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
北宋定都汴京(今開封)的原因之一就是想充分利用運河,以便更緊密地把北方的軍事政治重心與南方的經濟重心聯系起來。為了加強與全國各地的經濟、政治聯系,修建了一批以汴京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的運河,形成了新的運河體系。向南溝通了淮水、揚楚運河、長江、江南河等,向北溝通了濟水、黃河、衛河(其前身為永濟渠。但南端己東移至衛州境內)。趙宋運河體系中著名的是汴京四渠:汴河、廣濟河、金水河、惠民河。
北宋政府對南方糧食的依賴程度進一步提高。汴河成為北宋南糧北運的最主要水道。汴京每年調入的糧食高達600萬石、其中大部分是取道汴河的南糧。據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統計,汴河每年運江、淮米300萬石,菽100萬石,成為北宋王朝的生命線。北宋的汴河基本上繼承了隋唐時代的通濟渠。它從孟州河陰縣(今河南荥陽市西)南面開始,引黃河水,東流到汴京城下;再從汴京城東疏浚汴河,寬廣五丈(16.67米),一支東過曹州(今山東曹縣)、濟州〔今山東濟寧),到梁山泊(今山東東平湖)。以通齊、
魯漕運;一支東南流過宋州(今河南商丘)、徐州,由泗入淮,以通江、淮的漕運。
汴河不僅保障了汴京的糧食供給、而且汴河所經各城市的商業交通等也都得到相當的發展。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清明時節東京附近汴河及其兩岸的場景,可作為整個北宋時期汴河沿岸商業交通高度繁華的縮影。
汴河引黃河水為水源.黃河水含沙量大,從隋朝以後,經過幾百年的泥沙沉積,汴河河床已高出地面,極易潰堤成災。因此,北宋政府特別重視對汴河的維修和治理。北宋政府按期挑浚和加高培厚河堤以維持汴河通航。政府對治汴工程絲毫不敢馬虎,組建了一支
專業維修隊,負責平時汴河的維修和養護,還多次發動沿河百姓對汴河進行大修。每逢汴河發生大訊,就立即出動禁軍防汛。並在汴河兩岸理設了六百裡木柱排樁,將汴河束窄,以鞏固堤防和利用汴水沖刷河中積沙,開後來“束水攻沙”的先河。北宋滅亡以後,汴河也就迅速淤塞不通了。南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樓鑰出使金國,其親眼所見,靈璧汴河斷流,宿州(今宿州市)河道堙塞幾乎與岸相平。汴河河底已成為陸行大道,並開辟農田和蓋有房屋,昔日那種舳舻相接的繁榮景象已完全被荒涼的村落所代替。
北宋初年動工修建的惠民河分為上下兩段,上段以蔡河(已湮)支流潩水(今浍河)為水源,開渠引向汴京;下段自汴京向南流,對蔡河干流改造而成。惠民河是北宋時期僅次於汴河的重要河流,淮水流域的大部分稅糧可通過此河調入京城。廣濟河前身是唐朝開的湛渠,因河寬五丈左右,又稱五丈河。它與白馬溝和濟水相連,可溝通齊魯,也可為汴河分洪。金水河是北宋初年新鑿的一條河道,它以鄭州、荥陽間的幾條小河,如京水、索水、須水等為水源,鑿渠向東通往汴京。它從汴河上架槽通過,既可以為廣濟河補充水源,還可以為京城提供比較清澈的生活用水。
為了改善漕運,北宋還分別在江淮和江漢間修整疏浚了幾條運河。
揚楚運河南接江南運河,與汴河一起構成了北宋政府的主要糧道,北宋主要產糧區太湖流域的稅糧運往京城的水運路線依次是江南運河、揚楚運河和汴河。江南運河的航道良好,但揚楚運河水枯河淺,不便於大船通航。水道西部的洪水威脅也很嚴重,經常沖斷航道: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北宋在高郵湖北築了一條長達100千米比較堅固的石堤,以保護航道.並在堤上設置十座石閘,有控制地排水。在真州(治所在今江蘇儀征市)、揚州等地,利用當地自然湖泊,改造成為運河的水櫃,以接濟運河用水。原來汴河與揚楚運河之間還要經過一段較長的淮河河道,而這段河道灘多水急,不便航運。
北宋前期,先後進行了三次施工,在這段淮河的南岸,從楚州北面的末口,到盱眙東北的龜山鎮,鑿了長約75千米的龜山運河,避開了這段險灘。
為便於調運四川和兩湖地區的稅糧入京,北宋政府還打算穿鑿第二條江淮運河。按照設計計劃,這條水道從江陵向東鑿渠,在潛江境與漢水匯合,然後利用漢水及其支流白河兩條自然水道,在白河與淮水支流澧水之間再鑿一條運河,江船便可循淮水另一支流蔡河直達汁京城下了。這一工程只完成了一部分,鑿通了江陵與漢水之間的渠道,大大方便了江漢之間的水運交通。但因為地勢稍高,在白河與澧水之間雖然進行了經過兩次施工,但只能做到通水,而不能通航,功虧一篑。
宋代後期,金兵入主中原,宋室偏安江南,運河斷航,戰亂迭起,運河的整體性受到破壞、北方的經濟、文化一度凋敝。
湮滅的運河碼頭
柳孜唐宋大運河碼頭遺址位於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百善鎮柳孜村。
唐宋時汴河流經淮北市濉溪縣境四十余千米,歷隋、唐、宋三代五百余年,南宋時河道淤塞廢棄,至解放前已形成了高出地面二三米的槽子路。樓鑰出使金國時想必此碼頭已深藏地下了。近年來,由於耕種和水土流失,逐漸將兩邊的河堤夷平,河道建成了泗永(安徽泗縣到河南永城)公路。1999年配合公路建設發掘了這個遺址,清理出一座完整的宋代運河石築碼頭,並發現八艘古代沉船,出土了唐宋時期南北方十幾個窯口的大批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