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臨渙古鎮:老茶館裡的人生

臨渙古鎮:老茶館裡的人生

日期:2016/12/16 18:44:10      編輯:古代建築
 千年古城茶飄香

  臨渙,今屬皖北濉溪縣,因毗鄰渙水而得名,地處蘇、魯、豫、皖貿易往來交通要埠。歷史悠久,孕育了秦相骞叔、“竹林七賢”之首嵇康等歷史名人。世俗至今仍保留了東晉曠達閒適淳厚之風。古鎮邊有眾多名泉,又兼水陸交通之便,商賈雲集,飲茶之風漸趨形成。 

  早在東晉南北朝時期,臨渙的茶館是以茶攤的形式出現的。進入唐代,臨渙地區水路運輸便利,對外交流頻繁,商業交往發達。為適應經濟活動的需要,臨渙古城出現了茶館。

  宋、元朝代,以賣茶為業的茶館,在臨渙古鎮上已很普遍。據《宿州清代志》,早在宋代,臨渙的回龍水就常作為禮物,被商人帶往汴梁等一些重要城池。

  明、清時期,臨渙茶館日趨發達,成為臨渙地區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和一大景觀。茶館對擇水、選器、沏泡等,都有一定的講究。據《通志載記》,明、清時期的臨渙茶館就以獨有的水源優勢而遠近聞名。茶館的經營規模、社會功能與影響也越來越大。清末,臨渙茶館數目就已達十幾家,並衍生至今,臨渙人的飲茶習慣也自此沿襲下來,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現存的臨渙老茶館多是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築。青磚粉牆、重梁飛椽、小樣黛瓦。大梁內下側置一拱梁,與大梁的走向並行,穿過牆壁,伸出牆外。內側用一圓柱形立柱撐住主梁。伸出牆外的部分,下有馬腿作為撐柱,撐柱的上端連接拱梁,下端插入牆體。為穩固起見,有的在馬腿下邊伸入牆體的平面放一木板作為支點,叫做穩梁板,外側拱梁子上面為出廈和擋風板。 

  臨渙茶館的門面簡陋陳樸,有舊式的三開或多開門頁,褐色、厚重的木板門,古舊的銅門環,精細的透窗雕棂,剛勁的黃舊橫梁。 

  室內經年煙熏火燎,黑乎乎的。房捨內的地面凹凸不平,鄉土氣很濃。茶館裡一般都擺設著幾張八仙桌或陳年古董般的木茶桌,配著數條長凳。由於日深年久,大部分桌凳缺角少稜、殘缺不全。主人還在門面的兩邊或對面的空地處,放些粗糙的石蹲、石凳,供茶客多時使用。

  茶館裡使用土瓷或粗砂茶具。各家茶館的茶壺式樣大致相同,但顏色有別,這樣不會搞混。早些時候,使用的茶壺都是紫砂的,壺的一邊帶一個把,壺嘴是小獅子造型。燒水用的水壺多是方形的,由水桶改制而成,偶爾也有一些圓形的錫壺。 
http://www.hsm.com.cn/hwjy/hjwhzg/200801/21/U132P1T68D103741F1023DT20080121174909.jpg" target=_blank>按此在新窗口浏覽圖片
  和全國其他地方的茶館一樣,臨渙茶館具有一般茶館的共性,也蘊涵著自己獨特的優勢和鮮明的特點。 

  以家為店

  臨渙老茶館的最大特點是以家為店。臨渙集鎮坐落在浍河北岸,老茶館大都近水臨街,多依家捨而設。因此過去茶館大多沒有名稱,門前掛一面"茶"字旗,以招攬生意。當被喚作地點提及時,茶客就說“誰誰家的茶館”。 

  獨特水質 

  俗語謂“茶好不如水好”。在天水、井水、江水、湖水、泉水中,茶對泉水情有獨鐘,而臨渙的泉水又最宜沏茶。臨渙城下四大古泉各具特色,它們是回龍泉、金珠泉、飲馬泉和龍須泉,四泉沿浍河之水成“L”形排開。臨渙得天獨厚的古泉資源,是臨渙茶館名揚四方的一大優勢。1998年水文專家對臨渙泉水進行過專門化驗鑒定,確認臨渙泉水含有23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這些礦物質活絡通經,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因而對人體健康具有多種功效。另外,臨渙泉水的張力極強,沏泡的茶水高出杯沿而不溢。臨渙回龍水是硬水,同樣是一杯茶,用回龍水泡制的就比用平常水泡制的重約1兩。

  獨特茶料 

  臨渙茶館的茶有著鮮明的特色和唯一性,茶葉的唯一性是臨渙茶館“茶”的精髓。臨渙當地不產茶,臨渙茶館使用的茶也並非一般的茶葉,而是專門取自兩百裡以外的六安的茶梗,臨渙人把這種低廉的茶梗叫做紅茶棒。說來也怪,在六安本地很少有人用這種棒棒茶,在其他地方用棒棒茶的幾乎沒有。最令人驚異的是,這種茶梗經臨渙泉水的沏泡,霧氣結頂,色艷味香,入口綿甜,回味無窮。但是一旦將這種茶梗帶出臨渙,用其他地方的水沏泡,永遠不可能有這麼好的味道、舒適的感覺和奇特的功效。很明顯,六安的棒棒茶與臨渙的古泉水達到了不可代替的完美結合。常飲這種棒棒茶,有春生津、夏消暑、秋提神、冬生暖的奇特功效,另外還有解酒的功能。臨渙棒棒茶的另一個特點是多飲不撐腹,無論喝多少,都不會有撐脹的感覺。飯前飲之能增進食欲,飯後飲之能幫助消化,閒暇飲之可舒神清心,勞累後飲之能解乏提神,常年飲之能延年益壽,一時飲之能充饑解渴。早些時候,除紅茶棒外,茶館還使用過秫秸庫子(高粱秸皮)、桑葉等作茶料。

  獨特茶客

  臨渙茶館的茶客五花八門,三教九流。那些走街串巷的小販、拉車挑擔的朋友往往在此歇腳,風塵僕僕中喘口氣、喝碗茶、吸袋煙;再不然,掏出窩窩頭、鹹菜,喝著茶吃頓午飯。但是常來飲茶者,大都是當地有些年紀的人,六、七十歲的老人占了茶客的一大部分。這些茶客滿臉皺紋,手指關節尤其粗大,吸著劣質的煙。他們一大早從自己家中出發,有的離茶館二、三十裡,不急不躁地緩緩地走來,不時地與路見的熟人打聲招呼,或調侃幾句,然後繼續走自己的路。來到茶館,先緩慢地伸出手,從褲袋的深處掏出一個布包或紙包,舉到眼前,一層層揭開,從中摸索出舊而平整的分幣或毛票,很認真地數夠三毛錢,遞給茶館的主人。茶館的主人拿來一把茶壺和一個茶盅,從地面放著的一個塑料袋子裡抓一撮棒棒茶梗,放在茶壺裡,從熊熊爐火上提起一把水燒得翻滾的鋁壺,往茶壺裡倒水沖泡,然後端起茶壺、拿起茶盅,送到茶客選定的桌子或台子上。茶客便開始慢慢地喝,細細地品。這樣,每天擺在門口的長條矮桌圍坐得滿滿的,每人面前一把茶壺,一只茶盅,徐徐地品那紅褐色的茶水。他們行動遲緩,表情木然,反映遲鈍,對采風的攝影家、采編的記者都視而不見,對周圍的一切都無動於衷。有一種嗜茶上瘾、一整天泡在茶館的茶客,被當地人稱作"茶瘭子",早晨茶館沒開張就在門口等著,茶館一開門就沖進去,晚上茶館打烊時才依依不捨地離去,臨走時還要帶一壺回家。

  獨特底蘊

  棒棒茶以其獨有的魅力吸引著萬千農家茶客,個中原委不僅僅因為它的價廉,很大程度上歸屬於數百年來老茶館的文化積澱:那厚重淳樸的鄉土文化,綿綿延續著棒棒茶的歷史。臨渙人飲茶不是僅僅停留在止渴的生理滿足上,而是作為生活方式和文化情調糅進了每一個日子。空氣裡彌漫著嗆人的咽葉味,滲和著茶水味,混在一起味道怪怪的。就是茶館裡的這種怪味,才是老茶客們最感親切的氣味,缺了它,他們會感到生活枯燥又乏味。這些老人哪兒都可以喝茶,但獨獨喜歡來到茶館裡,主要享受的是一種氛圍、一種情趣、一種滋味。他們看重茶館,這些才是最重要的。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如一日,大清早趕來,摸著黑回去。這些老茶館的館主心裡也清楚,營造一個茶文化的民俗氛圍和心理空間比營利更重要。作為老茶館,不僅是一處喝茶的地方,而且是許多老茶客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一位70多歲高齡的老茶客,每天不惜跑上數公裡路,來泡茶館。盡管近年茶葉、煤炭價格大幅上揚,開茶館其實已利潤不多,但是象江淮茶館的周志田這樣生於斯、長於斯的茶館館主認為,萬萬不可因些許私利而薄了親情。臨渙茶館的業主大都恪守這一點--寧可少賺不賺,也得顧及鄉鄰四方。

  老城的古貌新風 

  臨渙茶館很多。沿南閣遺址向北的大街兩側,茶鋪林立,茶香四溢。最鼎盛的時候,臨渙有大小茶館二十多家,每天接待茶客6000多人,如碰上逢集趕場,茶客更是摩肩接踵,穿梭不斷。 

  由於缺少史料,早年的茶館已澧沒在歷史的煙塵中。人們所能回憶起來的,多是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以來的茶館。其中較早的有吳雲生開的吳家茶館和一荊姓人家開的荊家茶館。

  過去,茶館辦在主人自己的家中,沒有名稱,門前掛著一面“茶”字旗,以示招攬生意。

  那時燒茶用的“茶爐子”就是當地人俗稱的“老虎灶”,灶體做的十分特別。爐口也就是“虎口”,用於續填谷殼或木材等燃料;爐口之後是兩眼深鍋,也就是“虎眼”,用以燒水;再後是一口大鍋,也就是“虎灶”,用於保溫開水;煙道,也就是虎尾,放在最後,用於排放炊煙。由於煙道設計的合理,余熱經大鍋四周由煙道排出,厚厚的爐體起到保溫作用,幾米長的爐體平臥在地上,形如一只老虎。

  茶館裡大都備有兩個或更多的“砂缸”。主人將從浍河岸邊回龍泉裡運來的“活水”倒入砂缸。砂缸水生津潤口,比井水甘甜清醇。現已停業的藍田茶館依然保留著清朝時期的兩口大“砂缸”。茶館的用水是人工挑來的。吳清傑隨父親開茶館時,為節省往返的次數和時間,常使用兩根扁擔,同時挑四桶水。年輕時靠給茶館挑水為營生的段漢鼎老人,對茶館別有一番情感。據段漢鼎老人介紹,他年輕時,從南閣下面的回龍泉挑水,供給鎮上的幾家茶館,2分錢一擔,一天都挑150多擔。

  解放後,私人經營茶館遭到禁止,茶館由政府的商業部門接管。再後來,隨著國家政策的調整,私人茶館又逐漸興辦起來。

  現在的茶館大都有了自己的名字,如著名的“藍田茶館”、“江淮茶館”等,“茶”字旗大多換成了木質招牌,或橫或豎,或明朗或暗淡,鑲嵌或裝裱在門面的顯眼處。 

  “茶爐子”改以煤炭為燃料,其形制也作了相應的改動。多數茶館的爐子依牆而建,通體為長方體,煤炭直接從上面添送,路口一般可以並排放5至10個水壺不等。火苗從“茶爐子”洞內躥出,直燒壺底。爐子旁邊有一把“透火釬”,為了使爐火更旺,燒開水的人會提起茶壺,用“透火釬”捅火,火苗隨火星剎時躥起老高,這壺水頃刻間就會沸騰起來。

  當回龍水受到污染不能使用時,人們改用龍須泉的水,這時就開始用平板車拉水了。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