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水庫消落區豐都二仙堡墓群發現磚室墓
日期:2016/12/14 12:11:22   編輯:古建築保護 二仙堡墓群位於重慶市豐都縣原鎮江鎮杜家壩村一社及二社。2015年5月3日到7月1日,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會同重慶師范大學考古文博系對二仙堡主梁進行了考古勘探與發掘,發掘面積1020平方米,發掘墓葬共計9座。
本次發掘的9座墓葬均為磚室墓,均遭到後期嚴重的盜擾、破壞。墓葬均開口於耕土層下,相互無疊壓打破關系。其中M1、M5、M6、M7、M8、M9均為刀把形,M2、M3為凸字形,M4為中字形。M8墓葬形制保存最為完整,僅墓室券頂上有一盜洞,其他地方保存完好。M3保存最差,僅存三塊墓磚。9座墓葬均遭到後期嚴重破壞,共出土完整的和可復原的器物72件,其中陶器34件、瓷器31件、金器2件、鐵器3件、石器2件。器類有瓷四系罐、瓷盤口壺、瓷盞、瓷缽、釉陶缽、釉陶井、陶釜、陶雞、陶豬、陶俑、陶唾壺、陶房子、陶塘、鐵锸、鐵剪刀、金手镯、料珠、銅錢等。
從分布來看,M1、M2、M3、M4、M5相距較近,具有較為明顯的家族墓地形態。從出土遺物來看,M7時代為兩晉時期,M1、M2、M4、M5、M6年代為南朝時期,其中M4規模較大,位置居中,出土器物特征十分典型。
本次發掘的M6收獲最為重要。M6平面呈刀把形,方向240°,由墓道、甬道和墓室三部分構成。墓葬雖然遭到後期嚴重盜擾,但是本次發現了一些重要的現象,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M6出土一瓷盞,內盛裝有一枚禽蛋,保存完好,證明當時墓葬有盛放禽蛋隨葬的習俗。清理墓磚時,在墓磚下面發現了兩枚“四铢”錢,錢面無內郭、有外郭、背平素。“铢”字朱頭方折,“金”字上部作三角形。錢徑2.3厘米,穿徑0.9厘米,重1.9克。此四铢錢是典型的南朝劉宋王朝所鑄之錢。此錢以往發現較少,三峽庫區以前僅在忠縣崖腳墓地發現一枚,此錢的發現表明此墓修建年代不早於南朝劉宋王朝時期,為研究南朝時期的經濟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同時還可為辨別傳世的“四铢”錢提供准確依據。清理鋪地磚時,還發現了14塊地磚側面模印有鳳鳥紋。本次發現的鳳鳥紋系三峽庫區首次發現。鳳鳥紋昂首、展翅、長卷尾,特征與成都新都區互助村HM3畫像石棺左側上的“朱雀”具有較強相似性,繼承性較強。朱雀一般認為與代表方位即南方有密切關系,但是由於本次發現的鳳鳥紋位於地磚側面,而且數量較多,似與方位關系不大,極可能與道教的神仙思想有密切關系。總之,本次鳳鳥紋的發現對於探討峽江地區南朝時期的宗教信仰、藝術審美等諸多方面都具有較高學術價值。通過對出土墓磚進行觀察,還在墓磚上發現了“磚做好後未干前的堆放痕跡”以及“窯內堆磚燒制痕跡”。這為探討南朝時期墓磚的生產與燒制提供了重要線索。(重慶師范大學考古文博系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蔣剛白九江張慧妮)
(原文刊於:《中國文物報》2016年7月15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