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人文底蘊老區千年古寨話神山

人文底蘊老區千年古寨話神山

日期:2016/12/14 18:41:02      編輯:古代建築史

今天漂亮的神山學校 當年革命黨支部舊址

    潮陽龜頭海濱,有創於宋代的神山村,這裡山光海色,風光秀麗,又是潮汕有名的革命老區。神山村近千年滄桑,印證了潮汕文明史和時代變幻的風起雲湧。

    史料記載,神山創寨始祖鄭徽,福建莆田人,曾中進士,官拜廣南運使,南宋高宗紹興元年(l13)鄭徽致仕,率子鄭誠、孫鄭宥,從福建莆田入潮,初居縣邑西門,後居金浦。隨後侄孫鄭升入潮找祖伯鄭徽。鄭徽見對岸隆井都山川秀麗,於是把金浦住處讓給侄孫鄭升,自己攜子孫來到隆井都,初居古埕,後見西面有一蓮頭山,便來到山下搭茅棚居住,亦農亦漁,鑿井居耕,繁衍子孫後代,因山上有古榕樹、仙腳桶、仙眠床等,遂定村名為神山。

    進入神山古寨,南寨門有一對聯:“神清氣爽志高學博文物萃,山明水秀地靈人傑優才多”。聯嵌“神山”二字,書法蒼勁挺秀。近千年來,神山人才輩出,南宋年間,鄭慈珍任四川夔州知府,是知名學者,後於潮陽創建孔安堂,講授理學,興學育才,影響深遠,孔安堂現為汕頭市文物保護單位。神山寨內,有建於清代的“樹德堂”,清末作為私塾,辛亥革命後辦成初級小學,1927年以後,定名為“樹德小學”,是當年井都區(分屬潮南區)僅有的二所完全小學之一。除樹德堂外,神山村內外有古井、古橋,清代古民居,有傳統的古樂社,古風古韻猶存。

    神山古寨人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937年,潮汕地下黨組織派姚念同志到井都傳播革命火種,發展黨組織,姚念在神山首先發展和吸收了鄭亦凡、鄭勉之、鄭文風、鄭高、鄭潮木、鄭應欽等一批地下黨員,1938年正式成立黨支部,黨支部以“樹德小學”為基地,以傳統的“民聲樂社”作為掩護,開展革命活動。抗日戰爭爆發後,黨支部在上級黨組織的領導下,以學校、樂社為主體,成立“井都青年抗日救國會”,排練抗日文藝節目,到各鄉村宣傳演出,鼓舞群眾斗志。神山村成了潮汕地下黨的聯絡站,黨組織曾先後派羅天、彭笃民、林川、陳煥新、鄭覺、馬義友等同志到神山村指導工作和開展革命活動。1944年底至1945年初,黨在潮汕組織民眾武裝抗日游擊隊,神山黨組織積極配合,先派出鄭炎、鄭灶、鄭灶城等地下黨員潛入敵偽守備隊,利用合法身份學習軍事,獲取敵人內部信息和軍事機密,為黨的武裝游擊隊提供情報。不久,地下黨員鄭潮木、鄭學順、鄭高帶領一批青年農民參加南山游擊隊,與日偽軍進行武裝斗爭,為消滅日寇和解放潮汕作出了貢獻。建國後,一批地下黨員先後在全國各地擔任領導干部,鄭戈任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姚念先後任外交部司長和駐突尼斯大使,鄭文風任廣東潮劇院副院長,是著名的潮劇劇作家。

    如今,當人們在神山參觀訪問,在感受古風古韻的同時,也感到時代新風撲面。改革開放以後,神山人改變了半耕半漁的單一經濟格局,一批神山人外出搞建築業和務工經商,湧現了一批海內外知名的企業家和能人。他們致富不忘家鄉,香港輝達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廣東省工商聯常委、深圳市政協委員鄭世進先生,不但在全國各地捐款作福利事業,還在家鄉建設了“井都自來水”廠,改變了井都鄉鎮長期飲用含氟高的地下水狀況,清清甘泉進農家。據不完全統計,他先後捐資近2000多萬元;珠海市潮商會會長鄭通亮先生,捐巨資在神山修村道、建設神山學校新校捨,為興學育才盡心盡力;企業家鄭純業捐巨資在村裡整治池塘,使原來污水橫溢的水面變成一泓澄澄碧水,成了古寨一處景觀;鄭振華、鄭灶雄、鄭灶庭、鄭翼飛等先生也為家鄉建設出資出力。今日的神山古寨,老寨古民居保存完好。村外村道平坦寬闊,新樓鱗次栉比,學校書聲琅琅,村民安居樂業,千年古寨,面貌煥然一新。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