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泉州小巷的古早味

泉州小巷的古早味

日期:2016/12/14 18:44:10      編輯:古代建築史

老街滄桑

老街滄桑

在泉州老街巷西街南門的小巷,不難看到紅磚白石混合構建的紅磚建築,這是具有閩南典型特征的“出磚入石”牆

在泉州老街巷西街南門的小巷,不難看到紅磚白石混合構建的紅磚建築,這是具有閩南典型特征的“出磚入石”牆

閩南建築屋面的筒瓦和屋檐

閩南建築屋面的筒瓦和屋檐

    東坡先生曾記錄一次在儋州晚上逛街的經歷,“步城西,入僧捨,歷小巷,民夷雜糅,屠沽紛然,歸捨已三鼓矣。”

    雖說眼下購物不一定要逛街,你大可選擇網購,但到背街小巷尋找一家小吃店,看看紅男綠女的市井情調……卻是不可替代的逛街樂趣。

    福建的一些老街,彌漫著老字號小吃、土特產的獨特氣味,浮現出古民居的飛檐翹角、騎樓走廊的人來人往,混雜著茶余飯後的街談巷議、小販的叫賣聲……這些老街風情,不但使之成為所在城市的人文地標,更從聯覺上承載著我們揮之不去的童年記憶。

    泉州的古巷裡,有匠心別具的屋脊裝飾,極具特色的紅磚白石,散落路旁的古井、石柱礎和石獅子,還有深藏巷中的古建宅第,以及漸行漸遠卻又不忍離去的老行當……

    飛檐脊飾

    小巷裡的飛檐翹角呈簡短的燕尾狀,小角度的流暢飛翹,與常見的宗廟建築上高昂的飛檐相比,少些張揚之氣,多些內斂。屋脊上玲珑有致的裝飾,或自成風景,或與屋檐瓦當和諧共處,融合成景。紅色的屋檐磚瓦,經雨水沖刷後,鋪上一層淡淡的青苔綠,再經風蝕日曬,沁入一抹水墨灰,最後沉澱在老建築上的,是歲月的遺痕。

    出磚入石

    紅白相間的磚石錯落有致,視覺效果令人過目難忘,或大幅鋪滿牆面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或扮演牆面踢腳線以下及半牆腰線以下的裝飾,或與土石、碎磚瓦、草木灰等混合土牆面相映成趣,或另辟蹊徑跑到了圍牆頂端,或與參天老榕相互依存,或隱匿狹窄的小巷,與磚石縫裡的雜草共同守望陽光,或與裝飾華美的現代建築比鄰而居……粉黛天成的紅磚白石,自有其天然的意趣。

    在新舊交替的變遷中,偶見出磚入石的牆面上,用紅油漆寫著醒目的“拆”字,不知這些散落在小巷中的紅磚白石還能存續多久。

    井石之趣

    古巷裡,水井已然沒落並逐漸淡出小巷,所剩無幾的水井主要用來輔助洗漱。散落的幾眼水井,除了因音樂文化創意園的創建而廣為人知的北門街“六孔井”等,小巷裡還有單眼、雙眼和四眼井,歷經磨損的井沿光滑可鑒。

    路邊的水井,或被掩埋空留井盤裸露地表,或為行人安全用石塊壓蓋,或抬高井盤以適應道路的變遷,成為城市風景的點綴。

    小巷的宅第前,零星散落著石柱礎。這種石柱礎常應用於古厝建築中,用以承托木結構的房梁或門梁,既起到穩固作用,又可以防潮,延長樁柱的支撐作用。兒時的記憶中,每到翻修老房子,這些柱礎常被搬到院落充當坐凳,或在兩塊略有間隔的柱石之上,再橫臥一條光滑的石板當長凳。

    閩南有在直沖路口的門邊放置石獅子鎮煞避邪的習俗,偶見泉州的小巷裡還有這樣的遺存,或為淺浮雕的石獅子並書“石敢當”三字,或為圓雕的石獅子,或僅在石板上簡單雕刻“石敢當”三字。這類石獅子的造型大多玲珑可愛,沒有殿宇廟堂前的石獅子那般高大威嚴。

    古建宅第

    小巷裡的一些古宅第,除了具有紅磚、白石、飛檐等閩南特色,還帶有中西合璧的露天陽台、琉璃窗花,以及雕飾華美的木結構。小巷裡,還有面臨拆除命運的老建築。新路程、舊館驿和西街等巷子的牆面上,個別都赫然貼上“當心墜落”、“禁止停留”和“危房,請勿靠近”的警示標志。

    在城市規劃中,我們已經看到很多古建築,掛上“文物保護單位”和“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泉州古城示范區”的牌子,因而得以存續並得到修繕,而那些零散的即將消逝的古建民宅又將何去何從?

    老行當

    隨著非遺保護升溫,越來越多的老行當在傳承的危機中有了轉機。每逢清明時節,西街的春餅皮供不應求,店門口排起的長龍,讓人看到老字號頑強的生命力,店鋪前的非遺招牌更是一個無聲勝有聲的自信吆喝。除了像亞佛春餅皮、塗門貢糖、源和堂蜜餞等當地人耳熟能詳的老字號,還有很多沒有名氣的老行當,雖然艱難存續,卻依然在泉州的小巷中服務大眾。

    兒時的我,還能聽到幾聲熟悉的吆喝“換米粉”、“換糖甲”、“削刀磨剪子”、“補鍋補臉盆”、“賣塔仔糖(殺蛔蟲的藥)”……

    伴隨著手裡那串銅片敲出的锵锵聲,一路一扁擔,小販就那樣慢悠悠地走走歇歇,勾得孩子蠢蠢欲動,尾隨其後,只為了能用破銅爛鐵換塊“糖甲”(母親告訴我那是黑糖做的),或是用塑料換根“雞腸子”(即今之氣球)。

    而今,這些吆喝聲已經漸行漸遠,偶有賣冰糖葫蘆的經過,響起的已是小喇叭的電子音樂,小販的扁擔變成了自行車或是電動車,嘴饞的小侄女每次聽到總是躁動不安,一如兒時的我,央求大人趕緊叫住小販買一根,常常還未等我們出門,那小販已經走遠,空留孩子的吵鬧。

    此時的我,常常懷念那慢悠悠的小販,以及那股地道的麥芽糖味。

推薦閱讀:

張家口懷來雞鳴驿

張家口定將軍府

元上都遺址16年申遺路

朱熹宗祠的百年承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