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海南:老街塔影輝映鋪前

海南:老街塔影輝映鋪前

日期:2016/12/14 18:42:10      編輯:古代建築史

斗柄塔

斗柄塔

老街騎樓印象

老街騎樓印象

    做為文昌最高緯度的市鎮,鋪前一頭連著潮起潮落的海,另一頭連著寧靜自守的山。得益於海,鋪前因港而成市,並在華僑的帶動下,迎來了一段舟楫繁忙、商業活絡的興盛時期。鋪前背靠的山,是文昌八景之一、被譽為“七星排斗”的七星嶺,這裡因為有著“天移北斗下南溟”的奇觀,歷來是游人觀光的勝地。

    鋪前勝利街的南洋騎樓,還有七星嶺上的斗柄塔,就是展示鋪前滄桑與美麗的兩張名片。

    騎樓老街 僑鄉飄蕩的南洋風韻

    因與海府重地隔著一道淺海,可泊大船數百只的鋪前港很早以前就是舟楫繁忙的重要港口,依港而建的鋪前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瓊北地區的一大繁華商埠。清代和民國時期,隨著“下南洋”的興起,海南人每年從鋪前港闖南洋的人數就高達10萬之眾。大量的人員與貨物由此進出,更成就了鋪前經濟的空前繁榮。之後,文昌華僑回鄉置業的熱潮,更讓鋪前迎來了空前的繁榮。與文昌的其他鄉鎮一樣,這片土地上也凝固著濃厚的南洋情結,所不同的是,鋪前華麗大氣的騎樓老街,用實物的形式生動展示了僑鄉一段難以湮滅的南洋史。

    從海口市演豐鎮的曲口碼頭乘渡船,大約40分鐘就抵達鋪前港,隨著三三兩兩的人群步出鋪前港大門,不多久就進入號稱海南第二大騎樓老街的鋪前勝利街。抬頭仰望兩側雖顯破敗卻風韻猶存的騎樓,“逝者如斯夫”的感慨由心自然而發。那斑駁的牆面、雕花的磚垛和被時光沖刷得只剩下筋骨暴露的扇扇木封板,無一不飄蕩著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嶺南地區特有的南洋氣場。而鑲嵌在廊柱窗檐之中的龍鳳松鶴、荷花蓮藕、梅蘭竹菊,種種鮮明的中華吉祥元素,讓人們看到中西合璧的同時,也體會了華僑懷念故土的審美追求。一幢幢別有風韻的老式騎樓,從那些殘存的镂花窗台中,隱約可見主人當年的貴氣與輝煌。

    徜徉於鋪前老街,雖然不時有騎著電動車的摩登女郎悠悠而過,但這裡給人們更多的感受,則是一種寧靜古樸的美感。這條曾一度貴客如雲的商業街,如今已經蕭條,即使仍在營業的商鋪,大多數也缺少現代商業的喧囂。街邊的一間理發店,幾位老者在店前的廊下懶洋洋地坐享著融融春日的溫暖,背已略駝的老師傅在為同輩的顧客修理著頭上的邊幅,老式“洋剪”吱吱作響的聲音,就如一首歲月的老歌旋律,悠悠飄在老街的每一個角落,如夢似幻。靠近港口的一頭,漁具店裡的女主人在用膠絲扎線結網,門前張望的游客絲毫沒有影響到她的專注,“前店後坊”的歷史記憶,在這裡便有了現實的穿越。

    相比老街店鋪的平靜,位於街口的“糟粕醋店”卻顯得有些另類的熱鬧。做為與鋪前馬鲛魚齊名的地方特產,糟粕醋在海南“吃貨”一族的圈子裡有著很高的美譽。聰明的文昌女人,利用酒糟發酵產生的酸醋輔以辣椒、糖、味精、蒜等佐料,制成了這道入口微辣卻又酸甜可口的開胃小吃。除了慕名前來的游客,店內還有不少主顧是本地的熟客,糟粕醋對於他們而言,就如味蕾對佳肴的一種深切盼望,或者可以說是一種深切的依賴。趁著等候的空閒,記者與同桌的一位本地老者攀上了話題,從他的講述中,勝利老街的輝煌歷史似乎浮現眼前。“東走西走,離不開鋪前與海口”,鋪前的繁華,盡在這一句流傳於當地的老話中。上世紀初期,大量的文昌華僑在事業上已經有所成就,除了回鄉建屋之外,不少人還選擇在具有發展前景的地方興建商鋪,海口的水巷口、鋪前的勝利街,都是文昌華僑擲下重金的優選之處。“勝利老街雖然是一條長度不足五百米的街道,但卻有兩個小小的彎弧,讓人一眼望不到頭。”老先生仰起頭,或許是看到記者還有些疑惑,他進一步解釋說,“這種設計是有意而為,在風水學中,講究綿弓聚財,勝利老街就是按照這一理論而規劃。”顯然,文昌華僑們將發財致富的願望寄寓於其中。

    經歷了一個世紀的滄桑,這些華僑的騎樓大多已經易主而居,鋪前的南洋風雲卻一如既往在勝利老街傳承著。從街的這頭轉到那頭,危檐高聳,細街曲折,仿佛從一個時代走向另一個時代,又像是浏覽了一個舊然相陳的歷史博物館。歷史不會因時代的變遷而任意改變,就如同老街盡頭那終年不息的海潮,朝而復夕,浪去浪來。

推薦閱讀:

江西撫州千年古村蒲塘村

日本奈良古村

潮州老城區四百年羊玉巷

遼寧興城古城水門洞

斗柄塔內景

斗柄塔內景

斗柄塔頂風光

斗柄塔頂風光

鋪前勝利老街

鋪前勝利老街

    斗柄塔 七星生柄增添壯麗景色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位於鋪前東北方、背面瀕海的七星嶺,海拔僅有一百米有余,但這裡卻是遠近知名、古今輝耀的一處名山勝跡。早在明代時期,七星嶺就以“七星排斗”之名成為文昌八景之一。七星嶺有大小山峰連綿十余座,其中七峰獨高,這七峰的排列方位,恰好如天上的北斗星,因此得名七星嶺。歷史上,登臨七星嶺攬勝的海南文人名士在這裡留下了不少著名的詩篇,明代的丘浚,一首《七星山》記錄了這位官至禮部尚書的本地名士對於七星嶺的贊美與流連:“魁杓精彩結成峰,祀典無窮荷國封。落落光芒三四點,紛紛紫翠百千重。岚輝迎碧寒尤秀,黛色攬青晚更濃。幾度憑高閒伫立,宛然身在紫薇宮。”而後來在七星嶺上建起的斗柄塔,更讓這座“天移北斗下南溟”的山麓,多了一道雄偉壯麗的風景。

    斗柄塔建於明代,因位於七星嶺上,猶如平面排列的北斗七星突然生出一支手柄,所以冠以“斗柄塔”之名。七星嶺處於瓊州海峽出海要道,漁船往來不絕,在科技不甚發達的古代,船覆人亡的悲劇常有發生,當地人認為是海妖作怪。熱衷公益的定安籍進士王弘誨在致仕回鄉後,向朝廷奏請建塔,一來“運轉七星”以鎮壓海怪,二來起到航海燈塔的作用。盡管當時的朱家王朝為了應對此起彼伏的義軍而焦頭爛額,但最終還是批准了這位前禮部尚書的建議,並撥出專款任命他擔任督造。可惜的是,王弘誨沒能看到這座塔的落成即駕鶴西去。

    驅車來到山腳下的七星聖娘廟,從這裡沿著山路攀登而上,不出半個小時,就翻過了一座小山包,抬頭就可看見古樸的斗柄塔就半遮半掩於灌木林的樹梢中。再沿著山脊緩緩向西而上,就來到了斗柄塔之下。盡管看過了不少的海南古塔,但近距離接觸之下,記者也不由得被斗柄塔的雄偉壯觀所歎服,看來是因為考慮抗擊台風的緣故,所以斗柄塔建得十分墩壯扎實。向西的塔門鑲有一塊石匾,橫書“斗柄塔”三字,左右分別落款建設年代,由上可知,這座磚塔於明朝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孟冬月落成,清朝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有過重修。八角形的塔身,明示了建築的風水功能。抬頭仰望,七層塔身直插雲天,氣勢非凡。每層塔檐都由數疊方磚規則地向外挑出,古樸厚重之中別具稜角分明的玲珑之美。

    進入塔內,一種潮濕而陰森的氣息讓人心生顫栗。由於塔剎已經坍塌,由上而下的一束光芒射進古塔之內,在光影的作用下,整個古塔內景就如一口古老的銅鐘,讓身在其中的記者有“坐井觀天”之感。沿著塔內旋轉的磚梯,一步步拾級而上,不時能透過拱門向外窺賞蒼翠景色,登危樓而生畏的感覺在美景的誘惑下,慢慢稀釋甚至淡忘。同行的友人對於古建築頗有心得,算是半個專家,他告訴記者,斗柄塔這些拱門的設計具有很高的科學水准,每層對稱的拱門不但起到透光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台風時,讓風力穿堂而過,減少對塔身的直接沖擊。隨著登塔高度的抬升,旋梯向上的空間也越來越窄,初時還能正身而行,到了最後,只能是側身而過,稍微身寬體胖者,恐怕真的難以通行。

    隨著黑暗中迎來一束亮光,記者終於爬上塔頂。所謂是“無限風光在險峰”,登高憑欄,海景山色盡收眼底。近處,嶺下連綿成片的松林伴隨海風送來陣陣林濤。遠處,木蘭灣的大片白色沙灘連著碧波萬頃的海面,船影絡繹而過,潔白的木蘭燈塔遙遙相望,還有一排風力發電機的扇葉在隨風轉動。極目遠天舒帶來的愉悅,讓一路攀登的疲憊消失無形,也難怪丘浚會有多次憑高伫立,賞景樂不思歸的感慨。

    從斗柄塔建成至今,時光匆匆流逝了近四百年。斗柄塔鎮妖辟邪的效果人們難以細究,但燈塔航標的作用無疑給出入這一片海域的漁民們帶來了平安。現今,隨著不遠處的木蘭灣“亞洲第一燈塔”的建成,斗柄塔也已光榮地功成身退。當游人們到此登臨攬勝之時,不知是否會想起這座風燭殘年的古老磚塔曾經有過的峥嵘歲月?

    記者手記

    光艷不再的騎樓就像一位位耄耋老人守候故土般地守候在老街上,神情孤寂卻積澱著峥嵘,積澱著真實,積澱著鋪前人遠去的南洋故事。七星嶺上依然巍然屹立、雄視海南驚濤駭流的斗柄塔,伴隨這片土地上的一代又一代的人們走過了四個世紀的歲月。大浪淘沙,盛衰應時。當一切都定格的時候,人們才發現,鋪前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度過了自己的數百年滄桑。

推薦閱讀:

江西撫州千年古村蒲塘村

日本奈良古村

潮州老城區四百年羊玉巷

遼寧興城古城水門洞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