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生活家出游指南:逝去的千年鹽都雲南黑井古鎮

生活家出游指南:逝去的千年鹽都雲南黑井古鎮

日期:2016/12/16 18:13:28      編輯:古代建築

  “生活就像一場旅行,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和看風景的心情。”看那連綿的高山,串珠式的平壩,深切的峽谷,高海拔的冰川,每一樣都能滿足我們對旅行生活的想象。在此,生活家小編特地為想出游的你准備了生活家出游指南,邊玩邊享受探險的刺激,背起包去體驗在路上的感覺吧!

  黑井,一個位於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縣境內的千年古鎮,因歷史上盛產鹵鹽而聲名鵲起、富甲一方,之後卻走向沒落,漸為外人所不知。為了探尋那段輝煌的歷史,感受如今黑井的變遷,今夏,我走入了這個位於西南邊陲大山深處的古鎮,親身體驗了這座封存於歷史塵埃之下的千年鹽都。

  從昆明到黑井,有火車可達。鐵路是著名的成昆線(成都——昆明),列車是硬座普客。這兩樣組合在一起,於是造就了一段極為特殊的旅程——180公裡的路程,行車卻要6小時,平均5分鐘鑽進一個山洞、15分鐘停靠一個小站。列車是慢車,不僅遇站就停,而且隨時要給快車讓路。於是,橋梁上、山洞中、農捨旁都成了停下來看風景的好地方。6個小時的車程,讓獨自旅行的我對黑井的好奇愈發強烈。下午時分,在經歷了第25個進站後,列車終於緩緩停靠在黑井站。

來到黑井,有兩個地方一定要去:武家大院和古鹽坊。

  武家大院是當年黑井鎮上有錢有勢的大鹽商武氏家族的宅第。大院完全是土木結構,始建於清道光十六年(1837年),至鹹豐七年(1858年)擴建完畢,歷時20余年。武家大院依山而建,屋子依地勢修築為三層,分上下兩個四合院,由四個天井組成,共有99間房、108扇門。構成一個“橫三縱一”的“王”字布局,把武家主人“黑井第一灶戶”的霸氣永遠保留了下來。據說大院的主人當年曾請來京城有名的建築師,設計上還融入了法式風格。在院落背靠的山中,甚至還有兩條逃命的暗道,可謂費盡心機,堪稱民居建築的大手筆。這武家是黑井的外來戶,清代後期,武老爺取得了舉人頭名的功名。其三個兒子中,三兒子武維揚事業做得最大,成了黑井首富。他不但擁有自己的鹽井,還收購了別人的鹽灶,並且成立了地方武裝,控制了鹽路,幾乎與政府的稅警隊、緝私隊平起平坐。武維揚的生意做得如魚得水,官家幾乎失控,取得了黑井鹽業經營的絕對主動權。鹽號、銀行、當鋪,以及鴉片買賣都為武家帶來了滾滾財源。如今,歷史的塵埃落定,只留下一座老宅顯示著主人當年的榮耀。院落內很清靜,除了我並無其他參觀者。一個人游走於會客的廳堂、小姐的繡樓、存放銀兩的巨大倉庫之間,昔日武家大宴賓客的碰杯聲、丫環小姐們的嬉笑聲、搬運銀兩所發出的撞擊聲仿佛又在耳邊回響起來……

  古鹽坊曾是黑井造鹽的核心地點,也是黑井財富的來源所在。巨大的水車、層層疊疊的曬鹵台,以及煎鹽的工棚都顯示著當年鹽業的繁榮。那麼,黑井人究竟是如何制鹽的呢?首先,壯漢們要先從鹽井中把鹵水搬出,存入井口的蓄池內,然後用水車將鹵水送至高高的曬鹵架上緩緩澆下,流經架上無數魚鱗般的木片或稻草,流入層層疊疊的曬鹵台,這是第一道過濾工序。接下來在曬鹵台上的曬鹵,其作用一是能蒸發掉鹵水中的部分水分,二是能利用密度的差異過濾掉鹵水中有毒的硝。曬鹵之後就由鹵夫將鹵水背至灶房煎制。煎鹵容器為生鐵桶子鍋和大鍋兩種,經過復雜的煎鹵工藝,桶鍋內鹵水沸騰漸成稠狀的鹽沙,再舀到大鍋裡用炭火烤之,然後收工封灶。次日再將成型的鍋鹽取出,反放到炭灰上烘烤即可。灶房出來的鍋鹽還要經過鋸鹽一分兩半或四半,過磅“刷碼子”(標重量貼稅票)後,方成為官鹽。官鹽由抬夫抬至鹽場入庫,而後由馬幫、镖局經驿道運出黑井鎮,運到南疆數省,運往邊陲鄰國。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