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隱寺的前世今生
日期:2016/12/14 18:39:09   編輯:古代建築史靈隱寺
位於西湖靈隱山麓的靈隱寺,為杭城最早的古寺,也是中國佛教禅宗十大古剎之一。創建於東晉鹹和三年(328年),距今已有1670多年了。
靈隱寺的創建,頗具傳奇色彩。前章已經提到過,印度僧人慧理從中原雲游入浙,登臨靈隱山時,見山中--峰似曾相識,說:“此乃天竺靈鹫山一小峰,不知何代飛來?佛在世日,多為仙靈所隱。”遂在飛來峰下卓錫建寺,連建五剎靈鹫、靈隱、靈山、靈峰、靈順。除靈隱之外,其他四寺或廢或更,均已不存。寺院初創之際,佛法不盛,一切禅林規制,儀具雛形、僧不甚眾,游客清淡,香火寂寥。所以劉宋智一法師住持時,因寺院法務清淡,有足夠的時間來嘯聚群猴,自稱猿父,與之玩耍竟日。
到了南北朝時,佛界喜得福音,門閥士族竭力提倡佛教,信奉佛法,廣建浮屠。當時南齊的竟陵王蕭子良與梁武帝蕭衍等都大力推崇佛教。梁武帝天監三年(504年),蕭衍下诏“捨道歸佛”,將佛教奉為國教,隨即大興土木,建寺立塔,一時間,佛剎林立,出現“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之盛況。杭州為南朝屬地,自然就出現了不少佛寺。古人雲:上有所好,下必從之。皇帝愛佛教,便會到處見到寺院,聽到梵呗鐘聲。當時,在杭州,就建有天真寺、淨空寺、東林寺、建國寺、發心寺、孤山寺等,還有許多俗家居士,捨宅建寺,供奉香火。靈隱寺也得到了梁武帝的青睐,賜田擴建,規模粗具,香火漸盛。不過,這樣的好時光不長,至北周武帝年間(561-578年),一度宣布廢佛,並下令僧徒還俗,焚燒法器佛典,將寺廟充作公產。盡管這次法難對北方寺院打擊很大,南方寺院稍好,但也不能說沒有絲毫影響。有些膽小的僧人,風聞法難之聲,便悄悄溜走,還俗的還俗,隱居的隱居,致使靈隱寺陷入冷落荒寂之中。
隋文帝仁壽二年(602年),隋文帝不但恢復佛教,還派僧人慧誕法師來杭弘揚佛法。在靈隱寺前飛來峰與蓮花峰間棧道建神尼捨利塔(後傾圮)。到了唐代,靈隱寺宇已具相當規模。唐朝茶聖陸羽的《靈隱寺記》載:“晉宋已降,賢能迭居,碑殘簡文之辭,榜蠹稚川之字。榭亭巋然,袁松多壽,繡角畫拱,霞暈於九霄;藻井丹楹,華垂於四照。修廊重復,潛奔潛玉之泉;飛閣巖曉,下映垂珠之樹。風铎觸鈞天之樂,花鬘搜陸海之珍。碧樹花枝,舂榮冬茂;翠岚清籁,朝融夕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