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古鎮吸引游客在於“真”

古鎮吸引游客在於“真”

日期:2016/12/14 9:54:58      編輯:古代建築史
專家評論:古鎮吸引游客在於“真” 王健民,社科院中國旅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古鎮”一詞炙手可熱,為時不長。與所有古鎮的氤氲歷史無涉,與多年來文物部門強調的保護也關系不大,旅游業的興旺發展,是其最根本的原因。當下若用谷歌搜索一下“古鎮”,便會跳出3290萬條的內容,這足以說明“古鎮”概念的推廣普及富有成效,已經具有了可觀的網絡影響力。

  古鎮能夠在今天吸引游客的最重要一點,就是包含有一個“真”字。有別於人工打造的唐城、宋城、西游記宮、大觀園之類的景點景區,古鎮一定是保有其原真性基本形態的遺存,一定不是今時的人們新建出來的。構成古鎮的諸多因素,比如形制、建築、周邊環境等等,都隸屬於人類歷史的刻度記憶、可觸摸到的人類文明的遺存。古鎮的古橋、古街巷、古屋、古樹等,都構成了當地生活年代久遠的客觀依據。即使是像烏鎮一樣,將某座鄉下的古橋移來放到景區當中,雖行事方式似不妥帖,但古橋本身的真實性倒也經得起追究。今天一些地方的部分古鎮修復,雖然夾雜了一些新建築在其中,但通常並不會完全妨礙古鎮的整體形制,古的部分依舊會以“真”的形態保留下來而充滿魅力。與古鎮相關的“中國古鎮網”搜羅的遍布中國大地的114個古鎮古村,雖形態不一,但都首先具有這樣的鮮明表征。

  古鎮旅游的興起,與其他類型的旅游,如生態旅游、紅色旅游一樣,最重要的問題是應當避免疾風趁火匆匆起步、任意誇大其作用。今天旅游市場中的古鎮旅游推廣,常有對古鎮旅游意義的誇大表述,其實這並不會促進古鎮旅游的發展。主導的政府旅游管理部門及古鎮旅游的經營者必須明白的一件事是,即使是我們動用一切促銷手段,也不可能讓所有人對古鎮旅游產生興趣。古鎮旅游的文化旅游類型屬性,決定了這一點。

  誰人會對古鎮感興趣呢?這就涉及到了古鎮旅游的目標對象及旅游者心理分析的問題。

  游子尋根是重要的一個原因。若改用旅游業營銷語匯,那就是鄉情觀念會成為拉動古鎮旅游的重要一環。我們今天所說的游子,是對所有原鄉人的泛稱。這些從古鎮走出來的人們,對故鄉的眷戀,往往不僅是本人會拖家帶口成為古鎮旅游的重要客源,他的影響力,也會帶來更多的人對古鎮的興趣。尤其是一些原本名氣並不太響的古鎮,由原鄉人或言或唱或書或憶予以帶動多會成功。這類例子最典型的,應當是台灣電影《小城故事》帶動的台灣彰化縣鹿港小鎮旅游的興旺。

  古鎮旅游能夠被今天的旅游者認同的另一個原因似乎來自天賜:原本人人向往的現代都市生活,因為喧鬧、緊張、煩亂,污染等原因,很容易讓生活其中的人們產生一種生活的倦怠感。而由自然山水、人文地理、古樸建築構成的古鎮旅游,常常會給享用城市生活日久的人帶來“驚艷”的感覺。與純自然風光旅游可能帶給人們自然美感不同,古鎮旅游因必須要與鄉人打交道,心靈上受到倫理震撼則更為可能。比如人們若是到四川邛崃的平樂古鎮旅游,便很可能會在那座“古碼頭”前頓悟:原來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愛情故事是確有其事的!這座如今被掛上“私奔碼頭”招牌的古碼頭,與嫦娥的神話傳說故事不同的是,它的確是人類文明史上一個真實發生的愛情故事的見證。再比如到北京西部的蔚縣古鎮古村旅游,旅游者就會發現一家仍在使用“豆腐賬”記賬的鄉村豆腐坊。那本小學生作業本記的“豆腐賬”,當地人習以為常不以為然,但卻會讓城市來的旅游者大吃一驚,感歎“誠信”二字在風雲變幻的中國並沒有完全被蕩滌。這樣的一些意外收獲,無疑會讓古鎮旅游非同尋常。

  在現代化席卷城鄉的大潮沖擊下,諸多古鎮能夠保存下來,也算得上是一個奇跡。今天的人們所強調的“文化遺產”概念,讓古鎮旅游的可持續性發展具備了可行性。這方面,日本的經驗正可以給我們以借鑒。上世紀80年代,日本曾搞過一個“再造魅力故鄉”的民間運動,日本北海道的小樽運河,正是在那個時期得以修復的。小樽運河聲名鵲起受到社會關注游客雲集後,當地的管理者立即提出了一個新的目標,那就是“不要浮萍式觀光”。這樣的旅游開發經驗告訴我們,尊重文化強調特征,亦會讓古鎮旅游的可持續性不斷得以延展。

  發展古鎮旅游,不可失魂。能夠留給旅游者印象深刻的古鎮,一定是活態的、生活化的。即亦是旅游景觀,亦是日常生活。江南、雲南的幾個原住民不存的純商業化的古鎮,雖然熱熱鬧鬧,單從人氣、營收來看也還不錯,但其實也是對古鎮旅游的靈魂損毀;一些政府旅游部門把“古鎮旅游”以及“農家樂”以星級分類,顯然也是一個官僚作風的蹩腳認識。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