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北京胡同和四合院的那些事兒

北京胡同和四合院的那些事兒

日期:2016/12/14 18:44:20      編輯:古代建築史

北京胡同和四合院的那些事兒

北京胡同和四合院的那些事兒

北京胡同和四合院的那些事兒

    “這座城市,人來人往;現在,過去,未來;總是暗含著我們看不見的一種聯系;這座城市流光溢彩;絢麗、時尚、深沉;總是有一種顏色能將它們協調統一;在歷史與今天,時尚與傳統之間,滲入到這座城市血液中的,是數百年胡同與四合院的生活,是那薪火相傳的古都文脈……”這是《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展覽的序言,也是北京人對胡同和四合院的期待,北京胡同的名字就是一部生活詞典。

    紅色絨布罩著的三輪車,白色背心的蹬車師傅,來北京的游客乘上三輪車,逛胡同、游古跡、觀故居,體味老北京的風土人情,聽上去非常吸引人。“胡同游”近年來也成為北京市的旅游名片,而很多游客在或寬或窄的巷子裡穿梭,除了覺得屁股顛得疼之外,感歎這老北京的味兒到底在哪兒呢,一堆破房子有啥好看的?

    6月12日,《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展覽在首都博物館開展,尋不到老北京味兒的游客,不妨來這裡看一看真實的老北京。

    有四合院就有老北京的精氣神

    北京的胡同並不是一成不變,它隨著歷史的演進,朝代的更迭,城市格局的變更而不斷發生著變化。從遼至元明清,龐大的都城最終定型。自元代,以胡同命名的街巷正式登上歷史舞台,至明清時,胡同形成的城市肌理發展成熟。歷史的車輪行進到民國後,胡同呈現出豐富的歷史信息,胡同街道的布局、大小、范圍就是在城市的定型中上演著它的變化軌跡。

    老北京的胡同,街道起源可追溯至元大都時期。在這一時期,城市及道路設計參照了“九經九緯”、“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禮制思想,規模宏偉嚴整,設施完善。在《周禮》中對於城市的規劃是:九裡見方,每面城垣開辟三座城門。

    走在《北京的胡同四合院》的展廳,像是回到了久遠年代的胡同,入口處懸掛著紅底白字的“魏家胡同”,配上灰色的磚瓦牆、泛黃的紙張,那些在老北京口中代代相傳的傳說,在這裡變成了真實的故事。胡同兩側懸掛的圖片向觀眾展示著老北京從元大都到近代各個時期的變遷。圖片、地圖、檔案資料展示著老北京特色街道的形成。

    主辦方根據《乾隆京城全圖》的資料,將17冊地圖合成巨型地圖,做成了地燈,來參觀的游客可站在地圖上感受每個胡同街巷在歷史中的變遷。

    而胡同裡有什麼?有門門相對,鱗次栉比的商鋪,有名人濟濟、承載厚重歷史的會館;有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新舊茶館戲園子;有身世顯赫的皇家廟宇,也有普度眾生的市井道觀;有充滿轶事趣聞的名人居所,更有恬靜生活的尋常人家。胡同是北京人生活的外延,就像血管一樣,維系著這個城市的發展和變遷。“人家”部分的展示則讓陳舊的建築有了生氣,堂屋、書房、臥房陳列有序,生活用品和勞作用具讓觀眾對四合院裡的生活空間有了直觀體驗。

    為人熟知的戲曲名家居所多隱藏在老北京的胡同裡,有完整的四合院也有普通的民居。清代禁止內城開設戲園的政令,使得北京外城的戲劇演出市場異常繁盛。從四大徽班進京,落戶宣南,到各類演出場所的興盛,南北戲劇在這裡集中展示,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了影響最廣、最深遠的國粹京劇。南城戲劇演出市場的火爆催生了京劇名家紛紛選擇此地作為居所,很多名伶從開始學戲、登台演出、到聲名遠揚都與南城特別是大柵欄地區息息相關。

    在北京,大到皇帝的居所紫禁城,中到王府士坤宅院,小到平民百姓的小獨院,放眼望去,整個城內是規模不等、大小不一的四合院,相互圈和,相互依存。在這些四合院內,上房下房,東西廂房,前出廊,後出廈,磨磚對縫;花窗棂,紅梁柱,青石台階……四合院以磚石瓦為筆墨紙,描繪出了中國特有物化的居住審美觀念,記載了流傳至今的生活方式和家族觀念。四合院既是一種凝固的文化穿透,更是一種流動的生活軌跡。

    胡同裡的現實困惑

    張先生一家人住在北京鼓樓附近的寶鈔胡同,這些年來胡同裡的事兒張先生越來越看不慣了。“天天都有成排的三輪跟這兒過,說真的,有多少人知道這胡同到底是怎麼回事啊,走馬觀花一樣的。”晚飯後,坐在胡同裡的大樹下,擺上棋盤,張先生又和棋友們叨叨起胡同裡賽車般穿梭的旅游三輪。“您管他這個呢,走您的,都等著呢!”坐在對面的年輕小伙子一口京腔催著張先生,“你看現在的鑼鼓巷成什麼樣兒了,就是糟踐。”

    南鑼鼓巷已經和天安門、故宮一樣,已經成了北京古建築的代表。作為北京最古老的街區之一,這條建於元大都時期全長786米的小街已經被列入北京市25片舊城保護區之中。今天,游客已經無法從南鑼鼓巷的南口牌坊處進入這條小街了,藍色的圍擋上黃色的牌子醒目地標注著“正在施工請繞行”。2013年,地鐵南鑼鼓巷站將建成,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方式。

    短短786米的南鑼鼓巷北起鼓樓東大街,南至地安門東大街,是我國唯一完整保存著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規模最大、品級最高、資源最豐富的棋盤式傳統民居區。東西各有8條胡同整齊排列,分布著諸如齊白石舊居、茅盾故居等老四合院。

    而今,這條老胡同裡有著各式各樣的酒吧、咖啡店,賣著全國各地的小吃,招搖著大同小異的“創意品”,不少還住在這裡的居民在自家斑駁的大門上貼上了“私人住宅,請勿參觀,我們需要安靜”的提醒。“老北京的胡同可不止這一塊,南城更多,西城也有,這胡同裡的事啊,多著呢。”張先生說,每條胡同都有它的歷史,住久了,常能想起過去的事兒。

推薦閱讀:

福建陳元光故居

中航樾府老宅的前世今生

永寧城隍廟見證兩岸百年情緣

青海廖霭庭舊居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