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斧鋸錐鑿——戰國鐵器風流漸現

斧鋸錐鑿——戰國鐵器風流漸現

日期:2016/12/14 18:32:56      編輯:古代建築史


    戰國時期(公元前476年~前221年),地主階級在許多諸侯國內相繼奪取政權,宣告了奴隸時代的結束。戰國時,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和生產關系的變革,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那時手工業發展,城市繁榮,規模日益擴大,出現了一個城市建設高潮,如齊的臨淄、趙的邯鄲,魏的大梁,都是工商業發達的大城市,又是諸侯統治的據點。據記載,當時臨淄居民達到七萬戶,街道上車軸相擊,人肩相摩,熱鬧非凡(《史記蘇秦傳》)。根據考古發掘得知,戰國時齊都臨淄城南北長約5公裡,東西寬約4公裡,大城內散布著冶鐵、鑄鐵、制骨等作坊以及縱橫的街道。大城西南有小城,其中夯土台高達14米,周圍也有作坊多處。
    
    農業和手工業進步的同時,建築技術也有了巨大發展,特別是鐵制工具——斧、鋸、錐、鑿等的應用,促使木架建築施工質量和結構技術大為提高。筒瓦和板瓦在宮殿建築上廣泛應用,並有在瓦上塗上朱色的做法。裝修用的磚也出現了。尤其突出的是在地下所築墓室中,用長1米,寬約三、四十厘米的大塊空心磚作墓壁與墓底,墓頂仍用木料作蓋。可見當時制磚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相關文章
    没有相关古代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