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山古道
日期:2016/12/14 18:48:06   編輯:古代建築史 近日,被譽為有史以來最大規模文化遺產調查——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取得豐碩成果,現在調查結果已公之於眾。北京市共有四處地方入選,分別是位於門頭溝區的西山古道、石景山區的首鋼公司舊址、西城區的東方飯店早期建築和東城區的清太醫院舊址。
長途艱辛蹄印深永久免夫恤民情
北京西部的群山被譽為西山,深山之中遍藏烏金。拉煤運貨的騾馬成群結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將山中的煤炭送往京城。騾馬隊經年累月的行走,在西山踏出了一條條縱橫交錯的古道,這就是西山古道。
西山古道不僅運送煤炭,同時西山地區歷來是北京通往內蒙古和山西等地的往來通道,南來北往的商旅沿古道運送貨物,又賦予古道商道的功能。西山地區的古道縱橫南北西東,古道上散落著處處古跡古建,流傳著數不清的傳奇故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古道文化。行走在古道上,伴隨著起伏的群山和延伸向遠方的古道蹄窩足印,偶爾逢著小橋流水人家,感受著古道西風瘦馬的意境,歷史似乎就在我們的腳下。
從西山運送煤炭的騾馬隊浩浩蕩蕩地從北京內城阜成門進入城區,因此阜成門也就被人們稱為了“煤門”,昔日在阜成門城樓上還留有漢白玉的梅花匾額。如果出阜成門西去,便踏上了進入西山的大路,千百年來人走馬踏形成了條條西山古道。西山古道分為南路、北路和中路,其中西山古道北路最為著名。西山古道北路又稱西山大道,沿著永定河谷而行,是京西歷史最悠久的一條古道。古道從模式口往西北方向經三家店,過永定河,經琉璃渠村,越愁兒嶺,經斜河澗、水峪嘴,翻牛角嶺,再經橋兒澗、馬各莊、石古巖、色樹墳,到王平村為止。這條古道是京西古道中使用時間最長的一條,直到1977年下清(下葦甸——清水)公路修通以後,這條古道才自然廢止。門頭溝山區的煤炭很多都是通過這條古道運出山外。現在愁兒嶺和牛角嶺兩處越嶺線的路面上,依然可見大量清晰的蹄窩,向世人展示古道曾經的繁榮和忙碌。
西山古道中路現存的古道斷斷續續,從圈門開始至九龍山部分路段,圈門至官廳部分路段,官廳至峰口庵,再到王平口路段保存完好。
西山古道南路,主要指通過潭柘寺地區去往王平口的古道,這段古道主要包含蘆潭古道和龐潭古道兩段。南路古道在石佛村一段、苛蘿坨村至戒台寺一段,西峰寺至羅鍋嶺一段,萬佛堂至桑峪村部分路段保存完好,沿途古跡依舊動人。
牛角嶺一段古道被探訪古道的驢友稱為西山古道中最為精致的一段,這段古道不僅保存完好,而且古跡眾多。現在牛角嶺一段古道已經開發旅游,開辟成公園。
沿著古道我們一路在山間行走,在快到牛角嶺關城的古道邊,我們見到一座漂亮的亭子,名“永久免夫亭”,亭中立有一通石碑。我走上前去查看石碑,發現石碑在山區風吹日曬的歲月中字跡已經模糊不清了,我仔細地辨認著字跡,大致讀懂了石碑的意思。石碑名為“永久免夫交界碑”,立於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據碑文記載,自古以來,京西一帶石厚田薄,裡人走窯度日。一應夫差,家中每歎糊口之艱。距京遙遠,往返不堪征途之苦。
雍正八年(1730年),王平口巡檢司官員阮公向縣令呈報鄉民疾苦的情況,縣令立即將此情上報朝廷,朝廷非常重視,皇帝體恤民情特恩准免除王平、齊家、石港三司38個鄉村的夫役。乾隆四十二年朝廷再次重申免除王平、齊家、石港三司服役的決定。宛平縣令黃景韓為歌頌“皇恩浩蕩”刻立兩塊“永久免夫交界碑”,一塊立於宛平縣署前,一塊立於王平通衢。這通“永久免夫交界碑”是極為罕見的封建王朝對一個局部地區減免稅政策,並得到具體實施的歷史見證。
我走下永久免夫交界碑亭,又踏上了用石塊鋪就的古道,因為剛下過雪,古道有些濕滑。忽然,同伴驚呼:“快看這是什麼”,我們順著他的手指望向地下,只見在古道上,一個個深深的蹄窩在薄雪中顯露出來。深深的蹄窩一直向牛角嶺關城外延伸。我蹲下身子,用手扒開薄雪,蹄窩看起來更加清楚了,蹄窩呈橢圓形,深淺大小不一,深的有半尺余,明顯可以看出是騾馬的蹄印。牛角嶺關城一帶的石塊古道經年累月通過負重的騾馬隊,曾經有稜有角的石塊已經被騾馬的鐵蹄磨得光滑渾圓,萬余口牲畜馱運煤炭晝夜不斷,石塊路在千磨萬擊中,形成了蹄窩遍布、蔚為壯觀的風景。望著眼前深淺不一延伸向遠方的蹄窩,不禁歎息山區生活之艱辛。上學時常聽到“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故事,當時心下竊以為這是不可能的事情,而眼前石塊路上的蹄窩,令人不得不相信其中的道理。經過騾馬長年的踏踩,石塊都被踏出深深的印記,這是怎樣的一種艱辛呀。據同行的村民介紹,門頭溝山區的煤炭主要通過古道運送出山,運輸工具是毛驢和騾子。毛驢一次最多可馱300斤,騾子要馱500斤左右。古道之上,騾馬隊日夜不斷地運輸,鐵蹄日踏夜踩,歷經千百年,在石塊路上留下了蹄窩。其實不只在牛角嶺一帶的古道上,西山古道上只要有經過騾馬隊的石塊路,就會有這樣的蹄窩。
烽火邊關聽戰鼓關城一道敵萬夫
順著蹄窩的石塊路前行50米,就到牛角嶺關城了。牛角嶺關城號稱西山大路自東向西第一隘口,此關城既是防御關口,也是重要的收費關隘。牛角嶺關城坐東朝西,磚石結構,在山石上直接用石塊壘砌而成。現在牛角嶺關城僅存一個大券門,券門上面的建築已經不復存在,站在關城上放眼望去,只見連綿的山脈,人好像被包裹在群山中。以地理環境而言,北京的北部和西部連綿多山,從居庸關關溝往西,南抵拒馬河畔的太行山地通稱為西山。西山南北連綿有二百多裡,東西縱深百余裡,自古為北京防御西部入侵之敵的重要屏障。因此歷代王朝都非常重視西山的防衛,不過西山山脈平均高度僅有一兩千米,並不構成不可逾越的天險,而且山間峽谷隘口眾多,如不嚴加防范後果不堪設想。各代王朝均在西山難守易攻之地設置關口,大道為關,小道為口,並在西山之上修築長城,但這些長城,不是一個相連的整體,而只是在關隘之處斷斷續續修築,這樣就使得西山的各個關口成為防御的重中之重。
元明清三朝在西山設有關口22處,這些關口平時為內外通衢,戰時則是軍事要塞。每個關口都建有關城,關城下部建有三個券門,中間最大,兩側較小。正中的大券門通行貨物、車馬和行人,兩側的小券洞用來存放兵器。牛角嶺關城建在兩山之巅,扼守著古道要沖。不僅如此,牛角嶺關城還是明清時期捕衙南鄉與王平口巡檢司的分水嶺,現在又成為妙峰山鎮與王平鎮的分水嶺,從關城沿古道西行就可以到達韭園,進入到王平鎮。
小橋流水有人家碉樓大寨訴舊情
韭園坐落於九龍山的環抱中,據說是因為過去山民利用村中山泉種植韭菜而得名。西山古道上著名的馬致遠故居和傳說中曾經囚禁了宋徽宗、宋欽宗的大寨也在此地。
推薦閱讀:
爨底下村古建築群的明清遺風
東北古建築傳統地仗(油飾)彩繪技藝
八百年歷史沙灣古鎮開門迎客
尤溪桂峰古村
推薦閱讀:
爨底下村古建築群的明清遺風
東北古建築傳統地仗(油飾)彩繪技藝
八百年歷史沙灣古鎮開門迎客
尤溪桂峰古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