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豐都縣位於四川盆地東南邊緣,境跨長江兩岸,地處長江上游,上距重慶172公裡,下游距宜昌476公裡,全縣幅員面積2910平方公裡,總人口74萬人。豐都是一座依山面水的古城,春秋時稱“巴子別都”,東漢和帝永元二年從枳縣劃出單獨設縣,定名為“豐都縣”,至今已有1900多年歷史。

豐都,這顆長江之珠,自古以來就是文化名城,是中國最有特色,最有名氣的歷史文化小鎮,以其作為陰曹地府所在的豐富的鬼文化而蜚生古今中外。這裡流傳著許多鬼神傳說,《西游記》、《聊齋志異》、《說岳全傳》、《鐘馗傳》等許多中外文學名著對“鬼城”豐都均有生動描述,頗富傳奇色彩。
豐都縣境內主要景觀有: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長江三峽景區名勝古跡--豐都名山;有兼具形勝與園林藝術之美的國家級森林公園--雙桂山;有仿古建築“鬼國神宮”、“陰司街”,是目前國內最大的鬼神文化人文景觀,亦是西南地區最壯觀的動態人文景觀;這裡還有建築奇特壯觀,密集程度大,時代跨度大、文化價值高,在全國實屬罕見的匯南漢墓群;有正在施工建設中的樹人大鬼石刻,還有低海撥(海撥380-520米)的四坪森林公園,有三撫原始林場,龍河風景區(溶洞、漂流)等自然景觀。
名山原名“平都山”,因北宋蘇轼題詩“平都天下古名山”更名。海拔287.3米,面積0.45平方公裡。相傳漢代有陰長生、王方平兩人曾先後在平都山修道成仙,白日飛升。道家就把這裡列為道都的“洞天福地”之一。至唐代,有人誤將“陰”、“王”兩姓聯綴為“陰王”,於是名山就逐步被傳說附會為“陰王”(陰間之王)所居之地,即演變成“陰曹地府”的鬼都了。並隨之陸續建起了許多與“陰曹地府”相關的寺廟殿宇。有哼哈祠、報恩殿、奈河橋、玉皇殿、百子殿、無常殿、大雄寶殿、鬼門關、黃泉路、望鄉台、天子殿、二仙樓、城隍殿、九蟒殿等30多座。山上還有蘇轼、陸游、范成大等歷代名人的碑刻題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