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略古鎮風情 2008上海南翔小籠文化展開幕
日期:2016/12/16 18:30:04   編輯:古代建築 在歡慶的威風鑼鼓和熱鬧的舞獅表演中,嘉定區委副書記、區長孫繼偉將特質的金鑰匙插入啟動槽內,老字號特色街神秘的面紗緩緩揭開,古色古香的老街新影逐漸展現在眾人面前。
區領導曹一丁、費小妹,鎮領導嚴菊明,陳建平以及上海市旅游事業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沈山州等出席開幕式,在六位身著旗袍的江南女子的引領下,和廣大游客一起踏上了老街的尋訪旅程。市、區、鎮領導一邊欣賞沿街的特色商鋪,一邊領略古鎮1500多年大氣、包容的歷史積澱,還走進位於老街XX號的南翔飯店內,興致勃勃地品嘗了熱氣騰騰的南翔小籠。
開幕式當天,位於南翔雙塔歷史風貌保護區內的南翔老街彌漫著濃重的節日喜慶氛圍,厚重的彈格路、統一的裝飾風格、高掛的大紅燈籠、飄揚的旗幟、誘人的小食、 熱情的店家,無不歡迎來自五湖四海的貴客。“大昌成”、“寶康醬園”、“協記綢布店”等數十家百年老字號在經過了一個世紀的風風雨雨後,也嶄新亮相,同其他眾多老字號店鋪一起再現了百多年前南翔老街“銀南翔”繁榮的商業特色。
端午節在槎浦河裡舉行“龍舟競渡”曾是南翔人祈福吉祥的風俗。開幕式上,全國最小的龍舟亮相老街槎浦河,吸引了眾多游客的駐足欣賞。太平橋頭人聲鼎沸,在觀眾的喝彩和吶喊聲中,掛滿彩旗的“迷你龍舟”在槎浦河中來回穿梭,成為開幕式當天一道流動的風景線。
2008上海南翔小籠文化展時逢國慶59周年,從9月28日至10月8日,歷時11天。今年的小籠文化展,除沿襲“小籠,讓生活更滋味”的主題外,定位於打造古鎮南翔小籠文化產業“海派、時尚、品牌”的新景觀。“憶往昔看今朝”尋訪活動、老字號特色街開街儀式、南翔古鎮文化叢書發行儀式暨新華書店書刊特賣會、南翔戲曲廟會、2008上海南翔投資高峰論壇等一系列活動,都致力於通過“小籠”這一載體,宣傳推介南翔千年歷史文化,推進南翔現代服務業發展,打造“銀南翔”世紀名片。
據悉,在去年國慶長假期間舉辦的首屆上海南翔小籠文化展上,生動活潑的南翔小籠制作擂台賽、千年古鎮南翔文化風情一日游、南翔小籠文化研討會、南翔戲曲廟會、上海古猗園竹文化藝術節、2007上海南翔投資高峰論壇等一系列精彩活動,為市民在“十一”長假期間送上了一道充滿南翔地域特色的“文化盛宴”。據統計,首屆小籠文化展期間,南翔共接待游客12萬人次,吸引了新華社、解放日報、文匯報、上海電視台、東方電視台等各大媒體爭相報道,為做大、做好、做強“上海南翔小籠文化展”這一品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相關閱讀:
談小籠
“民以食為天”,自從燧人氏鑽木取火,人類從生食到熟食,對人的大腦產生了進化質的飛躍。孔老夫子說:“食不厭精,脍不厭細”,在古代,人類就非常推崇飲食文化。對於王公貴族來說,“食不厭精,脍不厭細”, 然而對於平民百姓來說,溫飽尚成問題,又怎麼能做到“食不厭精,脍不厭細”。於是平民百姓就在日常生活的甚而上,盡量對原有的生活品質作一些改動,以適合人對食文化的追求,南翔小籠就這樣應運而生。
南翔歷來物產豐盛,遠近聞名的有:南翔小籠饅頭、肥羊大面、郁金香酒、陳羅漢菜、醬蘿卜和土布等,其中最名聞遐迩的當屬南翔小籠饅頭。
南翔小籠創始人黃明賢出生於嘉定區南翔鎮,其兒子、孫子均生活於此,世代經營日華軒糕團店。南翔小籠饅頭原名南翔大肉饅頭,後曾稱南翔大饅頭,已有一百多年歷史。
清代同治十年,南翔鎮日華軒點心店主黃明賢創始經營南翔大饅頭,來到古猗園叫賣。古猗園,建於明代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原名猗園,取“綠竹猗猗”之意而名。為明代萬歷時河南通判闵士籍的私家花園,原名奇園。古園的設計者是嘉定著名竹刻藝術家朱三松。以“十畝之園”的規模,遍植綠竹,內築亭、台、樓、閣、榭、立柱、椽子、長廊上無不刻著千姿百態竹景,生動典雅。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拓充重葺,此時更名古猗園。園中增設茶肆酒樓,文人墨客經常來此游玩。有一天,黃明賢來到園內不系舟,只見游客滿座,有的賞畫吟詩,有的臨窗作畫,有的觀賞池中游錢嬉戲,黃明賢很有經營頭腦,知道大肉饅頭在這裡容易出售。於是他天天挑著饅頭來古猗園叫賣。游客們紛紛掏錢購買,他們都吃肉餡,把面皮捏碎喂魚取樂。南翔鎮是的點心店老板一看黃明賢生意紅火,天天賣掉兩籮筐大肉饅頭,於是紛紛仿效,都來古猗園叫賣大肉饅頭,使黃明賢生意受到影響,不能一人專利。黃明賢知道游客都喜歡大肉饅頭裡的肉餡,於是他干脆對大肉饅頭采取“重餡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用精白面粉緊酵為擀成薄皮,選精腿肉為餡,不用味精,用雞湯煮肉皮成凍,拌入餡肉,以取其鮮,並使汁多;餡內灑入少量研細的芝麻,以取其香;根據不同季節,加入蟹粉或蝦仁或春筍,以取時鮮。每兩面粉制作10只饅頭,每只加餡3錢,用戥子過秤,以保證質量,折褶14個以上,以求美觀。出籠時呈半透明狀,形如荸荠,小巧玲珑。出籠自行檢驗,任取一只放在定格的小碟內,戳破皮子,如流出汁水不滿一碟,則不出售,因而贏得信譽。形成皮薄、汁鮮、肉嫩、餡豐的特點。
日華軒從此名聲大振,大家爭吃南翔小籠。後來旅滬的南翔人邀請黃明賢到上海城隍廟開設南翔饅頭店和西藏路上開設古猗園饅頭店,掛名南翔小籠,至今盛名不衰。因南翔小籠味道鮮美、脍炙人口而出名,同行老板聞風而動,紛紛效仿,使南翔小籠在上海及全國各都見其身影。解放後南翔小籠饅頭打入國際市場,在日本、新加坡等國家開設南翔小籠饅頭店,從此走出國門,南翔小籠饅頭聞名中外。
南翔小籠制作工藝
制品及作品等相關器具
1、 制作工具:圓形黃草墊、竹制圓形籠格、放肉餡的瓷扁盆、扁形竹制刮餡片、特制煤氣灶
2、 品種:鮮肉小籠、蟹粉小籠、蝦仁小籠
南翔小籠制作過程
1、選用新鮮豬前腿肉,加工成肉醬放入容器內,然後加入清水、食鹽、白糖、味精、蔥花、姜末、皮凍米一起攪拌成餡心待用。
2、選用上等的精白面粉加清水拌和成面團,撒上干面粉和精制油拌勻待用。
3、用手把面坯壓成圓形的餅狀,包入豬肉餡,用手折疊捏合成小肉包。用手指折成十四道以上折褶,一只小籠就做成了,放入墊有草墊的小籠格上旺火沸水蒸5分鐘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