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鹽都”趙化古鎮
日期:2016/12/14 9:48:15   編輯:古代建築史
富順縣趙化鎮是“戊戌六君子”之一劉光第的故鄉,是素有“千年鹽都”之稱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自貢因鹽而興的千年古鎮之一,是自貢歷史上水陸鹽運的交通樞紐之地。因其保存完好的古建築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全省17個、全市2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之一。
依山傍水而建的趙化古鎮,背靠由普安寨、尖山廟、娃兒山、雞冠山等連片山脈圍成的“太師椅”,蜿蜒的沱江直劈青山峽,在離古鎮不遠的銀蛇溪拐上兩個彎,然後緩緩的從古鎮的腳下,抱鎮而過。隔岸,萬壽場老王坡郁郁蔥蔥,別具風貌。
趙化歷史文化名鎮的歷史文化特征可概括為:“光第故裡、千年古鎮”。具體可分三個大方面概述。
1、商貿文化是趙化歷史文化的主體
(1)風貌依然的明清街市。趙化古鎮區約有240000平方米建築,其中約70%為明清時期的歷史建築。站立高處眺望趙化古鎮,只見完整成片的傳統川南民居、街坊與眾鳌高翹、硬山高帽的會館、宗祠古建築群輝映,美輪美奂的建築藝術空間是發展高檔次文化旅游的珍貴資源。
(2)別具特色的街巷格局。趙化古鎮有七街四巷九口,七街為:生產街、正街、河街、西街、新華街、半邊街、桂香池街,7條街長約2104米。四巷為:米市巷、肖家巷、文昌巷、絲綢巷,4巷總長約260米。九口為:花園口、丁字口、獅子口、馬門口、橋兒口、十字口、中渡口、魚市口、新街十字口。部分街巷仍保留有當年的石板路,街巷相通,給人以幽靜深遠之感。
(3)氣度宏闊的會館宮祠。趙化古鎮隨著商貿的興旺而迅速發展繁榮,逐步形成了九座完善的宮廟,分別是:隆興寺、文昌宮、禹皇宮、萬壽宮、南華宮、天上宮、川王宮、土主廟、羅漢寺。除以上九宮外,趙化古鎮還有劉光第故居(出生地)—閩產公房、劉光第蒙館—明月樓、劉光第衣冠冢、頓邱世第當鋪、曾家祠堂、田家祠堂、東山世第民居、河街大茶館等特色鮮明的歷史建築。
(4)古樸滄桑的沱江碼頭。趙化自古以來就是自貢“東大道下川路”運鹽的重要驿站和水碼頭,是歷史上自貢鄧關趙化長江運鹽船之必經之地,也是自貢隆昌重慶的陸路要沖。當時,趙化古鎮有永濟橋碼頭、肖家碼頭、正碼頭、七十二梯碼頭、中渡口碼頭、沙灣碼頭等6個渡船碼頭。歷經幾百年的風雨滄桑,古鎮的6個碼頭現僅有中渡口碼頭仍在使用,其余5個基本都已廢棄,但遺跡尚存。
2、名人轶事文化是趙化歷史文化的重要內容
趙化古鎮以名人輩出而著稱,為趙化古鎮的商貿文化史增添了更豐富多姿的文化底蘊。出自這裡的名人尤以劉光第最有名。目前,劉光第的出生地(劉光第故居—閩產公房)、中晚年故居(普安寨“三星堂”,又稱晚晴書屋)、蒙館(明月樓)、會友樓(隆興寺藏經樓)、主講(文昌書院,今趙化小學)、靈堂(隆興寺、龍潭公所)、衣冠冢(普安寨東門下,羅漢寺側)、裴邨中學門廳等8處遺址,目前保存基本完好。
3、絲綢文化是趙化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
趙化鎮栽桑養蠶歷史悠久,素享蠶桑之鄉的美譽。宣統二年(1910)已成為蠶絲主要產區。光緒二十七年(1901)趙化鎮劉雲華辦起第一家絲織作坊。民國初期,趙化鎮已是川南各縣的生絲主要市場。民國13年,跨越川、滇兩省經營土絲的“茂恆”、“永昌祥”商號,在趙化鎮設莊收購,運到宜賓加工整理後貼上“趙條絲”商標。從陸運經雲南騰沖銷往東南亞諸國,從水路經上海銷往西歐等地。民國33年(1944)趙化“裴邨”(戊戌六君子之一劉光第字裴邨)絲織廠創辦,標示著絲織作坊向工廠邁出第一步。解放後,趙化鎮興辦缫絲廠。1983年,富順縣在趙化建織綢車間,後改為富順縣絲綢廠分廠——江陽綢廠,其產品遠銷全國各地。目前,古鎮區內尚有絲織廠、江陽綢廠兩處工業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