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紀念逝去的文化古跡 有多少故居可以重來?

紀念逝去的文化古跡 有多少故居可以重來?

日期:2016/12/14 9:46:28      編輯:古代建築史
    是否中國人已都變得自身難保?所以才會對這些地方不聞不問,抑或是活人都沒地方住了,就得搶“死人”的宅子?中國是有著五千年歷史的古國,但是我們的文化正在被侵蝕,我們的信仰在流逝,或許,幾十年後,我們真的要像臨國請教華夏的歷史了。

  或許只有那些具有響當當名號人的故居還屹立不倒,但隨著時間的推進,什麼事情都不是肯定的。趁著有關部門還沒改主意,現在出發就挺好!

毛澤東故居在景山東街吉安所左巷8號。北房3間,東西耳房各1間,東房2間。

  1918年9月19日,毛澤東為組織新民學會會員赴法勤工儉學,來北京居此,1919 年3月12日離京去上海。同住的還有蔡和森、蕭子升、陳紹林、陳昆甫、羅子鑽、羅章龍、歐陽玉山等。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北京市西城區前海西街18號郭沫若故居,是一座庭院式的四合院建築,建築面積有2279平方米,占地面積約7000平方米。

  這所宅院原是清乾隆朝寵臣和珅的王府花園。和珅被嘉慶皇帝抄家賜死後,花園遂廢。同治年間,此處成為恭親王府的草料場和馬廄。民國年間,恭親王的後代把王府和花園賣給輔仁大學,把此處地產賣給達仁堂樂家藥鋪,修建成中西式結合庭院。新中國成立後,這裡先是蒙古人民共和國駐華大使館館捨,後由宋慶齡居住。 1963年11月,郭沫若由西四大院胡同5號遷入,在此居住工作了15年,直到1978年6月病逝。故居於1982年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正式游人開放。

  茅盾故居位於交道口南大街後圓恩寺胡同13號一所具有北京傳統特色的小四合院中,茅盾一生的最後幾年就是在這裡渡過的。1985年3月茅盾故居紀念館正式開放。

  茅盾故居坐北朝南,分前後兩進院落,共有大小房間22間。建館後,故居內的書房、臥室、會客廳等處陳設嚴格按照茅盾先生生前的原貌布置。前院西廂房是會客廳,室內的沙發、案頭的花瓶、壁上的對聯都是舊有之物。北房的陳列介紹了茅盾先生及其文學創作的道路。東廂房以圖片和實物展示了茅盾先生在新中國成立後為祖國文化建設和世界和平所做不懈努力。展品中包括委任狀、代表證、創作原稿、記錄手札以及他使用過的鋼筆、錄音機、印章等。後院是茅盾先生的書房和臥室,這裡四壁皆書,經室子集、中外名著無所不有,多年記錄的藏書連同他自己的著作已集中建成“茅盾文庫”。

  梅蘭芳紀念館位於北京西城區護國寺街9號,是一座典型的兩進院落四合院,占地716平方米,是梅蘭芳先生生前最後10年的居所。

  此院原為清末慶親王奕王府的一部分,解放後經過修繕,梅蘭芳先生搬到這裡居住。梅蘭芳先生逝世後,周梅先生的親人將家中珍藏的照片、劇本、紀念品等共3萬余件文物、資料捐給國家。1986年10月27日建成紀念館並正式對外開放。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