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是由封建領主制向封建地主制過渡的時期,階級、階層之間的斗爭復雜而又激烈。代表各個階級、階層、各派政治力量的學者或思想家,都企圖按照本階級(層)或本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社會等萬事萬物做出解釋,並提出各自的主張,於是出現了一個思想領域裡的“百家爭鳴”的局面。史稱參加爭鳴的各派為“諸子百家”,其中主要的有儒、道、墨、法、雜家等。
孔丘是儒家的創始人,相傳曾刪定六經(詩、書、易、禮、春秋、樂)為儒家的教材,他的主要言論匯集在《論語》一書中。儒家還有兩個代表人物,一為孟轲,一為荀況。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法家的代表人物是李悝、商鞅、韓非。
春秋、戰國時期的繪畫也有相當發展,有壁畫、帛畫、版畫等,主要繪人物、鳥、獸、雲、龍和神仙等等。
由於春秋、戰國文化、藝術比較發達,表現在建築上也有很大的進步,如宮室建築下有台基、梁柱上面都有裝飾,牆壁上也有了壁畫,磚瓦的表面有精美的圖案花紋和浮雕圖畫。如《詩經》中對當時宮殿形式的描述是“如翚斯飛”,這說明我國古典建築屋頂造型上出檐伸張和屋角起翹,在春秋戰國,甚至是周期已經有了。
據《述異記》上記載:“吳王夫差築姑蘇台,三年乃成,周旋诘屈、橫豆五裡,祟館土木,彈耗人力,宮妓數千人,上別立春宵宮作長夜之飲”。“吳王於宮中作海靈館、館娃閣、銅構玉檻,宮楹檻,珠玉飾之”,可以看出當時的宮室不僅規模宏大,而且也非常華麗。
另據記栽,吳王夫差曾造梧桐園(今江蘇吳縣),會景園(在嘉興)。記載中說:“穿沿鑿池,構亭營橋,所植花木,類多茶與海棠”,這說明當時造園活動用人工池沼,構置園林建築和配置花木等手法已經有了相當高的水平,上古樸素的囿的形式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