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車塵馬跡尋古道(八)唐代新開的道路

車塵馬跡尋古道(八)唐代新開的道路

日期:2016/12/16 20:08:07      編輯:古代建築史
  八、唐代新開的道路
  1. 參天可汗道
  隋唐時期,北方少數民族主要有突厥及鐵勒各部族、回鹘、契丹等。隋唐王朝無論是同北方各族進行貿易、聘問、和親,還是進行戰爭,都曾與北方各族有過密切的來往。來往頻繁,自然交通道路是不可少的。由於北方自然條件較差,加以地廣人稀,道路所經地區的變動很大。史籍記載,隋唐時期北方各族來往較為重要的道路有參天可汗道、夏州塞外通大同雲中道。唐太宗在發兵破滅漠北薛延陀後,於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在漠北設立瀚海、燕然、金微、幽陵、龜林、盧山六個都督府和皋蘭、高阙、雞田、榆溪、雞鹿、蹛林、寘顏等七個羁縻州,由漠北各部首領為都督、刺史。後又設立燕然都護府(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西),以總管六府七州,轄整個大漠南北。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回纥等部首領入朝奏稱:“臣等既為唐民,往來天至尊所,如詣父母,請於回纥以南、突厥以北開一道,謂之參天可汗道,置六十八驿,各有馬及酒肉以供過使,歲貢貂皮以充租賦。”唐太宗诏准,自碛口沿陰山山脈西端向北直通漠北,正式辟為驿道。
  參天可汗道,即回鹘道,在《新唐書?地理志》中稱為中受降城路。回鹘道是中受降城經今包頭市北昆都侖谷口、明安川、太佘太烏不浪口、烏拉特中後旗到蒙古共和國的一條大道。這條路早在漢代已是著名的稒陽道。回鹘與唐朝長期友好相處中,幾乎全賴此道互通往來。如回鹘兵出呼延谷(今昆都侖溝)援唐,平定安史之亂;阻擊阿史那從禮叛軍;配合郭子儀收復長安和東京等軍事行動,特別是唐朝三個公主嫁到回鹘,聘問禮賜,開辦馬市交易,以及旅居長安的回鹘使者、商賈等多取此道。
2. 梅嶺古道
唐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唐玄宗下诏令張九齡在韶州的大庾嶺開鑿新路。張九齡在《開大庾嶺路》一文中說:新路未開通之前,“以載則曾不容軌,以運則負之以背”,曲折狹窄的山徑極為險峻。築路之後,“海外諸國,日以通商,齒革羽毛之殷,魚鹽蜃蛤之利,上足以備府庫之用,下足以贍江淮之求”。說明這條交通要道確實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大庾嶺是一條由西而東的山脈,又稱梅嶺,位於江西大庾縣境的南面,距縣城約12.5公裡,地跨贛粵兩省,勢居五嶺之首。其山綿延100公裡,高聳森然,氣勢磅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於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派遣尉屠睢率領50萬谪徒,分五路進軍百越。其中一路沿贛江而上,經大庾嶺突破許多山隘進入嶺南地區,從此統一了中國的南疆。為了加強對嶺南的控制,遂於梅嶺要塞設置了橫浦關,以重兵戍守。當時,這條古道只是山林間曲折蜿蜒的小路,許多地段僅能供單身行人艱難地通過,南北往來十分不便。漢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漢武帝討伐南越呂嘉,分三路出兵,其中樓船將軍楊僕率領的一路也是從這條小路進軍嶺南的。他得勝凱旋後,留裨將庾勝兄弟戍守梅嶺關,並在嶺北築城。因他排行老大,後人為紀念庾勝,故稱梅嶺為大庾嶺。當年的庾將軍城今已無存,當時的梅嶺古道仍是山間小徑。
歷經三國、兩晉、南北朝,梅嶺一帶的軍事紛爭一直頻繁不斷。東晉末年,盧循領導的農民軍從廣東分兩路北上,其中一支由古道越嶺而入江西;南北朝時,陳武帝即於公元550年從大庾嶺出兵梁,並以陳代梁,成為南朝的一個開國皇帝。隋朝統一全國以後,於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在嶺北設置大庾鎮。唐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升鎮為縣,是為大庾縣之始置。
唐代的廣州,是全國商品經濟和對外貿易的大都會,是極其重要的港口,也是商旅雲集的城市。溝通贛粵南北交通的梅嶺古道成為十分重要的交通命脈。由於秦漢時期開鑿的古驿道年久失修,張九齡“相其山谷之宜,革其坂險之故”,僅用數月就使這條古道成為一條“坦坦而方軌,阗阗而走四通”的新驿道。同時,為了方便過往官員和商旅,還在驿道沿途修築了一些驿亭和公私兼營的客店、貨棧等。這條道路的修治,便利了海外諸國擴大通商後嶺南與中原的貿易,成為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
古往今來,歷代文人墨客寫下了大量描述梅嶺古道的詩篇。唐代宋之問流放嶺南,途經大庾嶺時寫下的《題大庾嶺北》,流傳很廣:
陽月南飛雁,傳聞此地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
千年之後的今天,這條鋪滿了卵石的古驿道仍在陡峭的山崖間起伏掩映著。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