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橋中的木雕藝術,色彩鮮艷,刻镂精細,美輪美奂。像侗族風雨橋的雕塑彩繪,潮州湘子橋的雕梁畫棟,都是精美絕倫的藝術品。令人遺憾的是,木橋上的這些藝術品不可能傳世久遠。不過,能夠流傳下來的石雕和金屬鑄造藝術同樣精美。中國古橋中的石雕和金屬鑄造圖案多以仁獸仙禽、鮮花瑞草為主,也有人像,但是比較少。
1、橋頭神像
鹹陽的渭橋是最早在橋頭樹立神像的。這座神像是傳說中的水神忖留。《水經注》中記載修造渭橋時,“......置其(忖留)像於水上,惟背以上立水中......董卓焚橋,魏武更修之。忖留之像,曹公乘馬見之驚,又命下之。”因為水神忖留半身立於水中,其相貌極為丑陋,面目猙獰可怕,曹操經過時,坐騎受到驚嚇,於是命人搬去神像。自秦始皇設立到魏武帝曹操移去,忖留神像站在渭橋邊大概有四百余年之久。
河神是人們期望鎮壓水怪、保護橋梁的信念的一種表達方式。很多橋梁都在橋頭或水中設了水神。河北趙縣的濟美橋在石拱牆上刻有面目平和的河神圖像。趙縣另一座石拱橋上也刻有人像,不過看其面目,不像神更似普通人。陝西的蒲津橋橋頭樹立著四尊牽牛的鐵人,從外表來看,是三武一文的官吏。這是目前發現的橋頭人像最早的實物,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福建泉州的萬安橋也有四尊石像,身高163厘米,放置在石室中,供奉著香火。這些石像原來兩兩分立在橋頭的南北兩側,一老一少,執劍相對。據考察,這些石像是北宋皇佑年間樹立的,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
洛陽橋在明朝經歷了一次比較大的整修,主持者蔡錫功勞不小,堪與建橋的蔡襄相比。關於蔡錫修橋,還有一個故事流傳於民間。傳說原來的橋石上刻有“石摧頹,蔡再來”的字樣,橋塌了就露了出來。蔡錫見了,便認為是上天賦予他的任務,於是他主動承擔起修橋的責任。當地人非常感激其功德,就在橋頭為他建祠堂立神像,以示紀念。
2.橋頭神牛
在橋上雕刻牛的傳統由來已久,民間傳說大禹治水就曾經雕刻了一座石牛臥在水邊。據考察,橋上雕刻的最早是犀牛,後來發展到耕牛。《華陽國志》記載:“李冰昔作石犀五頭,以壓水精,穿石犀渠於江南,名之曰犀牛裡。後轉二頭在府中,一頭在府市橋門,二頭沉之於淵。”古人認為洪水泛濫、沖毀橋梁都是水怪興風作浪的結果,於是人們在橋頭、水邊雕刻犀牛以鎮壓水怪。李冰在修都江堰時所刻的這五頭石犀牛,大概是石雕中用犀牛的最早例子。現在,岸上的那三頭石牛早已不知所終。沉在水中的那兩頭,其中一頭仍在成都望江樓畔的江中,枯水季節可以看見;另一頭於上個世紀50年代初期被起出來,放在了岸邊,“文革”期間被埋在了路基之中。江中那頭石牛,全身為紅色砂石雕琢而成,其背部以上都已風化,沒有頭,彎曲四蹄臥在水中。關於這五頭犀牛,杜甫曾專門作《石犀行》加以記載:“君不見秦時蜀太守,刻石立作三犀牛。自古雖有壓勝法,天生江水向東流。蜀人矜誇一千載,泛濫不近張儀樓。今年灌口損戶口,此事或恐為神羞。修築堤防出眾力,高擁木石當清秋。先王作法皆正道,鬼怪何得參人謀。嗟爾三犀不經濟,缺訛只與長川逝。但見元氣常調和,自免洪濤恣凋祭。安得壯士提天綱,再平水土犀奔忙。”
橋頭河畔所立之牛,不僅僅是石牛,還有鐵牛。湖南茶陵縣米江岸邊就有一頭體形巨大的鐵犀,長2.1米,寬0.8米,臥高1.1米,重約七千公斤。這頭鐵犀是南宋紹定年間(1228-1233年)茶陵縣縣令劉子邁鑄就的,其目的也是希望借助神靈的力量來穩定米江的水勢。
河南開封東北五裡有個村子叫鐵牛村。之所以叫鐵牛村,是因為村裡有明朝於謙所鑄的兩頭“鎮河鐵犀”。它們足有三蹄,頭有二角,呈蹲坐之姿,身形宏偉,體寬約一米,坐高約兩米。
明朝弘治年間(1488-1505年),人們在都江堰的分水尖上也鑄有兩頭鐵犀。據《鐵牛記》稱:“牛凡二,各長丈余,首合尾分,如人字狀,以其銳迎水之沖,高與堰嘴等……記鐵七萬斤。”
古人為什麼會認為犀牛能鎮壓水中的妖怪呢?這裡面是很有講究的。首先,古人認為“牛角能破水”,犀牛角破水的力量更大;其次,古人根據中國古代五行相克的道理,認為牛可以克水。因此,古人往往在水工建築物中用牛,尤其是犀牛來做裝飾。
荊江大堤和山西霍縣石橋頭,以及廣東潮州廣濟橋、山西永濟浦津浮橋等用的都是鐵牛。陝西西安豐橋畔的黃牛雕像是一頭石牛。除了石牛、鐵牛之外,還有銅牛。雲南滇池和北京頤和園十七孔橋用的都是銅牛。
古代橋梁建築中裝飾有牛,不僅表現了人們希望借助牛的威力來鎮壓水怪的思想,也體現了人們對牛的深厚感情。近現代建築的橋梁也有用牛裝飾的,但是牛不再面向水,而是悠閒地臥伏在橋頭,僅僅起一個裝飾作用。
3、橋上的龍雕
古代的建橋者還經常在橋頭雕刻龍形。龍是中國古代文化中具有民族圖騰意義的神獸。《說文解字》言:“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在我國神化傳說中,龍能夠在天上興雲弄雨。其實,世界上根本沒有龍,龍的形象是人們把好幾種動物的特征綜合在一起,想象而成的。《爾雅翼》中說龍“角似鹿、頭似駝,眼似蝦,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龍也分很多種類,《廣雅》中說“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虬龍,無角曰螭龍,未升天曰蟠龍”。
龍本來是民間崇拜的一種神物,但是後代帝王為了神化自己,維護皇權的合法性,就以真龍天子自稱。他們的衣服上繡著金龍,飯碗茶具上繪著各種龍形,總之,皇宮內外到處用龍來象征帝王的統治地位和權力。為了與民間用龍相區別,規定五爪金龍為宮禁專用,民間只能用四爪以下的龍。這種區別在橋梁建築上也有所體現。比如北京故宮武英殿石橋的欄板上,刻畫著兩條極其細膩生動的五爪蛟龍;而河北趙州橋上刻的是三爪蛟龍。因此,不同的龍的形象顯示了不同的等級地位。
正如《說文解字》中所說,龍是“鱗蟲之長”,統領水族。人們在橋上雕龍,是希望龍能夠監視水族不要興風作浪破壞橋梁。龍刻在橋上的位置大有講究,一般而言,作為壓勝的龍,都在離水比較近的地方。
(1) 龍門石吸水獸
在橋梁券臉龍門石上雕刻的龍頭,俗稱吸水獸。河北趙州橋的隋代吸水獸,怒目圓睜,大有驚天地鎮邪惡之態。北京盧溝橋的金代吸水獸,探出半身在橋中,雕刻的比較形象生動。北京八裡橋的吸水獸早已殘破不全,但是有關書籍記載其雕刻細膩流暢,富有神韻。
(2) 橋墩頂尖龍頭
有的橋在橋墩頂尖雕刻龍頭。比如,山東益都的南陽橋、河北衡水的安濟橋、陝西西安的元灞橋,以及南京的上方橋等。上方橋的墩尖龍頭,一眼看去,似龍非龍,很接近六朝時期的雕刻風格,但令人遺憾的是,它早在幾年前就風化嚴重,如今不知怎麼樣了。還有的橋墩頂尖雕刻的不似龍頭,比如南京郊區的七橋甕石拱橋,它是一座磚石組合的拱橋,橋墩上有分水尖,在其每一墩脊梁上都雕塑著披鱗的水獸。這個水獸的位置很講究,既可以作為墩位的標志,又起到降妖伏怪的壓聖作用。
(3)金剛牆伏龍
也有一些橋梁在橋頭兩邊的金剛牆上雕刻龍像,而且很多龍刻的惟妙惟肖,生動無比。比如沙河橋上的龍欲躍不躍,八裡河橋上的龍伸爪窺探,都很形象。
(4)欄桿頭狴犴
在欄桿頭端的地方,人們經常刻以獸形,意在對付過往的奸宄之輩。有些橋的欄桿頭就雕有狴犴,據說狴犴是龍的變種,威力巨大。明代楊慎《升庵外集》中說“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於岳門(獄門)”。其實,威力無比的狴犴不一定只立在監獄門口,也可以立在橋欄桿上,也是取其鎮惡之力。
(5)龍門石底團龍
多數橋都在龍門石券臉上刻龍,但是浙江紹興有些橋卻很奇怪,不在券臉上雕刻,而是在龍門石的底面雕刻。比如,阮社太平橋、柯橋、謝公橋等,都是如此。這些橋的龍門石被分成幾塊,每一塊上都有一種浮雕,各種圖案都有,其中有些是團龍圖案。這種雕刻在龍門石底面的團龍,早已失去了辟邪的意義,僅僅是為了裝飾而已。
盡管在龍門石底面刻龍比較少見,但是在橋下刻龍的傳統古已有之,並不是自浙江紹興始。《故宮遺錄》中說“紅門內數十步許有河,河上建白石橋三座……皆琢龍鳳祥雲,明瑩如玉。橋下有四白石龍,擎戴水中甚壯”。這是目前能夠查找到的關於橋下刻龍的明確記載。
(6)橋面雙龍
南方石拱橋的龍門石上部一般都有千斤石,位於橋正中。因為人們往往在這個位置觀賞風景,於是千斤石的裝飾就在所難免了。有的橋千斤石上刻有雙龍戲珠的圖案,精美細致,與水上風景互相襯托。像上海青浦水園的石拱橋,江蘇昆山周莊的石拱橋,都是這樣。
總之,中國古橋上刻龍是一個由來已久的傳統,橋上刻龍的例子舉不勝舉,但是迄今為止,最著名的還是河北的趙州橋。趙州橋上的龍雕刻細膩,形象生動,可謂上乘的藝術珍品。其欄板上的龍瘦骨嶙峋,穿石而過,整個畫面布置得活潑生動;其望柱上的龍,下部盤繞,上身直立,怒目圓睜,伸爪波及之勢,虎虎生風;龍門石上的龍,仿佛日夜司守、俯首監視橋下的水族,防止其興風作浪。
趙州橋歷經千年風雨,幾經修復,如今橋上雕刻已經風格不一了。其欄板望柱只有中間五間是仿照隋朝的雕刻,但是把原來有鱗的蛟龍改為了無鱗龍。其他欄板望柱僅僅鑿刻了一些簡單的圖案,仿的是明代的式樣。如果在保護趙州橋的過程中發揮創新精神,在所有的欄板上都雕以各色龍獸,也許趙州橋的藝術價值會更高一些。
4、鳳凰於飛
鳳凰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僅次於龍的另一種神物。《大戴禮記》稱:“羽蟲三百六十,鳳凰為之長。”雄的是鳳,雌的是凰。《山海經》雲:“丹穴山鳥,狀如鶴,五彩而文,名曰鳳。”與龍是各種動物形態綜合物的形象相對應,鳳凰也是各種鳥類形態的綜合,《廣雅》記:“鳳凰,雞頭,燕颔,蛇頸,鴻身,魚尾,並翼五色。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背文義,腹文信,膺文仁。雄鳴曰唧唧,雌鳴曰足足。昏鳴曰故常,晨鳴曰發明,晝鳴曰日保,皋鳴曰上翔,集鳴曰歸昌。”《孔演圖》說鳳凰:“非梧桐不棲,非竹實不食,非醴泉不飲。身備五色,鳴中五音,有道則見。飛則群鳥從之。”這是鳳凰的超凡脫俗之處。可見,鳳凰身具百鳥之美。因而,在民間信仰中也常被賦予高貴的品質。
從鳳與凰的原始意義上來看,在搭配上以鳳求凰,以凰配鳳,這是適宜的。如果以鳳配龍,就不合適了。但是,在長期的語義衍變過程中,鳳與凰的含義區分日漸模糊,甚至有鳳與凰通用的趨勢。與此相應,民間就開始龍鳳合用,有龍鳳呈祥之說。反映在橋梁雕刻藝術上,很多橋梁的欄板上既刻有龍又刻有鳳。河北的永通橋舊橋欄板中刻有“丹鳳朝陽”,廣西靈渠石橋和四川平武煽鐵橋欄板上都刻有“鳳凰於飛”的畫面。
5、麒麟獻瑞
麒麟,也是傳說中的神獸,據說象征仁瑞。《大戴禮記》中稱:“毛蟲三百六十,鱗為之長。”有人認為,雄的是麒,雌的是鱗。“麒,似鱗而無角”,鱗“麋身,牛屬,狼蹄,一角”。人們之所以認為麒麟是仁瑞之獸,是因為人們覺得“鱗信而應禮,以足至者也”,並且雖然鱗頭上長角,但角上有肉,以表示“有武不用”。
雕刻有麒麟的欄板並不多見。我們知道的有河北趙州的安濟橋、濟美橋、永通橋。如果按照角數來區分,那麼永通橋上刻的是麒,安濟橋上刻的是麟,濟美橋上的雕刻最為精致生動,卻有雙角,介於龍與鱗之間。不過都可以統稱為麒麟。
6、獅子守橋
獅子是最為人們所喜愛的橋梁雕刻之一。不過,圖像雕刻中的獅子與實際的獅子外形相去甚遠,它是藝術化的形象,而往往被賦予了民族文化的特點。用獅子守橋,目的是借助它的威力,起震懾洪水怪獸的作用。宋代臨海的中津浮橋就有石獅子守衛,連接各舟節的纜繩都系在石獅子身上。明代貴州的盤江鐵索橋也有蹲踞在岸邊的獅子守護,鐵鏈自獅子口出,體現出人們希望借助獅子的形象來加強錨石力量的思想。
一般的石橋只在橋梁出入口左右各放一個石獅子。比如,福建泉州的石筍橋,北京北海的積雲堆翠橋等都是這樣。中國的守橋雙獅,必為配偶,雄者弄繡球,雌者撫小獅,其樂融融,好像一個美滿幸福的家庭。
也有很多橋梁在橋欄桿每個柱頭上都雕有石獅。像山東兖州的泗水橋、濟南的大清橋,還有北京的盧溝橋等,都在橋欄桿柱頭上雕有獅子形象。其中,以盧溝橋的石獅雕刻最為出眾。盧溝橋的石獅子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雕刻藝術品,橋上雕刻了很多獅子嗎,有大有小,形態各異,令人觀之眼花缭亂,數不清到底有多少個獅子。於是,歇後語“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流傳了數百年之久。明代蔣一葵《長安客話》也說盧溝橋“左右石欄刻為獅形,凡一百狀,數之辄隱其一”。明代劉侗《帝京景物略》也說:盧溝橋上的獅子,“數之辄不盡”。現在,文物工作者對石獅子進行了一次編號清點,共計501個。
關於這個數目,還有一個小故事。盧溝橋文物保護所研究人員侯金濤先生說:1988年的一個雷雨之夜,雷電劈掉了橋上的一只獅子,這只石獅子上還有兩只小獅子。所以在1988年之後的統計中就沒有了這三只,數目為498只。但是1998年,盧溝橋進行大規模的修復,這三只被劈掉的石獅子也被修復,於是,獅子的數量就又變成了501只。
這些石獅子雕刻的不僅細膩,而且非常生動。尤其是望柱頭上的獅子,生動形象,姿態各異:有的昂首挺胸,仰望天空上朵朵流雲;有的聚精會神,注視橋面;有的側身轉首,兩兩相對;有的撫育獅兒,表現出慈愛;有的高豎雙耳,表現出警惕。還有很多小獅子刻在大獅子身上,也是千姿百態,生動逼真:有的趴在大獅子身下,有的伏在背上,有的躲在耳旁,有的在戲弄鈴铛,真是美不勝收!因為欄桿和望柱容易損壞,盧溝橋建成七百多年以來,經過多次修補,造成的後果就是欄桿和望柱上雕刻的獅子形象風格迥異。現在按它們的雕刻風格可分為四類:第一類是金、元時期雕刻的獅子,身軀比較瘦長,面部狹窄,腿腳挺拔有勁。迄今為止,這類石獅只剩為數不多的幾個了。第二類是明代雕刻的獅子,身軀稍嫌粗短,腳踩繡球或小獅,現在還剩一百個左右,但是風化得比較厲害。第三類是清朝康熙、乾隆前後增補的獅子,雕刻手法比較細膩,突胸張嘴,頭上卷毛高聳,大約有六十個左右。第四類獅子,大約是清末到解放以前修補的,盡管外表比較新,但是雕刻比較粗糙。
7、橋上雕刻的余緒
擴展到整個橋梁或拱橋面的雕刻,被稱為余緒。江蘇無錫的蠡園有三孔石梁橋,整個梁面上都雕滿了纏枝花草,非常美麗。山西的普濟橋是一座敞肩圓弧拱橋,其龍門石上雕有吸水獸;小拱券臉上滿刻游龍飛雲;大拱券臉上,擱有若干塊或作盤龍,或作漁獵的浮雕。河南臨穎的小商橋也是敞間圓弧拱,大拱券臉上刻的是飛馬圖案,小拱券臉上刻的是蓮花圖案,雕刻的遍及全橋,就好像紋身的藝術品。
橋上雕刻的主角,除了代表祥瑞的龍鳳、獅子、麒麟等之外,還有十二生肖,尤其是猴、兔、馬、羊最為常見。民間藝人最熟悉的是民間戲劇,於是各種民間故事情節都被雕刻在橋梁上。比如,橋上有宣揚孝道的二十四孝圖案;有講求忠義的三國掌故;等等。望柱頭上什麼都可以刻,諸如寶瓶、葫蘆、佛手、仙桃、金鐘、石鼓、八角、方勝等,都可以上橋。此外,各種家禽、瑞鳥、靈芝、仙果、瑤草、琪花都可以作為浮雕或圖案的題材,刻有這些圖案的浮雕,形式美麗,韻味無窮。還有些雕刻內容反映了祈求延年益壽,希望造橋者和橋梁青春長駐的思想。
三、橋梁雕塑中的美學原則
石橋上用雕刻作為裝飾,其中也滲透著美學原理,唐寰澄先生總結為兩個美學原則:
1、 多樣統一
人們生活的世界是多樣化的,環境千變萬化,人們也習慣於接受不斷的變化,因而感官逐漸形成了對多樣性的要求。如果我們長期聽一種音調,嘗一種口味,看一種色彩,就容易產生單調、疲勞和貧乏的感覺。同樣,橋梁雕刻也是如此,無論是它的題材還是內容都不能過於單一。不過,多樣性是在同一主題之下的內容多樣化,而不是不規則的、無條理的雜亂化。換言之,沒有有統一的主題,就會使整個畫面顯得雜亂無章。山西霍縣北門外石橋的石雕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著名建築家梁思成就對該橋做過這樣的評價:“霍縣石橋的欄板花紋個個不同,或用蓮花、如意、萬字、鐘等紋樣。刻工雖不精而布置尚可,可稱粗枝大葉的石刻。至於望柱柱頭上的雕刻,則動植物、博古、幾何形式無所不有,個個不同,沒有重復。其中如猴子、人手、鼓、瓶、佛手、仙桃、葫蘆、十六角形塊,以及許多無名的怪形體,粗糙胪列,如同兒戲,無一不足以令人發笑。”梁思成先生認為霍縣石橋各種花紋的欄板,之所以說它布置尚可,是因為它內容雖是多樣的,但至少在輪廓幾何尺寸上,花紋描畫的手法上是統一的,部分的達到了多樣性統一的原則。之所以說“尚可”,則是因為花式紋樣缺乏統一的主題。類似的橋梁,還有很多。
相反,盧溝橋的雕刻就符合多樣性統一的原則。盧溝橋的欄桿柱頭不僅有統一的主題內容—獅子及其生活,還有統一的形式—列隊和基本尺寸大小;再在其中作出些變化,就成為給人們以及大藝術享受的藝術品。
2、 韻味無窮
橋梁雕刻還要講究韻味無窮的原則。在文學藝術上,運用曲筆微詞,在不言而言中,使讀者通過聯想領會主旨,會使作品的影響更為深刻。在聲音藝術上,如果某個音樂作品能做到“余音繞梁,三日不絕”,那就達到了藝術的最高境界了。在圖畫藝術上,美術作品講究作畫六法,其中氣韻生動為第一;生動的畫面使人“觀之不暢,思之有余”,“綿渺含情,總在煙波未盡”。
盧溝橋的欄桿石獅子就符合韻味無窮的原則。不僅獅子的數目怎麼數也數不清,永遠帶著一個謎;更主要的是石獅子的姿態變化無窮,使人百看不厭。這是盧溝橋的魅力所在,這也是中國古代橋梁符合美學原則的典型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