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門頭溝創建以旅游文化休閒產業為主導的產業體系

門頭溝創建以旅游文化休閒產業為主導的產業體系

日期:2016/12/14 9:47:07      編輯:古代建築史
    2011年,北京市門頭溝區旅游工作以生態、高端、特色產業為發展方向,以創建“國家旅游綜合改革試驗區”為契機,加快構築以旅游文化休閒產業為主導的產業體系,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年實現旅游收入14.6億元,同比增幅達41%。日前,記者采訪了北京市門頭溝區旅游發展委員會主任石軍。
    記者:旅游產業在門頭溝區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如何?
    石軍:2011年,門頭溝區重點推進了發展理念、體制機制的創新。區委、區政府明確提出將旅游文化休閒產業作為地區的主導產業,為全區旅游產業帶來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門頭溝是北京市率先成立旅游發展委員會的,通過區旅游委,聯合農業、園林、商務、文化等多個部門的聯動機制,整合了自然、文化、社會資源,統籌協調旅游產業的發展,促進旅游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對推動旅游管理體制由“事業向產業、從配角向主角、從單一向統籌”轉變具有重要意義。注重規劃的引領作用,開展旅游文化休閒產業發展戰略規劃研究,確保旅游產業規劃的前瞻性、科學性、有效性,目前已形成了初步成果。
  記者:門頭溝著名的京西古道上有哪些文化看點?
  石軍:北京市保存相對比較完整的50多個古村落中,門頭溝占了30多個,而且我們的古村落成群,京西古道把散落在門頭溝崇山峻嶺中的古村落串成一條珍珠項鏈。
  門頭溝的古道從歷史上來講可以細分為古香道通往妙峰山、潭柘寺、戒台寺的上香古道;古棧道古時西出京城行軍走車馬的道路;以及通往陝西、山西、內蒙古、河北等地的通商要道古商道。京西古道上文物遺存十分豐富,特別典型的有齋堂鎮的七座樓,這裡有保存最完整的明內長城遺址,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後,這段內長城被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古商道是北京城與西部連通的最古老的一條路,這條路上運送了整個北京城所需的木材、石料和煤炭等貨品,又將錦緞等商品源源不斷馱往西部。處於商道上的軍饷鄉東胡林村,發現了距今約1萬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古人類遺骸,這是繼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之後的舊石器文化遺址的又一重要發現。此外,還有經過上千年歲月洗禮和無數運載貨物的騾馬踩踏形成的蹄窩景觀,以及藏身於半山腰間的懸空古道、摩崖石刻等,無不見證著京西古道滄桑的歷史文化。
  京西古道上還遺留下很多文化的痕跡,比如,深山中的一個村莊,它的房屋結構保留著很多山西建築的風格;比如,三家店村和琉璃渠村很多老宅院還保存著明清時期精美的磚雕、石雕和木雕,這裡的院子還有一個特點:進了大門,前院特別寬敞,這樣往來於商道的大馬車能直接停進院子裡……從這些痕跡中可見當時商戶之富庶,商道之繁忙。
  我們希望今後可以打造“狂走京西”、“騎行京西”等一系列品牌,讓那些一到周末就希望親山親水的人,來到門頭溝,踏上京西古道,體會一種健康、休閒、時尚的生活方式。
  記者:門頭溝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如何保護和傳承的?
  石軍:在門頭溝,循著京西古道,旅游者會發現許多古廟、古村、古樹等遺存,然而與它們一同保存下來並且依然散發著活力的,還有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俗文化在京西古道山區裡的遺存也很有意思,它們體現著處在交通要道上的文化的商業性、交流性強的特點,集中反映了農耕文明和游牧部落交織在一起文化融合的特點。千百年來,沿著京西古道從西邊遷徙而來的不同地方的人,都在這裡留下一些文化的遺跡。比如,我們統一稱為山鄉戲曲的表演,各村都有不同的戲,有蹦蹦戲、秧歌戲、梆子戲、太平鼓等,許多戲都是北京市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年春節,門頭溝區都會舉辦京西山鄉戲曲周,各村都在唱大戲,有的村有秦腔的味道,有的村有河北梆子的特點,讓前來觀看的人感到很神奇。
  各村老人們唱起戲來全情投入,一招一式都那麼認真,扮相、服裝也是一絲不苟,但遺憾的是很多戲,現在的人都聽不懂,也很難吸引年輕人來關注。需要思考和探討的,是這些優秀的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如何能傳承下去。目前,傳承工作做得比較好的是新橋路中學等幾個學校的太平鼓的傳承,學校專門設置了太平鼓課程,雖然孩子們跳出來的太平鼓和老人們跳得大不一樣,但年輕人跳起來顯得特別有活力,也帶給這種古老的表演形式以新的生命力。
  門頭溝有眾多優質的旅游資源,在此基礎上,我們將策劃更多有特色、有吸引力、有影響力的大型旅游活動,重點打造國際山地徒步大會、騎行京西、狂走京西、網絡攝影大賽、戒台梵音佛者音樂節、永定河文化節、全國乒乓球聯賽等活動,真正做到讓門頭溝走出去,讓游客和消費者走進來。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