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建築歷史源遠流長。作為歷史文化與藝術的重要物質載體,山西古建築凝聚和積澱了數千年中華文明的精華。其數量和質量不僅高居全國之首,而且那些依附在古建築中的彩塑、壁畫、琉璃數量之多、藝術之精,也堪獨步華夏。它們是三晉大地上立體的歷史畫卷,是中國古代建築史中不可或缺的璀璨華章!
作為全國地上文物最為豐富的文物大省,山西各類古建築現存18418處,是全國古建數量最多的省份,從寺觀廟宇殿堂、城池民居衙署到樓塔橋梁陵墓以及石窟寺等,享有“中國古代建築的寶庫”美譽。其中木結構建築達9053處,就唐、五代、宋、遼、金時期的建築而言,全國共有146座,山西就有106座,占其總數的72.6%。這些建築的分布,數量上以長治市、晉城市為冠,建築規模以雁北地區和大同市為首,時代上當數五台縣南禅寺最早。
徜徉在山西的城邑鄉村,紅牆綠瓦、勾心斗角、翼角如飛的古建築隨處可見。唐代的雄渾壯麗,宋金的嚴謹端麗,明清的精細華麗。無不給人以平和或凝重、沖融或繁麗、莊重或清秀的美感!
在我國,唐代以前的木結構建築實例已蕩然無存。我們只能通過房址、城池等建築遺跡和石窟寺、出土文物上的間接實物資料以及文獻資料來探尋中國古代建築發展的雪泥鴻爪。
唐代是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的一個發展高峰期,其建築規模宏大,樸實雄渾,豪放壯麗。然而,殊為可惜的是目前全國就山西完整地保存有4座唐代木結構建築,這也是迄今中國能看到的古代木結構建築的最早實例。
五台縣南禅寺大殿,建於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面闊、進深各三間,平面近正方形,單檐歇山頂,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築。其屋坡為中國古代建築中最平緩者。整個建築比例勻稱,造型雄渾古樸。
五台縣佛光寺東大殿為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重建,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單檐庑殿頂,是一座中型殿堂,屋坡舉折圓和舒緩,曲線優美。整個殿宇形體壯觀,雄偉古樸,結構精巧,技藝純熟,為我國唐代木結構建築代表作。
另外兩座唐代建築分別是芮城縣廣仁王廟正殿、平順縣天台庵正殿。它們雖都是一些規模不大的中小型殿堂,遠不能代表唐代的建築風貌,但其造型水平足以令人歎驚!
五代十國,歷史短暫,戰亂頻繁,木結構建築遺存極少,全國共保存有五代十國時期的木結構建築4座,其中3座在山西,即:後唐同光三年(925年)的平順縣龍門寺西配殿、後普天福五年(940年)的平順縣大雲院正殿、北漢天會七年(962年)的平遙縣鎮國寺萬佛殿,彌足珍貴。
龍門寺西配殿位於平順縣城西北20公裡的石城鄉龍門山腰,為小三間四架椽屋,單檐歇山頂。該殿梁架結構間接古樸,構件加工精細,殿頂舉折平緩,許多構件與手法都襲唐制,唯脊部平梁上所增駝峰及侏儒柱乃五代新構。殿雖不大,然年代確切,形制稀有,是我國現存唐、五代建築中唯一的一座懸山式殿宇。
大雲院彌陀殿位於平順縣城西北20公裡的石灰村雙峰山腰,平面呈方形,面寬三間,單檐歇山頂。殿宇開間較大,出檐較遠,給人以雄壯穩定之感。殿內梁架使用的駝峰構件形制有8種之多,為別處所沒有。
鎮國寺位於平遙縣城以北15公裡處的郝洞村。寺內兩進院落,萬佛殿居中。殿平面呈方形,面寬、進深各三間,單檐歇山頂。其梁架用材巨大,斗拱的高度超過柱高的三分之二,頗為罕見。
宋、遼、金時期的山西古建築保存有99座,在建築風格上,宋代建築逐漸脫離了唐代剛健質樸的特點,傾向於華彩風麗,做法上也逐漸程式化,因而顯得秀柔有余而雄渾不足。近代建築承襲宋代風格,傾向於華靡輕巧。遼代建築則更多的受唐風影響,開朗雄健。
太原晉祠聖母殿坐落於晉祠景區西隅,創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九年(984年)崇寧元年(1102年)重修。該殿高19米,面寬七間,進深六間,重檐歇山頂,氣勢壯觀。其前檐進深兩間,十分寬敞,乃極少見的做法。四周圍廊則為宋《營造法式》“副階周箍”規制的國內最早實例。而殿前檐柱上的木雕盤龍柱也堪稱全國最早的實例。聖母殿前的魚爪飛梁,乃方形池上的一個十字形板橋。其造型之殊,偶見與古畫,作為實例,可謂國內僅有。
大同華嚴寺大雄寶殿為上寺的主要建築,建於遼清寧八年(1062年),遼末毀於兵爕,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修,仍為遼代風格。大殿面寬九間,進深五間,單檐庑殿頂,建築面積1473平方米,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遼金佛殿。屋頂的鴟吻高達4.5米,筒瓦長達80厘米,重約27公斤。其建築的手法沿襲唐代,呈現出簡樸渾厚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