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北京西山古道

北京西山古道

日期:2016/12/14 18:48:06      編輯:古代建築史

    近日,被譽為有史以來最大規模文化遺產調查——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取得豐碩成果,現在調查結果已公之於眾。北京市共有四處地方入選,分別是位於門頭溝區的西山古道、石景山區的首鋼公司舊址、西城區的東方飯店早期建築和東城區的清太醫院舊址。

    長途艱辛蹄印深永久免夫恤民情

    北京西部的群山被譽為西山,深山之中遍藏烏金。拉煤運貨的騾馬成群結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將山中的煤炭送往京城。騾馬隊經年累月的行走,在西山踏出了一條條縱橫交錯的古道,這就是西山古道。

    西山古道不僅運送煤炭,同時西山地區歷來是北京通往內蒙古和山西等地的往來通道,南來北往的商旅沿古道運送貨物,又賦予古道商道的功能。西山地區的古道縱橫南北西東,古道上散落著處處古跡古建,流傳著數不清的傳奇故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古道文化。行走在古道上,伴隨著起伏的群山和延伸向遠方的古道蹄窩足印,偶爾逢著小橋流水人家,感受著古道西風瘦馬的意境,歷史似乎就在我們的腳下。

    從西山運送煤炭的騾馬隊浩浩蕩蕩地從北京內城阜成門進入城區,因此阜成門也就被人們稱為了“煤門”,昔日在阜成門城樓上還留有漢白玉的梅花匾額。如果出阜成門西去,便踏上了進入西山的大路,千百年來人走馬踏形成了條條西山古道。西山古道分為南路、北路和中路,其中西山古道北路最為著名。西山古道北路又稱西山大道,沿著永定河谷而行,是京西歷史最悠久的一條古道。古道從模式口往西北方向經三家店,過永定河,經琉璃渠村,越愁兒嶺,經斜河澗、水峪嘴,翻牛角嶺,再經橋兒澗、馬各莊、石古巖、色樹墳,到王平村為止。這條古道是京西古道中使用時間最長的一條,直到1977年下清(下葦甸——清水)公路修通以後,這條古道才自然廢止。門頭溝山區的煤炭很多都是通過這條古道運出山外。現在愁兒嶺和牛角嶺兩處越嶺線的路面上,依然可見大量清晰的蹄窩,向世人展示古道曾經的繁榮和忙碌。

    西山古道中路現存的古道斷斷續續,從圈門開始至九龍山部分路段,圈門至官廳部分路段,官廳至峰口庵,再到王平口路段保存完好。

    西山古道南路,主要指通過潭柘寺地區去往王平口的古道,這段古道主要包含蘆潭古道和龐潭古道兩段。南路古道在石佛村一段、苛蘿坨村至戒台寺一段,西峰寺至羅鍋嶺一段,萬佛堂至桑峪村部分路段保存完好,沿途古跡依舊動人。

    牛角嶺一段古道被探訪古道的驢友稱為西山古道中最為精致的一段,這段古道不僅保存完好,而且古跡眾多。現在牛角嶺一段古道已經開發旅游,開辟成公園。

    沿著古道我們一路在山間行走,在快到牛角嶺關城的古道邊,我們見到一座漂亮的亭子,名“永久免夫亭”,亭中立有一通石碑。我走上前去查看石碑,發現石碑在山區風吹日曬的歲月中字跡已經模糊不清了,我仔細地辨認著字跡,大致讀懂了石碑的意思。石碑名為“永久免夫交界碑”,立於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據碑文記載,自古以來,京西一帶石厚田薄,裡人走窯度日。一應夫差,家中每歎糊口之艱。距京遙遠,往返不堪征途之苦。

    雍正八年(1730年),王平口巡檢司官員阮公向縣令呈報鄉民疾苦的情況,縣令立即將此情上報朝廷,朝廷非常重視,皇帝體恤民情特恩准免除王平、齊家、石港三司38個鄉村的夫役。乾隆四十二年朝廷再次重申免除王平、齊家、石港三司服役的決定。宛平縣令黃景韓為歌頌“皇恩浩蕩”刻立兩塊“永久免夫交界碑”,一塊立於宛平縣署前,一塊立於王平通衢。這通“永久免夫交界碑”是極為罕見的封建王朝對一個局部地區減免稅政策,並得到具體實施的歷史見證。

    我走下永久免夫交界碑亭,又踏上了用石塊鋪就的古道,因為剛下過雪,古道有些濕滑。忽然,同伴驚呼:“快看這是什麼”,我們順著他的手指望向地下,只見在古道上,一個個深深的蹄窩在薄雪中顯露出來。深深的蹄窩一直向牛角嶺關城外延伸。我蹲下身子,用手扒開薄雪,蹄窩看起來更加清楚了,蹄窩呈橢圓形,深淺大小不一,深的有半尺余,明顯可以看出是騾馬的蹄印。牛角嶺關城一帶的石塊古道經年累月通過負重的騾馬隊,曾經有稜有角的石塊已經被騾馬的鐵蹄磨得光滑渾圓,萬余口牲畜馱運煤炭晝夜不斷,石塊路在千磨萬擊中,形成了蹄窩遍布、蔚為壯觀的風景。望著眼前深淺不一延伸向遠方的蹄窩,不禁歎息山區生活之艱辛。上學時常聽到“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故事,當時心下竊以為這是不可能的事情,而眼前石塊路上的蹄窩,令人不得不相信其中的道理。經過騾馬長年的踏踩,石塊都被踏出深深的印記,這是怎樣的一種艱辛呀。據同行的村民介紹,門頭溝山區的煤炭主要通過古道運送出山,運輸工具是毛驢和騾子。毛驢一次最多可馱300斤,騾子要馱500斤左右。古道之上,騾馬隊日夜不斷地運輸,鐵蹄日踏夜踩,歷經千百年,在石塊路上留下了蹄窩。其實不只在牛角嶺一帶的古道上,西山古道上只要有經過騾馬隊的石塊路,就會有這樣的蹄窩。

    烽火邊關聽戰鼓關城一道敵萬夫

    順著蹄窩的石塊路前行50米,就到牛角嶺關城了。牛角嶺關城號稱西山大路自東向西第一隘口,此關城既是防御關口,也是重要的收費關隘。牛角嶺關城坐東朝西,磚石結構,在山石上直接用石塊壘砌而成。現在牛角嶺關城僅存一個大券門,券門上面的建築已經不復存在,站在關城上放眼望去,只見連綿的山脈,人好像被包裹在群山中。以地理環境而言,北京的北部和西部連綿多山,從居庸關關溝往西,南抵拒馬河畔的太行山地通稱為西山。西山南北連綿有二百多裡,東西縱深百余裡,自古為北京防御西部入侵之敵的重要屏障。因此歷代王朝都非常重視西山的防衛,不過西山山脈平均高度僅有一兩千米,並不構成不可逾越的天險,而且山間峽谷隘口眾多,如不嚴加防范後果不堪設想。各代王朝均在西山難守易攻之地設置關口,大道為關,小道為口,並在西山之上修築長城,但這些長城,不是一個相連的整體,而只是在關隘之處斷斷續續修築,這樣就使得西山的各個關口成為防御的重中之重。

    元明清三朝在西山設有關口22處,這些關口平時為內外通衢,戰時則是軍事要塞。每個關口都建有關城,關城下部建有三個券門,中間最大,兩側較小。正中的大券門通行貨物、車馬和行人,兩側的小券洞用來存放兵器。牛角嶺關城建在兩山之巅,扼守著古道要沖。不僅如此,牛角嶺關城還是明清時期捕衙南鄉與王平口巡檢司的分水嶺,現在又成為妙峰山鎮與王平鎮的分水嶺,從關城沿古道西行就可以到達韭園,進入到王平鎮。

    小橋流水有人家碉樓大寨訴舊情

    韭園坐落於九龍山的環抱中,據說是因為過去山民利用村中山泉種植韭菜而得名。西山古道上著名的馬致遠故居和傳說中曾經囚禁了宋徽宗、宋欽宗的大寨也在此地。

推薦閱讀:

爨底下村古建築群的明清遺風

東北古建築傳統地仗(油飾)彩繪技藝

八百年歷史沙灣古鎮開門迎客

尤溪桂峰古村


    ■沿溪而行,就可以找到馬致遠故居

    馬致遠故居在韭園的西落坡村,小村坐落在半山坡,走入村中,可以看到有溪流穿村而過。馬致遠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是村裡的名人,現在西山古道開發旅游,對馬致遠故居進行了修繕,村中隨處可見通往馬致遠故居的路牌。我們沿著溪水而行,在拐過幾個灣後,就看到一座潔白的小橋橫跨在小溪之上。小橋之後是一座坐西朝東的四合院,院門外矗立著馬致遠的半身塑像有“馬致遠故居”幾個大字。看到小橋流水的景致,不禁想到馬致遠的名句:“小橋流水人家”,我想這是村裡人為了體現詩中意境而特意修建的,雖然它並不是古物,但是自有情趣在其中。

    跨過小橋,走入院中,規整的四合院建築出現在眼前。據講解員說,這座院子是典型的山區四合院建築。院中廂房掛著“東籬館”的名匾,廂房中展出的是村民收集來的老物件和復建的故居擺設。我憶起馬致遠之號為東籬,抬眼望去遠山隱約可見,想來也許馬致遠之號與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有異曲同工之妙吧。當年馬致遠是“姓名香貫滿梨園”的人物,是當時文學組織“貞元書會”的主要成員,因不滿官場的腐敗,退隱山林,過起“酒中仙、塵外客、林中友、曲中游”的生活,沒有了世俗煩擾的馬致遠才能夠寫出千古名句。馬致遠的名曲《清江引·野興》:“西村日長人事少,一個新蟬噪。恰待葵花開,又早蜂兒鬧,高枕上夢隨蝶去了。”據說就是寫他生活在西落坡村時的情形。

    ■碉樓、大寨遺址,附會而來的故事

    在西落坡村還有兩處古遺址,一處被村裡人稱為大寨,一處是建於金代的碉樓。從馬致遠故居出來後,走到左側山坡之上,大寨就坐落在這裡。現在大寨已經辨認不出模樣,只剩下一堆山區石磚壘就的石土牆。據村裡介紹大寨銘牌所述:“大寨建於金代,修於兩山之間的高地上,地勢險要,山寨內面積大約4000平方米,地勢南高北低,北寬南窄,寨裡寨外有地道貫通。寨牆高5米,寬1.5米,頂部建女兒牆,牆上可以兩馬並行。此地又名落難坡,相傳宋朝落難的徽、欽二帝囚禁於此,史傳所載的坐井觀天的說法就是二人被囚於此的真實感受。”銘牌記述的文字為我們描述了大寨當年的模樣。不過對於北宋時落難的徽、欽二帝曾囚禁於大寨的說法,我卻不敢相信。因為徽、欽二帝被俘後,的確被遷往北國,不過史料上記載二帝坐井觀天之地,不在此地而是在東北五國城。並且史料中記載的囚禁徽、欽二帝的所有地點中,也沒有大寨的記載。我想也許是西落坡村地處西山古道,這裡是北京通往內蒙古、山西的重要通道,徽、欽二帝被遷往北國很有可能曾經走過西山古道,在西落坡村短暫停留過,因此留下這段傳說。

    ■初步判斷碉樓和大寨是軍事防御設施

    從大寨繼續走入山村的深處,在西落坡村37號的院子裡矗立著一座十幾米高的碉樓。碉樓相傳建於金代,共分三層,全部用石頭砌成,沒有一根木頭,底層與大寨之間有地道相通,中間一層四面設有氣孔或石窗。從外部看上去好像是青石雕刻的金錢眼。據村裡人說碉樓的頂部原來還有木質的屋窗,現在已經塌落。村裡人從碉樓和大寨的設計,再加上周圍的地理環境以及建築風格,判斷大寨和碉樓曾經是一處特殊監獄,但是為什麼要在深山中設置一處監獄,就成為一個謎了。不過我倒是認為這裡更像是軍事防御設施,如果是監獄大寨和碉樓之間有地道,犯人不是更容易逃跑?如果是軍事防御設施,地道相通的設計倒是便於軍隊轉移,打游擊戰。

    圈門之下門頭溝中路古道入深山

    出阜成門從模式口向西有一條古道,這就是西山古道中路。古道東起石景山區麻峪村,跨永定河後進入大峪村,經東辛房、圈門、孫橋、天橋浮、孟家胡同、官廳、峰口庵、黃石港,到王平口止,全長約27.5公裡,所經之地為門頭溝的主要產煤區。當地人多稱這條古道為“玉河大道“,據傳唐祐3年(906年),占據北京西山一帶的劉仁恭在此設置玉河縣,其轄區包括了門頭溝區的大部分。劉仁恭命人劈山開道修了這條路,這條古道是貫穿玉河縣中心的一條交通主干線,故稱“玉河大道”。

    西山古道中路從圈門過街樓起,經過寬街、三店利,過天橋浮村一路上山到峰口庵有一條13裡長的溝谷,當地人稱之為門頭溝,門頭溝區的名字也是由此而來,門頭溝的入口就在圈門。

    圈門無疑是西山古道中路非常重要的地方,因此我尋找西山古道中路的探訪就從圈門開始了。尋找圈門非常容易,乘坐370路公交車,總站就在圈門,下車就可看到著名的圈門過街樓了。過街樓是我國古代建築中十分常見的一種建築形式,主要由城門、城關設計思想演變而來。過街樓一般建在行人必經的村口、隘口。有的還有設置大門,夜間關閉,以保障安全。有的過街樓上供有神像,當人們從神像下通過,就起到了參拜神靈的作用。也有的過街樓僅僅是為了裝點景致,沒有其他作用。

    過去北京城裡有很多過街樓,可惜大部分被拆除了,現在北京的過街樓主要存在於門頭溝區,在門頭溝區現存的過街樓中,圈門過街樓是其中的佼佼者,圈門的地名也是因這座過街樓而起。圈門過街樓坐西朝東,其始建年代不詳,清代曾有晉商出資重修。現在圈門過街樓下是一個大券洞,券洞上部建有平台,平面呈凸字形,其上建有殿堂三間。不過據當地人說,原來過街樓共有四個劵洞,均為磚石混砌,建築精良。新中國成立後由於年久失修和妨礙交通等原因拆除了兩個,另一個被壓在房基下,目前僅存一個劵洞。

    很多人說,圈門過街樓就是門頭溝之門,過街樓附近形成的村落叫作門頭口村。我去探訪時,圈門過街樓正在維修,不過過街樓還是清晰可見,現在過街樓下溝谷中沒有水,從地形上看,我想到了夏天水大時,也許溝谷就會被水所填滿。與過街樓相連的是一座木橋,橋的另一邊是一座廟宇。

    圈門為往來之要道,明清以來一直是繁忙的煤炭運輸線。古時,京西產煤的煤窯因各種技術和條件的限制,大多只能設立在峰口庵以西的山區,人們為了更多地運送煤炭出山,這就使得西山古道中路在夏秋之季幾乎是全天候24小時運行。我沿著圈門內的古道一路往山裡走去,行走中我發現古道很多路段保存完好。我看過資料介紹,西山的古道曾經是一條六米多寬的官山大道,全部用石塊、石板鋪砌而成。因為山路陡峭,每隔一米就會栽立石一排,以防石塊松動下滑。我想這也許就是古道歷久堅固的奧秘吧。我在尋找古道上山的路上,在經過一個個“艱難險阻”之後,終於來到了峰口庵。

    峰口庵也是西山古道上一處重要的關城,現在峰口庵關城也同牛角嶺關城一樣僅剩下券洞了。在距離峰口庵關城西南不足二百米的古道上,一片片大大小小、深淺不一的蹄窩呈現眼前,據說這段十幾米長的古道是西山古道上蹄窩最為密集的地方。由此可以想見,當年峰口庵作為重要的運煤通道是多麼的繁忙。過峰口庵關城,古道繼續延伸,我想延伸的古道不僅展示了西山古道的風貌,它更多地是古道文化的傳承吧。

推薦閱讀:

爨底下村古建築群的明清遺風

東北古建築傳統地仗(油飾)彩繪技藝

八百年歷史沙灣古鎮開門迎客

尤溪桂峰古村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