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織金古建築群之“八大廟”

織金古建築群之“八大廟”

日期:2016/12/15 0:35:44      編輯:古代建築史

財神廟
位於城中心的財神廟,始建於清初,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重建,為木結構建築,坐東北向西南。由山門、兩廂、正殿組成。通面闊20.8米,通進深15.5米,通高13.96米。
抬梁穿斗混合結構,四層四重檐歇山青瓦頂,寶塔狀,四面有回廊。隔扇門窗。院內有石碑一通,香爐一個。正殿掛對聯三幅,匾額一塊。四重檐歇山頂,十八個翼角起翹,四層樓逐漸縮小為寶塔狀,側面構成三個重疊的三角形。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單士元看後評價說:“織金財神廟是特殊建築,在國內還沒有見過,只有日本的天壽閣與此類似。”財神廟歷史悠久,建築結構獨特,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2011年織金縣人民政府已重新修復)
龍王廟
位於城關鎮清泉路龍潭南側。始建於清代中期。坐南向北。由大殿、兩廂、山門組成。占地面積約8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300平方米。現存大殿,面闊五間,通面闊19.1米,進深五間,通進深11米許,抬梁穿斗混合結構懸山青瓦頂。前後帶廊,分別深3.5米、2.9米。
文廟
位於城關鎮文化路中段南側。始建於康熙五年(1666),後屢次重建、維修。同治年間重建。坐北向南。南北長169米,東西寬47.5米,占地面積8027.5平方米,建築面積2586平方米。由牌坊、棂星門、大成門、天子台、大成殿、崇聖祠等建築組成。現存棂星門、大成殿等建築。棂星門,四柱三間三樓,中間字碑陰刻“棂星門”3字,左陰刻“金聲”,右陰刻“玉振”。門高5.41米,寬22.5米。大成殿,面闊五間,通面闊18.25米,進深9.16米,硬山頂青瓦頂。額枋浮雕八仙過海、龍鳳圖案。殿上懸掛“萬世師表”、“生民米有”、“與天地參”、“聖集大成”4塊匾。孔聖碑,白綿石質。方首,高3.25米,寬1.08米,厚0.25米。首題“至聖先師孔子贊”7字。刻於同治年間。顏曾思孟四子贊碑,白綿石質。4碑均為方首,分別楷書陰刻顏子贊、曾子贊、思子贊、孟子贊。刻於同治年間。
黑神廟
黑神廟明末建神女祠,清初改建黑神廟,清光緒16年(1890)重建,民國年間增修,依山就勢而建,建築面積125.58平方米。坐東北向西南,面闊五間,通面闊16.1米,進深7.8米,穿斗式懸山青瓦頂。前帶廊。隔扇門窗。大殿內外各有“忠義服人”、“惠此南國“匾額一塊,對聯2幅。明、次、梢間額枋木雕精湛。黑神廟破損較為嚴重,現正前方右上屋面已嚴重破損,廊柱、金柱、板壁油飾嚴重脫落,屋面嚴重漏雨。
城隍廟
位於批發街一小門口,該建築早已被破壞。
馬王廟
位於西環路,老四小內,該建築早已被破壞。
炎帝廟
又名火神廟,該建築早已被破壞,原址已修建商住樓。在原址附近由民間居士自發修建新炎帝廟。
武廟
又名關帝廟,位於織金二小內,該建築早已被破壞,現僅剩遺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