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龍鳳紋配以瀝粉貼金的宮廷建築彩畫,秀麗素雅的民間蘇式彩畫……9月23日,80余幅明清兩代官式建築彩畫復原作品在北京建築大學舉辦的明清官式建築彩畫藝術展上展出。本次展覽的展品是故宮博物院主持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研究計劃《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和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明清官式建築彩畫比較研究》的研究成果,得到了王仲傑、張德才、蔣廣全等幾位老一輩古建彩畫藝術大師的好評,同時也引發了對中國古建彩畫保護與傳承問題的探討。
匠人難覓傳承遇阻技術和修養須並重 中國古建彩畫有5000多年的歷史,但是由於木構建築生命周期有限、歷史上多次重繪被覆蓋等原因,很多古建彩畫都在歷史的長河中或褪色、或消失。依據2015年4月24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64年在威尼斯頒布的《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1994年頒布的《奈良真實性文件》中所提出的文物保護原則,需要以科學的態度保持原文物的真實信息。搶救瀕臨消失的具有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的古建彩畫,以藝術手法記錄保存其不同歷史階段的藝術特色並使之薪火相傳,是當代人的責任和使命。
然而,當下,古建彩畫技藝的傳承面臨著多重挑戰。 據古建彩畫老藝人吳書瑞介紹,一方面,社會上具有古建彩畫修復資質的單位只有100余家,具有一級資質的單位僅有20家左右,而高水平的建築彩畫匠人更是屈指可數;另一方面,古建彩畫雖以傳統繪畫技藝為基礎,但同時提出了很多復雜、嚴格的要求。以“祥雲褪”圖案為例,五層祥雲圖案彼此疊加形成漸變效果,看似簡單的構圖,卻需要匠人用一天多的時間完成。這對於尚處在入門階段的工匠來說,是對其耐心和毅力的不小考驗。他說:“按照老輩藝人的要求,培養一位建築彩畫師至少需要10年時間。現在的年輕人往往耐不住寂寞,學藝兩三年時間就轉行了。”
在展覽現場,53歲的賀師傅為觀眾展示了建築彩畫的繪畫過程。學習建築彩畫已有30年的賀師傅對記者說:“至今我都不敢說自己已經出師。建築彩畫的學習永遠無止境,永遠沒有頭。”他認為,學好建築彩畫,喜歡是關鍵。他說:“我是從心底裡喜歡建築彩畫,隨時隨地都在觀察、學習。”
在著名彩畫專家、故宮博物院原研究員王仲傑看來,現代建築彩畫最大的問題就是有形無韻。他說:“彩畫在古建築中是比較難的部分。建築彩畫雖是用筆畫出來的,但氣韻十分關鍵,既要形像、還要神像。這就要求當代匠師不但要有高超的技術,還要有歷史文化方面的修養、強烈的文物保護意識,同時要了解建築彩畫的歷史演變及特征。”
明清官式彩畫是重點地方彩畫不能忽視
針對當前出現的古建彩畫過“熱”現象,王仲傑認為,要從三方面著手古建彩畫的傳承工作。一是文物建築的彩畫修復工作,二是舊存和新建老式建築的彩畫研究工作,三是大型公共建築的室內彩畫工作。“這三項工作的性質截然不同,要求也不同,不能混淆。”他強調,“文物建築彩畫的修復工作是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須按照《文物保護法》的規定開展,不能有一點差池,但是在設計和施工環節卻常常出現自覺不自覺地混同於一般建築彩畫的現象。”
當下,對明清兩代官式建築彩畫的演進研究是當務之急。王仲傑指出,很多古建彩畫的信息還沒有被認識,如彩畫的基本格式、顏色的疊壓關系等。“明代建築彩畫研究比清代建築彩畫研究更難,因為母體建築遺留的數量很少。要從現在做起,在老前輩的基礎上,再進一步深入挖掘和研究。”
在著名彩畫專家蔣廣全看來,中國古建築彩畫發展史的普及十分重要。要從源頭開始研究和學習不同歷史階段彩畫的不同特點。此外,對中國古建築彩畫的原材料和基本工藝也要進行研究。他說:“古建彩畫色彩十分講究,如青、綠等顏色又細分為好多種。中國古建築彩畫的最基本工藝有100多種,種種不同,也都需要掌握。”
在保護和傳承官式建築彩畫的同時,古建彩畫藝術大師一致認為,不能忽略量大、面廣的地方建築彩畫。地方建築彩畫廣泛分布在山西、河南、山東、江蘇等地,保護任務也更加艱巨。
“1912年以後,地方建築彩畫的工種消失了,研究起來更難,是一個很難啃的‘骨頭’。希望有建築專業的大學,將中國古建地方彩畫的存留狀況納入教學內容。”蔣廣全說。
探索人才培養模式擔當傳承社會責任 由於種種原因,作為民族文化遺產的古建彩畫在其發展過程中,沒能得到科研層面應有的關注和支持。相應的人才教育和培養模式及體系的缺乏,也是這門傳統技藝難以為繼的重要原因之一。2015年以前,全國高校中還沒有一所院校開設過建築彩畫相關課程。
北京建築大學教授李沙介紹說,研習古建彩畫中的中華文化精神,不僅對於了解和傳承獨到的東方審美觀有著積極意義,而且對於延續中華建築文化血脈起著關鍵作用。但是,在當前我國的高校教育體系中,美術學院雖有壁畫專業,但建築彩畫通常不被列入教育內容;建築學院雖有歷史建築保護工程專業,但是存在工科學生藝術造詣相對薄弱的問題。由此,古建彩畫的重要性和教學被人們選擇性地遺忘了。他認為,把古建彩畫引入高校教學體系是必要而且緊迫的。“依然健在的彩畫老匠人年事已高,將他們的經驗和絕活繼承下來,盡快搶救和保住祖先最精華的東西是當務之急。”
將原版古建彩畫信息記錄下來、傳承傳統古建彩畫技藝是李沙教授多年來的夢想。在這一目標的指引下,他自2010年起著手對古建彩畫進行研究,先後參與了故宮東華門城樓內檐測繪調研、青海省樂都縣瞿昙寺明代藏傳佛教彩畫測繪等項目課題,深入現場勘查,獲得了寶貴的數據,為日後開展科研和教學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現代數字技術搭橋古建彩畫保護迎新機遇 長久以來,古建彩畫技術傳承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缺乏信息留存技術,人工記錄彩畫效率極低、照片留存又難以反映彩畫全貌。在展覽現場,一套體感儀吸引參觀者紛紛駐足體驗。一台電腦、一個鼠標,就能讓人們在虛擬的空間中了解和欣賞古建築的材料、構造以及彩畫的顏色、材料、畫法等信息。
據北京建工建築設計研究院古建築基因工作室主任曹闵介紹,此套設備運用了VR(虛擬現實)和BIM(建築信息模型)技術,將古建彩畫的顏色、技法、構圖等信息以數字化的形式准確記錄下來,並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呈現於觀者面前,實現全方位、多角度三維立體欣賞。這套設備的優勢就在於它能構建一座在線展廳,給人以更直觀的感受。
據悉,這一技術不久就會應用於教學。對此,李沙說:“感官式體驗將在古建彩畫教學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學生可以通過體驗式教學更直觀、更快地掌握相關知識,並借助平台親手學習繪制彩畫,實現學與練相結合的目標。”
未來,數字化體驗設備將以更豐富的數據信息記錄古建築的各種“基因”,並通過教學、游戲等多種身臨其境的體驗方式讓中國傳統建築文化得以更廣泛地傳播、更好地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