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安徽亳州莊子祠

安徽亳州莊子祠

日期:2016/12/14 18:42:10      編輯:古代建築史

安徽亳州莊子祠

安徽亳州莊子祠

    始建於宋元豐元年(1078),當時蒙城縣令、秘書丞王競,有感於一千多年來,莊子的家鄉竟沒有給莊子建一個紀念的地方,於是多方籌款,為莊子建祠,並請好友蘇轼撰文紀念。蘇轼撰寫了《莊子祠堂記》,文曰:"莊子蒙人也,嘗為蒙漆園吏。沒千余歲而蒙未有祠之者,縣令、秘書丞競始作祠,求文以為記……。"此祠堂建於渦河北岸舊縣衙東漆園故址中,主要建築有逍遙堂、夢蝶樓、觀魚台等。每年祭祀,從未間斷。《莊子祠堂記》收在《蘇東坡全集》中。這裡有一個問題,即為什麼一千年後莊子故裡蒙城才給莊子建祠呢?大家知道,莊子生活在戰國末年,死後80年(206)即開始了西漢統治。

    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雖向道,但求的是黃老養生長壽之術,政治上仍尊儒。東漢末,道教盛行,老子的地位被道教確立,莊子雖然也被道教追封為教主,但地位遠不及老子。魏晉時期,莊子以其超俗的人生觀、玄妙的宇宙觀和虛無的人生觀,受到當時玄學的追捧,名聲大振,但由於社會的動蕩,為名人建祠尚未形成風氣,因而也不曾有人建莊子的紀念場所。唐代只祭老子,不祭莊子。宋真宗(998--1022)崇道,全國大興建道教活動場所之風,宋神宗(1068--1078)元豐八年(1078),神宗過世,神宗的母親高太後因其孫哲宗年幼,而垂簾聽政。高太後是蒙城小澗人,聰明的縣令王竟,此時建莊子祠,既是歷史發展的需要,也符合當時的社會風尚,更有向高太後表示效忠和慶賀的含義。

    明朝天順(1457--1464)年間,莊子祠被黃水淹沒,明萬歷八年(1580),知縣吳一鸾於縣城東關重建。重建的莊子祠堂規模宏大,頗為壯觀。有逍遙堂、夢蝶樓、卷篷各三間,道捨三間,魚池橋一座。左為夢蝶樓,右為觀魚台。逍遙堂居中,堂中塑莊周像,每年春秋祭祀。明崇祯五年(1632),知縣李時芳重修逍遙堂,增建五笑亭,辟池為莊子濠上觀魚園,並親撰《新修莊子祠記》,刻碑立於祠內。門前立丈余高的石牌,镌刻"莊周故裡"四個大字。

    1995年6月28日,蒙城縣委、縣政府在宋代莊子祠堂舊址第三次重建莊子祠,聘請中國科學院著名古建築專家張馭寰作總體設計。占地面積52畝,總建築面積1086平方米,全祠由祠堂建築群與萬樹園兩部分組成。中軸線貫穿,將主要建築放在中軸線上,左右對稱,前趄後寢,建築體量是前低後高,主次分明,長幼有序,門制重重。進入大門之後,又出現三門,即古衡門、莊子門、漢阙門,過了這三道門之後,才可看見逍遙堂(大殿)。大殿前有左右配門,東西月門,這一大組門成為進入莊子祠大殿之前的序曲,步步引人入勝。東西萬樹園,體現自然,有一種自然野趣,此設計規劃超出歷史上各代建造的莊子祠的規模。

    此次重建莊子詞,在施工中分為兩期建造。第一期的建設項目就有漢圍牆、東西萬樹園圍牆、大三門、影壁、山門、逍遙堂,現已基本竣工。二期建設項目有古衡門、濮池、五笑亭、觀魚台、觀魚橋、夢蝶樓、南華經閣、東西碑廊等。

推薦閱讀:

海南:老街塔影輝映鋪前

江西撫州千年古村蒲塘村

日本奈良古村

潮州老城區四百年羊玉巷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