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張家口古代國遺址——代王城

張家口古代國遺址——代王城

日期:2016/12/14 18:41:09      編輯:古代建築史
    古代國國都,即今代王城,位於冀西北蔚縣東15公裡處,古城正南20公裡為樂西橫亘的恆山山余脈,正北為淺山丘陵區。2001年7月,代王城遺址被國務院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代國始於春秋,稱王於戰國七雄之前。據《史記·趙世家》記載:(公元前473年)趙襄子服父喪未滿,誘招姐丈代王於夏屋山(今山西代縣草垛山),席間,暗使廚子操銅料擊殺代王及隨從,乘勢興兵吞並代國(蔚縣一帶),封侄兒趙周為代成君,管理代地事務。前423年趙武靈王設代代郡,治今代王城。《史記·始皇本紀》記載: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軍攻克趙國邯鄲,虜趙王遷。趙公子嘉率宗族數百人逃往代郡,自立為代王,並與燕國合兵,以拒秦軍。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秦大將王贲滅燕國,還攻代國,虜代王嘉,代國滅亡。秦始皇統一大統一中國後。將天下分為三十六郡。代郡領縣十八,代縣為第一,郡、縣同治今代王城。漢高祖六年(前201年)正月,以雲中、雁門、代郡五十三縣為諸侯國,立其兄宜信侯劉喜為代王,國都在今代王城。七年(前200年)匈奴攻代,代王喜棄國自歸。十年(前197年)代國相陳豨反,自立為代王,動略代地,十一年(前196年)周勃破陳豨與當城(今蔚縣黃梅鄉定安村一帶)。《漢書》載:“代地居常山之北,與夷狄邊,趙乃從山南有之,遠,數有胡寇,難以為國”。同年,封劉恆為代王徙都晉陽(太原)。武帝時又徙清河,這就是入漢以來代國的三遷。東晉後燕十三年(388年)廢代郡。北魏以平城(大同)為代郡,代王城為東代郡。此時郡治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已移至平城。北周靜帝大象二年(580年)置蔚州(治今蔚縣城)。至此,作為歷史上曾經繁榮的代國都邑、郡縣治所的代王城,淪為一般村鎮。

    代王城平面呈橢圓形,東西寬3400米,南北長2200米,全城周長9256米,與明人尹耕《兩鎮三關志》記載基本吻合。牆垣高1—12米,均為夯土版築,夯層清晰,厚3—16厘米,但多為7—8厘米,夯窩較密集,個別地段夯層中砌放河卵石,在南門(榮陽門)兩側牆體有凸出的馬面、角台,共11座,寬窄3—30米不等,一般向外凸出2米左右,牆體內外遺存有成排的半圓孔,孔徑13厘米,深1—3米不等。個別孔內存有腐朽糟木,為築城時加固牆體結構,增強拉力,防止牆體坍塌所加的木筋痕跡。關於城門,《兩鎮三關志》記載:“蔚廢代城,俗稱代王城,周二十五裡,九門遺跡尚存”。據調查,城牆周遭現有大小缺口共27個,最窄1米,最寬可達800米。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結合文獻記載,代五城歷史上九門的位置及名稱均可確定,分別為正南榮陽門,東南興隆門,正東寶源門,東北迎海門,正北富農門、文勝門,西北興圃門,正西鐘秀門,西南崇德門。

    城內宮殿官邸區則於城西南隅地面高高隆起的緩坡台地上,台地西南側為斷岸,文化堆積厚2余米,遺物十分豐富,殘陶片堆積如山,以建築材料的筒、板瓦最多,而生活日用陶器也占一定數量,此外還夾雜著各類獸骨。瓦當有雲紋、瑞獸紋、勾連紋、同心弦紋等數種。遺物中有罐、盆、甕、缽、豆、鬲、碳爐等多種器形,個別器物上還帶有文字戳記。這些豐富的遺存對探討、研究代文化內涵有著極為重要的價值。

    據《蔚州志》記載:“所謂板亡自立者,漢築城”。所以,城內出土遺物多為漢代,另外城牆夯土中砌放河卵石的手法,牆體板築法均有漢代的明顯特點。城垣外壁增加向外凸出馬面的建築形式也始於漢代,根據近年的考古調查,結合文獻記載推斷,代王城為漢高祖劉邦掃平全國後,在各地分封藩王時所建的代國都邑。也為西漢初期(前201年左右)鞏固北方勢力范圍、防止匈奴入侵、加強邊防防御體系所築。

    在古城的東、南、西1—5公裡范圍內分布著63座大型封土漢墓,為當時王室貴族墓地。從大量遺跡、遺物推斷,古城在兩漢時期為繁榮鼎盛時期,東漢之後日趨衰落,到北周時期完全廢棄。

    古代國遺址——代王城,是研究中原文化是最佳去處,國內愛史崇文的有識之士,多到此考古觀光,追億歷史。國內外游客到此瞻古觀光者絡繹不絕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