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莊古建築之殇
日期:2016/12/14 18:38:59   編輯:古代建築史
西莊被山西省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官方材料記載:“西莊民居建築群較完整地保存了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是晉西典型的民居建築群。建築氣勢恢弘,富麗堂皇,規模之大,堪稱晉西第一。”
是年,當地政府宣稱將“具有較高民俗旅游價值,開發前景極其廣闊”的西莊納入重點項目並加以保護。11年後,西莊已是另一番模樣—百年民居因年久失修而坍塌;老舊房屋的建築構件大量失竊;年輕人陸續離開……曾經的名村變得破敗不堪。
西莊衰敗
西莊的“過去”與“現在”反差巨大。
西莊民居建築群是明清時期晉西地區最具影響力的儒商吳天印、吳天盛兩兄弟的豪宅,當地人稱其為“吳家大院”。
相關材料記載:吳氏家族從明代末期到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在西莊故裡留下富麗堂皇的建築群,其占地3萬平方米,建築結構采用二進、三進四合院磚木結構窯洞出檐式建築,共有700余間房屋,隨處可見煙囪、墀頭、壁掛、影壁、門楣、牌匾、柱礎、抱頭門墩、窗棂隔扇等雕刻。
成名後的西莊本該受到保護和利用,但是,現實卻並非如此。
2003年至今,64歲的村民吳守禮一直負責西莊古民居的看護工作。他告訴記者,西莊的古民居都是磚木結構,建築壽命在百年左右,現在,因年久失修,這些老房子搖搖欲倒。西莊近半數的古民居已空置多年,“有人住的房子能得到簡單維護,無人住的房子就只能等著塌。”
西莊總人口600多人,七成人姓吳,“現在常住村裡的只有200人左右,青壯年陸續離開村莊外出發展,剩下的多為六七十歲的老人。”吳守禮無奈地說。
“西莊衰敗”只是山西傳統民居保護危機的一個縮影。官方數據顯示:山西192個村鎮中發現了有價值的歷史建築遺跡,但保存完整的寥寥無幾。
吳家大院
站在破敗的院子裡,64歲的梁雪梅指著一棟二層小樓說,她的家就在那裡,“房子是土改時分的,樓上樓下三戶人,三個產權。”院子裡雖然住著三戶人,但公建卻無人維護—木瓦結構的院門已經嚴重破損,幾天前被雨水沖落的木屑和瓦礫散落一地;排水口損毀,無論雨勢大小,院子被淹已成必然……“你看,院門都快塌了!自家的房子肯定要維修,但公建誰都不管。”梁雪梅大吐苦水。
對文物專家而言,公建損毀帶來的傷害是巨大的。山西大學城市設計學院教授霍耀中說,山西古民居最具價值的就是門頭、門戶等公建部分,“它們承載著整個村子的傳統和文化,一旦損毀,村子的靈魂也隨之消失了。”
吳家大院在建造過程中將“德厚清源、福壽安寧”的儒家思想融入到堂院裡。“吳氏宗祠”創建於清嘉慶二十五年,占地面積525平方米,是西莊標志性建築。
今天的吳氏宗祠只能用“破落”形容—牆體遍布大小不一的洞;多間房屋屋頂坍塌;略有震動,殘存的屋頂就往下滑土;院子內外擠滿半人高的荒草……
吳氏宗祠的破落被山西文物專家解讀為“一種必然”—山西省文物局技術中心主任楊海軍說,古代,修建維護宗祠都是自發行為,人們懷著敬畏之情挑選最好的木工和材料來做這件事。現在,利益至上,村民們想,拜神沒用,死後進不進宗祠亦無所謂,在古村落裡,傳統文化正在淡化,乃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