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日,頤和園路,頤和園坍塌的圍牆正在進行修繕。本報記者 王申 攝

北海公園東門圍牆成為大雜院的隔離牆。本報記者 王申 攝
去年11月8日,今年2月10日,短短3個月內,北海、頤和園兩座皇家園林的園牆相繼發生局部坍塌。引發人們對皇家園林園牆保護的憂慮。
北海大牆坍塌後,市屬11家公園就對園牆進行綜合調查。發現安全隱患35處,包括世界文化遺產頤和園、天壇,以及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北海、景山、中山公園,它們的園牆都是文物古建。園牆的隱患是怎麼形成的?將如何解決?本報對此進行調查。
本報訊 天壇、頤和園、北海等皇家園林將首次整體立項修繕園牆,三個月內,北海、頤和園相繼有園牆坍塌。為此,市屬11家公園對所屬園牆進行普查。發現其中10家公園的園牆有35處(段)安全隱患。
10家公園35處園牆存隱患
皇家園林的園牆也是文物,去年11月8日,北海公園東牆坍塌。今年2月10日,頤和園霁清軒南側園牆發生坍塌。“坍塌的都是外牆。”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宣傳處長陳志強介紹,北海、頤和園都是皇家園林,有外牆,也有內牆,“內牆都保護的很好,但外牆由於緊挨著居民生活區或者大馬路,部分存在安全隱患。”
去年,北海的園牆坍塌後,市屬11家公園就對自己的外圍園牆進行綜合調查。調查顯示,11家公園中,10家外圍園牆共有35處(段)安全隱患,長約6884.7米。其中,頤和園、天壇、北海、景山、中山公園5家屬於文物的名園園牆隱患就占了27處,並以頤和園、天壇和北海最多。
靠牆搭建房屋易損壞圍牆
陳志強說,目前市屬11家公園外圍園牆交界處,由於歷史原因,有很多單位,以及居民區,他們靠牆建房搭屋的情況都非常嚴重。其中大部分是違章建築,沒有排水管道、下水道等城市基礎設施。居民常年往園牆潑髒水,對牆體造成了腐蝕和損害,這也是北海公園東園牆局部倒塌的主要原因。
還有部分園牆位於馬路邊,沒有綠化緩沖帶,受到過往車輛震動的影響較大。這也是頤和園霁清軒南側園牆發生坍塌的一個重要原因。“相對來說,園內被外單位占用少、園外居民少的公園,園牆保護的都比較好。”
皇家園牆尚未整體修繕過
中國園林大多有圍牆,公園園牆作為圍合空間的構件,不僅是公園秩序的有力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北京名城文化的獨特象征。據統計,在頤和園、天壇、北海、景山、中山公園5座歷史名園中,現存園牆25700多米。目前市屬11家公園每年修繕文物古建的費用大約是5000萬元,但這筆錢,用於公園內古建築群的修繕都捉襟見肘,花在園牆維護上的就很少了。
陳志強說,有些公園園牆以前也修過,但沒有系統修,因為很多園牆被外單位或居民占用,沒法統一整體維修,只能是一段一段去維修”。
北海、頤和園園牆相繼坍塌後,文物部門也很重視,將首次給歷史名園的園牆修繕立項。
■ 典型隱患
●北海公園
地點:北海北夾道南口至北海東門,330米。外側為居民建築物及院落,一處公共廁所。
隱患:年久失修造成園牆結構基礎可能出現安全隱患;因居民建築造成消防通道不暢,也無修繕或搶險加固處理。
●景山公園
地點:公園西南側,某酒家,建築物面積約為45×20平米,其建築與公園西牆南段緊鄰。
隱患:因公園外牆與其外牆密切接觸,無法觀察牆體狀況。且與其後廚相鄰,存在一定的火災隱患。
●天壇公園
地點:內壇牆南牆西段,天壇南門至內壇牆西南拐角,有大量民房依建,已無法查看到牆體。
隱患:房頂排水直接排向壇牆,對牆體造成破壞。因民房依建,無法進行修繕。還有個別樹木距離內壇牆較近,樹根生長有可能對牆體造成破壞。
●頤和園
地點:頤和園賓館至北如意門園牆,1420米。
隱患:牆體為摻灰泥砌法,強度低,多年雨水沖刷、滲入導致內部空鼓,結構疏松。牆體位於馬路邊,受到過往車輛震動的影響。已坍塌6米。
■ 對話
“牆外私搭亂建尚難解決”
園牆的隱患如何消除?是否會建隔離帶?昨日,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綜合處處長袁鵬接受本報記者采訪。
新京報:這次調查,特別是幾座皇家園林的園牆都是文物,都發現了一些隱患,有什麼好辦法解決?
袁鵬:首先隱患情況要了解清楚,修繕到底需要多大的規模,需要多大的投資,要做一個總的規劃,然後再跟文物主管部門,跟市政府來商量解決這個問題。
新京報:像北海和天壇,牆外存在居民區,有些建築直接就是搭在牆上,是否私搭亂建,有多大面積,這個有沒有調查?
袁鵬:這是歷史遺留問題,因為它在公園以外,類似城中村,屬於環境整治的范疇,我們沒有這麼大的權力去調查和單獨采取行動。
新京報:如果是私搭亂建,能否與城管配合來整治?
袁鵬:恐怕光靠城管也解決不了,這些私搭亂建都是歷史造成的,沒有合適的拆遷方案,很難解決。
新京報:這些問題是市屬公園特有的嗎?
袁鵬:不僅是市屬公園,其他公園也有這個問題,比如說,十三陵,長城,地壇,日壇,月壇,先農壇,先蠶壇,這些單位也有類似的問題。
新京報:最後是否會聯合起來一攬子解決?
袁鵬:這跟政府的財力和財政計劃有關系,要逐步來,現在是應急,先解決眼前最著急的事,保障安全,保護文物。其他就要通過協商,列入計劃,以後逐步實施。
■ 現場
“沒有把牆拆掉就是保護”
北海公園的東大牆底下,76歲的李榮海從小在這兒長大。他小時候,東大牆外有一條夾道,可以從南走到北。但現在,這條夾道還能走的只剩下了300多米。其他地方都蓋上房子,堵死了。
“原來大牆不挨著民居,夾道也很寬,能跑馬車。”但現在,因為居民搭建了各種臨時的建築物,堆放煤等雜物,使得夾道也變得很窄,車根本進不去,只能進去小三輪車。
唐山大地震後搭建房屋增多
李榮海回憶,1976年唐山大地震後,人突然多了起來,靠著牆搭起了很多帳篷,後來變成簡易房,再後來就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沿著東大牆走,可以看到,有些牆邊種花草,有些在牆上搭了一些支撐架,或者在牆上釘釘子,晾曬衣服等。幾乎所有挨著民居的牆上,都有潑過水的痕跡。
園牆是古牆,大家怎麼不好好保護呢?李榮海笑了,“我們好好保護了啊,沒有將它拆了。”在他看來,北京城牆被拆了,那才是破壞。
至於挨著它蓋房,或者釘個釘子什麼的,並不算事。因為古牆也是牆。當時人多,沒地方住,總要先解決人的生活問題。李榮海指著故宮的方向說,“要不是有護城河,故宮牆下也會蓋滿房的。”
天壇部分外牆無法修繕
而天壇公園也被相似的問題困擾,該園南壇牆沿線多為居家住戶,倚壇牆私搭亂建現象嚴重,房頂雨水直接向牆體排放,造成部分牆段牆帽全無,頂部土心都裸露出來了,甚至牆頂還長出了雜樹,整個牆體也開裂變形。
修繕圍牆甚至能引起居民抗議,北海公園基建科科長鄭茂林介紹,2006年,公園對園牆進行修復,啤酒瓶子就從牆外飛進來了,工人就沒法干活了,到現在,還剩十米左右的牆沒修復。
天壇公園副園長曲祿政表示,公園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修壇牆,能修的地方都修了,但到了南內壇牆,因為有外單位或民居占用著,房子緊挨著牆體,無法施工,現在還是這樣。
本版采寫/本報記者 林文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