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慈寺舊事
日期:2016/12/14 18:47:09   編輯:古代建築史 唐代時,大慈寺是成都第一大佛寺,玄奘赴印度取經前,曾在此研習佛經。《成都城坊古跡考》記載:“寺極盛時,西抵今錦江街、江南館街、金玉街、棉花街一帶,北至天涯石北街、國聖祠、慶雲庵街,東抵城垣一線,南至東大街。”大慈寺不僅規模宏大、高僧雲集,更有眾多著名藝術家留下“精妙冠世”的書畫。
玄奘受戒於大慈寺
宋代普濟《五燈會元》載,印度僧人寶掌“魏、晉間東游此土,入蜀禮普賢,留大慈。”可知大慈寺始建於公元3世紀至4世紀間。但最先和大慈寺產生聯系的“名人”當為《西游記》人物唐僧的原型玄奘。
唐武德元年(618年),三藏法師玄奘從長安到成都,隨寶暹、道基、志振等法師學習佛教經論。他究通諸部,常在大慈、空慧等寺講經,不知不覺,四年多的成都光陰過去了。玄奘在大慈寺律院受戒並坐夏學律後,從成都東門上船,泛舟三峽,取道荊州至長安,赴西天取經。
唐天寶十五年(756年),唐玄宗入蜀,為避安祿山之禍。清嘉慶《華陽縣志》引《佛祖統紀》稱:“唐元(玄)宗幸成都,沙門英干施粥救貧餒;敕建大聖慈寺;凡九十六院,八千五百區。並書大聖慈寺四字額。”這位被遙尊為太上皇的暮年帝王,賜大慈寺“大聖慈寺”匾額並一千畝田,敕建寺宇。
這一切都得歸功於大慈寺僧人英干,他在寺前街頭一如既往地為成都窮苦百姓施粥濟貧,才被郁郁不樂的唐玄宗看見,讓大慈寺有了驚人發展。玄宗皇帝那塊四字賜匾,使大慈寺在武宗時免於“會昌滅佛”,因為它“不在除毀之列”。
唐明皇李隆基打道回長安一年後,具有韓國王子身份的無相禅師重建的一大片恢弘院落,“凡九十六院八千五百四十二間”,在大慈寺綻放開來。
貞元十七年(801年),韋皋奉旨鎮蜀,再次擴修大慈寺普賢閣,又對成都最古老的寺院作出了貢獻。深知“智者樂水”的他開鑿了一條“解玉溪”流經寺前,從東門附近緩緩匯入錦江,讓大慈寺環境更趨完美,成為我國唐代中後期頗具聲望的講經聖地。據記載,唐穆宗長慶二年(822年),高僧知玄(悟達國師)講經於普賢閣,聽眾日達萬余人。
藝術家隨皇帝入蜀
因為黃巢起義,唐朝又一位皇帝唐僖宗重復祖宗的經歷“幸蜀”,來到成都避難。僖宗的四年成都光陰悠閒而雅致,少不了去大慈寺拜佛祈福,欣賞祖上題字。
兩位皇帝入蜀時,全國還有很多飽受戰亂之苦的藝術家來到蜀地,尋一份淨土,成都因此成為繪畫、書法的熱土和天堂。僅大慈寺就有全國知名畫師、書法家六七十人以壁作畫,留下千余幅作品。宋代李之純《大聖慈寺畫記》曰:“舉天下之言唐畫者,莫如成都之多;就成都較之,莫如大聖慈寺之盛。”宋代范成大《成都古寺名筆記》、黃休復《益州名畫錄》等書,對大慈寺壁畫作者及內容也著墨甚多。宋嘉祐元年(1056年),蘇轼與弟弟蘇轍游大慈寺,對唐代佛畫大師盧楞伽的作品倍加贊賞,稱大慈寺壁畫“精妙冠世”。大慈寺壁畫成為唐代中國壁畫之最。
高僧、皇帝、官員、藝術家,成為大慈寺的常客,原本就香火興旺的大慈寺,增添了無以復加的人文資源。寺前的市集也逐漸發展,形成著名的集市群。
大慈寺前商貿繁盛
唐代成都羅城修建之後,內城東門到外城東門兩點之間自然形成了一條東干道,這一干道上的大慈寺商業空前繁榮。據宋代祝穆《方輿勝覽》雲:“成都,古蠶叢氏之國,其民重蠶事,故一歲之中,二月望日鬻花木、蠶器,號蠶市。五月鬻香、藥,號藥市。冬日鬻器用者,號七寶市。俱在大慈寺前。”
大慈寺前的季節性市場,是被十幾種行業包圍、拱衛的中心:不僅有蠶市、藥市、七寶市,還有燈市、花市等。解玉溪的兩岸,還因得天獨厚的城內濱河優勢,形成經久不衰的夜市。《方輿勝覽》提到“登大慈寺前雲錦樓觀錦江夜市”,田況詩《登大慈寺閣觀夜市》,都能體驗到那時成都夜市的盛況,恰如唐之長安、宋之汴梁。
宋代的大慈寺是成都舉行盛大節慶的必選之地,官貴聚首,與民同樂。入夜,寺前東大街上滿是星火燈籠。夜市的攤點排成長龍蜿蜒在解玉溪畔,人流於中間穿梭,半夜也未見散去。
南宋末年,戰火荼毒,大慈寺受損嚴重。到元代,地方官員仍在大慈寺大擺宴席,似自娛自樂,又似仿唐效宋。元代費著的《華歲紀麗譜》中記載:“正月初二,出東郊,早宴移忠寺(舊名碑樓院)。晚宴大慈寺。上元節,放燈。二月二十一日,晚宴於大慈寺。七月七日,晚宴大慈寺設廳。”費著筆下,早宴或晚宴於大慈寺非常之多。
清末《成都通覽》也記載:“二月八日,觀街藥市。早宴大慈寺之設廳,晚宴金繩院。”“五月五日,宴大慈寺設廳。”“七月十八日,大慈寺散盂蘭盆,宴於寺之設廳,宴已,就畢嚴閣下散盆。”“八月十五日,中秋玩月,舊宴於西樓望月錦亭,今宴於大慈寺。”“冬至日,宴大慈寺。後一日,早宴金繩寺,晚大慈寺。”
由此可知大慈寺當年的盛況:成群結隊的官員,前呼後擁的紳吏,華麗的節慶衣飾,酒香彌漫的餐宴,次第有序的佛僧,門前的喧鬧……
明清時,大慈寺又幾度毀壞、重修,在晚清時周詢看來,它依然是成都“歷史最久”“清規極整肅”的:“省城內外僧道寺院頗多。僧寺中最大者,厥惟文殊院、大慈寺、昭覺寺,各有僧數百人,清規亦極整肅……大慈寺在城內東門,歷史最久。傳為東晉時創建,故唐、宋、元、明名人,多見諸題詠。”那時,寺院占地寬廣,雖歷代有所減縮,到清末還不算狹小,但殿宇年歲久遠,修整不濟,沒有文殊院那麼精致完整。
推薦閱讀:
青玉雲龍紋爐
住宅有瑕疵靠裝修風水來補救
武進橫山橋發現三處重要歷史遺存
唐寅故居文化區的建設將全面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