魯史古鎮,早已是茶馬古道上一個商人雲集的重鎮。據《魯史鎮志》記載,古鎮有700多年歷史,明朝開通的集商道與官道為一身的順下線,方圓百十裡地,很少有能喝到水,而這條線路必經之地魯史古鎮則有口大水井,是人馬飲水的地方。至今,在大水井以西的山坡上,還能尋找到當年大馬幫的蹤跡,只是馬幫漸行漸遠,那個大馬店也在上個世紀90年代拆除掉,變成了現在的魯史小學了。來玩魯史的游人,可以站在魯史小學新建的教學樓的頂層,俯視古鎮依山營建的近千所老房子。

    魯史古鎮是一個農業鎮,全鎮70%的人家都有地可種,麥收的季節,家家戶戶垛起的麥稈比房子還高,孩子們在上面築巢做窩,像一只只小鳥。老人們不管家裡活計如何繁雜,每天都得蹲在火塘邊守那只紅土捏制的茶罐,把生活烹調得有滋有味。就在古鎮,我有幸拜訪了地處古鎮橫街的“俊得昌”號後人駱維富先生。只輕輕一握手,便握住了一段茶馬古道上塵封的故事。 

    川人駱英才跟隨父親從老遠的地方來到魯史,本來還想走遠一些,到所謂的夷方尋找生活出路,當他們從下關順著黑匯江來到魯史古鎮的時候,只住了一夜,便被留在了那裡。留住他們一家人的不是魯史古鎮山茶花一樣的姑娘,不是味美可口的特色小吃,也不是朝雲暮雨的獨特氣候,而是適宜種茶的地理條件,客商來來往往的生意環境。是啊,他們不是為了尋找人生的樂趣而背井離鄉的,而是尋求生存,而魯史正是駱英才夢寐以求的好地方。於是他們就在魯史定居下來,在離街子約三公裡的桤木嶺開辦了第一個集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俊德昌”號茶葉莊園。聘請順寧鳳山種茶、制茶的技工做指導,制成的成品茶直銷下關、大理、昆明等地。 

    在茶園的栽培管理茶葉的加工制作上,駱英才通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出自己的一套成功經驗,生產的茶葉春夏秋各個季節,各有品位特色。較有名的當數:“西露谷花”。所謂的“西露谷花”是在夏末秋初,也就是水稻開花的季節采摘的鮮葉制成的茶。當地人把它稱作谷花茶。他家生產的茶葉,各個季節制作的都嚴格分裝,不混雜。消費者喜歡哪個節令的茶葉,就有哪個節令的茶葉,這樣就滿足了懂茶藝、喜歡茶道的消費者對茶葉品質的要求,而且價格合理,於是,深受市場青睐,只要是俊德昌號的茶葉,商家都爭相購買。駱家因此獲得豐厚利潤,成了魯史殷實富厚之家。 

    在開設茶莊俊得昌號之前,駱英才老人並不是從事茶葉生意的,他看到地處茶馬古道的魯史街,人馬客商流量大,先是開起了經營馬幫糧料、釘掌等雜貨小店。駱英才性格溫和禮讓,深受顧客的信住,漸漸地一些大商幫都喜歡到他家購物、投宿。當時一些商幫都帶有現鈔(銀元)及貨物,都放心地寄存在他家。顧客來了駱英才先將客人安排好,然後才叫家人安排吃住,一有時間還要陪客聊天,順便了解商場行情信息。這樣一來二往,顧客到他家就就推心置腹地把外地行情向他介紹,有的還給他出主意拓展經營、開拓新項目。像開辦茶葉莊園,也是一位內地老板給他出的主意。當時駱英才也在想搞這一項目,但苦於資金不足,他把困難告訴經常入住來往的朋友後,大家都願意拆借資金相助。有了資金駱英才馬不停蹄地開始置買荒山,當時魯史街很多人還搞不清楚駱英才想干什麼,他把大片的土地廉價買來以後開始種茶了,別人才知道。

    俊德昌號茶葉莊園從1920年以後開始開發,到30年代的以後已初具規模。東起桤木嶺村邊,西北至民密河,南齊現在的鳳魯公路山下,方園近千米的茶園一片濃綠。中間是制茶廠,建有兩幢土木結構,一樓一底的瓦房,房前是用青石板鑲成的,約100平方米的曬茶場。房尋樓層是竹篾巴樓板,用來萎凋下樹鮮葉,樓下安裝有12口大鍋的車青灶。通過殺青的茶葉運到石板曬場上揉捻,攤晾曬干。當殺青灶飄出一陣陣茶葉的清香,魯史古鎮上便添上無限的美景,茶葉給當地老百姓增加了收入,得益於茶,那些生活困難的人有了吃飯打工的地方。 

    1941年5月16日,日本飛機炸茶山。當時整個桤木嶺有10多家茶場都在上工,共有上千名勞工,駱家用工也有幾百人,飛機投彈後炸死駱家雇工2人、傷4人。駱英才聞訊後親自到茶山處理善後事宜。俊德昌茶葉莊園,開創了魯史地區規模化種茶的先河,富了駱英才家,也解決了當時部分雇工的就業生活。1952年土地改革,駱家茶葉莊園被分配到一家一戶經營,多者一二畝,少者幾分。經營者不核算管理,只采不管理茶園,一二年之後漸漸成草林,甚至被野火燒,茶樹多被燒死。駱家用作制茶和住人的房屋全被拆去蓋糧食倉庫,曬茶場的青石板被人撬去鑲自家院場。茶地荒蕪,制茶場變為一片廢墟。上世紀70年代進行復墾,補植茶樹,才有今天滇紅集團的魯史茶葉初制所。
   (編輯:申燦)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