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江南水鄉古鎮聯合申遺 十鎮捆綁期待形成合力

江南水鄉古鎮聯合申遺 十鎮捆綁期待形成合力

日期:2016/12/14 9:42:47      編輯:古代建築史

南浔

 

烏鎮

 

新市

 

同裡

 

周莊
 

  日前,江南水鄉古鎮申遺工作研討會傳來消息,浙江、江蘇兩省十個水鄉古鎮將作為一個整體聯合申遺。

  這並不是江南水鄉古鎮第一次聯合走上申遺之路。從2001年六個古鎮高調攜手,到如今擴充到十個古鎮抱團結盟,十余年的江南水鄉古鎮申遺歷程演繹的聚散離合猶如一部悲喜錄,回首往昔一波三折,展望前路紅塵漫漫。

  古鎮申遺方陣為何擴容?

  早在2001年,周莊、同裡、甪直、南浔、烏鎮、西塘已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2003年,六鎮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傑出貢獻獎”。此次加入申遺方陣的新增四個古鎮分別是新市、錦溪、千燈、沙溪。

  消息傳出立即引來爭議:古鎮申遺為何擴容?與新加入的四個古鎮相比,知名度更高的木渎、楓泾為何被悄然排除在名單之外?

  “相比於周莊、烏鎮來說,新增的四個古鎮雖然名氣不大,但也正因為如此保護相對較好。同時也與當地政府非常重視申遺,積極爭取有關。”上海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說,浙江寧海的前童古鎮、富陽的龍門古鎮,紹興的安昌古鎮,上海的木渎、楓泾古鎮等都保護得很好。申遺周期會很長,希望在接下來的工作中可以繼續進行協調、追加,希望申遺能推動更多古鎮得到更好地保護利用開發。

  新市是浙江省入圍的唯一“新秀”,新市古鎮提供的有關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理由中如是陳述:十年來開展保護和整治工作,有效地維持了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漫長的申遺過程是場博弈

  14年前,在蘇州召開的一場世界遺產大會上,阮儀三用一場8分鐘的演講,將當時還並不知名的六大江南古鎮展現在世人面前。會後,聯合國遺產中心亞太區主任明嘉揚女士等人在阮儀三的陪同下,巡訪周莊、同裡等古鎮時忍不住驚呼:“這就是我們心目中的世界遺產,這一城鎮群體是一種新類型。”

  盡管得到如此高的褒獎,阮儀三深知江南古鎮離世界遺產還有很遠的距離。其後他組織六個江南古鎮的鎮長前往法國培訓古鎮申遺與保護業務,從此拉開了古鎮聯合申遺的漫長之旅。

  按照申遺的游戲規則,從2000年開始一個國家一年只能申報一個項目。在長長的申報排隊名單上,江南水鄉古鎮從國家預備名錄第6位一度落至15位,陷入了一場漫長等待。這場僵局中,最根本的問題是“人心不齊”。“整個過程是一場利益博弈,各個古鎮各懷心思,存在著扯皮現象。”一知情人士透露。

  “不同的古鎮保護開發階段不同、保護資金多少不一,利益訴求與積極性都各不相同,協調難度大,確實困難重重。”采訪過程中烏鎮、南浔、新市等古鎮申遺相關人員對此深有同感。

  比如,最早開發的周莊早年想單獨申報;不希望湧入過多游客破壞當地生態的甪直表示隨緣;烏鎮每年有上億資金,而新市只有幾百萬……“申遺保護限制多,開發走在前面的古鎮一方面希望獲得申遺帶來的影響力,另一方面也害怕申遺帶來的各種束縛。”阮儀三說,“一些起步較晚的古鎮,也有想搭順風車的心態。”

  搭乘申遺方舟的幾番離合

  即便搭上了古鎮申遺這艘“方舟”,每個古鎮的“船票”有效期也不一樣,經歷了上船下船的幾番聚散。

  2006年,蘇州市向外宣布:蘇州古城申遺范圍名稱進一步確定:將出現在第30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目錄中的蘇州申遺項目包括了古鎮周莊、甪直等。一時間“江南六大古鎮”申遺“分家”傳言四起。

  而真正分家事件是2006年國家文物局重新頒布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中,同裡與南浔意外落選。

  對此,阮儀三說,兩鎮歷史底蘊深厚,此次落選或與當地旅游開發不當有關。以同裡為例,將旅游經營開發權交給了一香港的純商業開發公司,這與古鎮申遺保護背道而馳。

  慶幸的是兩鎮的主要文化建築未被破壞,2010年阮儀三陪同北京的專家前往兩鎮考察,看到當地已經整改,最終將兩鎮重新恢復進入名單。

  兩鎮走過的彎路是古鎮申遺過程中深刻的教訓。“古鎮旅游投入大、見效慢。”浙江一古鎮管委會相關人員說,投資商往往看重利益,甚至打著保護開發旗號開發房產,從而出現古鎮“貴族化”問題。“古鎮保護開發還需要政府主導,保護第一,開發第二。”

  十鎮捆綁期待形成合力

  年近八旬的阮儀三還在為古鎮申遺而奔波,他期望更多古鎮能進入申遺名單。也有業內人士擔心,十鎮捆綁是增加了申遺籌碼,還是增加了協調難度?古鎮申遺數量增加的同時,各鎮之間的差異性也在增加,申遺難度增加是不爭的事實。

  “各個古鎮都有自己的特點,希望申遺過程能彰顯不同古鎮的亮點,而不是簡單的數量疊加,從而形成真正的合力。”烏鎮申遺相關負責人說,目前整個申遺工作缺乏專職協調機構,基本上各個古鎮各自為政,導致資源優勢和亮點缺乏有機整合。

  綜觀全國,跨區域申報世界遺產的項目越來越多,例如2010年,中國多地申報的“丹霞地貌”申遺成功,其中就有浙江衢州的江郎山。眼下,在國家文物局等部門牽頭下,杭州、湖州、嘉興、紹興等城市共同致力於大運河申遺的籌備工作,體現出一種協同配合的凝聚力。

  “古鎮申遺應該借鑒其他捆綁申遺的成功經驗,應該形成一個有核心影響力的球,而不是一串彼此相似的珠子。”這是一位古鎮申遺工作者的期待,也是十鎮聯合申遺步入通途的必經之路。

  4月27日,江南水鄉古鎮申遺工作研討會上,浙江省文物局與江蘇省文物局牽頭組織十鎮討論了申遺方案、形成了申遺倡議書、明確了申遺目標,共同期盼一個即將到來的柳暗花明的旅程……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