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中國的三處明清皇家陵 被列入世遺名錄,它們分別是湖北鐘祥市的明顯陵、河北遵化市的清東陵、河北易縣的清西陵。2003年,作為這項世遺的“擴展項目”,北京明十三陵、南京明孝陵僅用十五分鐘通過評估,成為“世遺”。
“到了2005年,潞王陵(包括東西陵)由國家文物局正式列入明清皇家陵寢擴展項目,這也是全國唯一被列入的擴展項目。因為擴展項目原本不占世遺指標,但從2004年擴展項目開始占世遺指標,也就是說,它若申遺成功,要占一個指標,但中國世遺總數量沒有增加。從大局考慮,此事暫時擱置。”新鄉市鳳泉區文物局局長劉呈安先生道。
作為河南罕見的明清皇家陵寢,潞王陵有“世遺”范兒的珍貴遺存,近年來新鄉市鳳泉區加大了投入,“為打造良好周邊環境,關停了鳳凰山上五十多家采礦企業,關停了周邊40多家小企業,王陵周邊一萬畝坡地退耕還林。正努力把它打造為以明文化為主題的休憩地,打造成新鄉市綠肺。”潞王陵博物館館長周馮建道。
相對潞王陵的大手筆,曾是潞王府第的衛輝低調了很多。當年本系列女一號趙氏,陪伴潞王在衛輝王府中度過了十余年時光。每到一定節令,府中役使的宮人,把皮裘換成綢緞,又換成輕紗。把花卉從暖房中取出,或者把落葉打掃、御溝疏通。在按照固定節奏流逝的時光中,這兩人的相伴,已成為彼此生命離不開的牽系。
衛輝新鄉,兩地相離不過20公裡。潞王趙氏,自20歲以後,便活在衛輝,葬在新鄉,生死半徑何其短小。三十出頭就過世的趙氏和不足50歲過世的潞王,在局促的20公裡內完成生死輪回後,他們想歸的根,不在這兒,在遠方。
當年趙氏與潞王生活的地方,到底是什麼樣?現在還能尋找到痕跡嗎?
富麗王府,只余一座望京樓
潞王於萬歷十一年(1583年)結婚後,經朝廷諸臣研究,於第二年五月初九決定其府第建於衛輝。到了六月份,由工部主事陳紹光、太監崔卿督工,開始了府第修建。
潞王之前的汝安王曾建藩於此,他死之後,無子國除。“潞府是在汝府基礎上開拓改建而成,同時又拆儒學,並民居,拓城池。使得潞府占地面積、規模及壯麗程度遠遠超過汝府。”劉呈安道。
潞王府有多大?它占了一座城的三分之一,建了四年才基本完工。王府大局基本按《明會典·營造親王府制》規定施行,細致可執行性甚強,比如規定整個府第大小門樓46座,牆門78處,井16口。
到了潞王就藩後,他覺得不如意,統一“精裝修”不個性,就自費搞了一些個性建築。
在府第最北端,潞王修了一座高大的望京樓,這是他讀書、乘涼地方。樓周圍修建了一座十畝大的花園。花園東角門有花神廟和煤山,煤山全由太湖石砌成。山南有梳妝樓。構成了一個私家度假村。可以想見,當年他和趙妃很多時光,是在這裡度過的。
這座富麗排場的王府,在清順治時兩次被大拆大卸,建材弄到北京,零散房屋都變賣了,現僅剩宮城城垣100余米,還有些石柱礎等物,建築只有望京樓尚在。
2011年3月初,記者前去衛輝市,在古城東北隅一片民居和一家紙箱廠的團團包圍中,找著了望京樓。這一看,把我驚著了。
望京樓局促在一個狹小院落內,高大青灰堅實如碉堡,外層全用青石砌築。在一大片低矮簡陋的現代民居中,它依然貴族般打眼。雖龍鐘,仍傲慢,400余年歲月給了它無以名狀的威嚴。
它是全國最大石構無梁殿古建,2006年被列為“國保”。
望京樓萬歷十九年冬(1591年)動工,萬歷二十一年秋(1593年)竣工。它坐北朝南,為磚石結構,高33米、寬30米,進深19米。樓分兩層,外壁用青石砌築,內壁白石鑲築。一層算是底樓,沒設施,就是為了把樓抬高。有四扇青石窗,窗棂還在。
我從西南角一特小石券門進去,踩著磨得很光滑的青石台階,慢慢爬上二樓,豁然開朗,屋頂中心向周邊延伸成一十字拱券,如梁如柱,把整個建築全撐起來了。
天上十字拱券,地下是一個十字形大通道與之呼應。大通道盡頭各有一券門,這券門,已經是開在樓外壁上了,也就是說,這道門你只要跨出一步就掉下去了。券門底部有兩道木欄桿槽,這是安全設施。建成這樣,應是兼具采光和建築構架所需。
順石階再往上走,這就到樓頂了。一牌坊一大殿,把樓頂占滿了。牌坊猶在,五間歇山式大殿只剩柱礎了。大殿名崇本書樓,原是潞王父子藏書和習書畫的地方。
大殿前方即南邊有座“誠意坊”,青石結構的一字形牌坊,四柱三樓四間頂。它其實已經立在樓頂邊上了,太貼邊,我甚至無法轉過去看正面。
它精美,頂筒瓦當下為仿木制結構的昂,昂與昂之間有三塊镂孔石作裝飾,下邊是“三龍戲珠”橫額。正面橫額上,雕著“誠意坊”三字,字下邊有“童子拜壽”圖。四柱分別有龍銜華表式掛軸對聯。
牌坊能夠看到新舊拼接,有修補過痕跡。舊石顏色沉黯泛黃,其上雕龍夭矯生動,盆景牡丹枝莖柔挺,有神韻。新石色白,雕刻淺浮平板,韻味差遠了。
望京樓可稱輝縣的老地標,民諺傳說很多,比如“衛輝有個望京樓,半截插在雲裡頭”。言其高大。“望京樓,實難修,活著來,死了走。一人喜,萬人憂,天碰地,一同休”。言其修時艱難。這樓雖潞王自費,但徭役仍是擾民。
衛輝民間傳說中,這樓與趙氏與李氏皇太後,皆有干系。
相傳潞王21歲離母,日思夜想,要建高樓好看到遠在北京的母親。他從十多個縣調來民工一萬多名,日夜修建,用了百余名監工,民工常被打傷打死。
趙次妃知道修樓太難,想了個法兒,派身邊人在遠處小山頭上連夜建了一間精致房子,派侍女扮成太後模樣梳妝。之後她帶潞王登樓去看,雲霧缭繞中,假太後忽隱忽現,潞王以為看到了母親,停止修樓。
這則傳說讓趙氏形象進一步得到美化。新鄉衛輝兩地百姓,還是對她有樸素好感。偌大王府灰飛煙滅唯余一樓,這樓,也被認為是趙氏善行的體現。一個美麗善良(至少在民間傳說中)如趙氏的女子,算得上雖死猶生了。
拓城氣洩,知府建塔保文脈
潞王府設在衛輝,它對衛輝的影響理當很深。
話說當年衛輝小城僅6裡多,想容納潞王府,只有開拓城池。工程開建時,黃河以北“是年大旱,明年又大旱”,饑民洶洶,工程又浩大,政府特調頗有名聲的周思宸為衛輝知府。
周知府在修建中開了東門,之後馬上下令在所開東門建了鎮國塔,又叫靈應塔。
這塔離望京樓不遠,兩者相離僅1公裡左右。塔建在寬闊主干道建設路上。建設路為東西向,500米外便可見此塔玲珑鑽天。建設路自西向東延伸到塔前時,用一個街心花園把塔包了起來。
這座塔,系七層樓閣式磚塔,高32米多,平面呈六邊形,全用青磚砌築。塔身每層呈規律性收減。塔內還有21個佛龛。
塔內自下而上每層都有塔心室,整個塔道繞塔心室自下而上呈順時針螺旋形,登105級台階可至塔頂。塔頂外部,有孔雀藍琉璃瓦覆蓋,塔巅處裝有塔剎。此塔為“省保”,保存完好,它的出現,如同神光離合的一筆,令整條街都生動起來了。
當年周知府為何要建此塔呢?
據清代《汲縣志》記載,“郡城築自東魏……先是舊缺東門,土人以為甕形,西北為甕口,東西為甕底。一以引受,一以斂藏,風水完固,以故有明二百年來,遞至嘉靖年間,科甲聯翩,官望顯赫,載在舊乘可考。迨潞藩之國拓城,南面開東門,遂漸至寥落,聞其時邊有大蛇數百條向正東騰空而去,大蛇龍象也,蛇走氣洩。”同時期的《汲縣學宮遷移碑》也有類似記載。
記載很好懂,不需翻譯。因衛輝開了東門,洩了科甲蟬聯之氣,自茲“歷四十年人文不振”。這座塔,是周思宸為提振衛輝人文之風而建。
自衛輝至新鄉,自王府至王陵,自生到死,自盛而衰。潞王在很短的半徑內完成了輪回。他曾富貴至極,卻飽受鄉人诟病,反不如他身邊的一個妃子,長久地被老百姓念誦。趙次妃的傳奇,也許還將一直被講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