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肅:華發教授的古建築保衛戰
日期:2016/12/14 22:03:30   編輯:古代建築史獲獎感言:
建築是文化,是藝術。我們是否有文化修養,懂不懂得審美,看我們的街道和周邊的建築就可知道。古建築是古人留下來的文化和藝術,它們能留下來就已經是幸運了,而到我們手裡被毀掉,這是我們文化的大不幸。我希望更多的人懂得建築藝術,更多的人珍惜我們自己的文化。
2014年8月18日,一棵200多年的楓樹齊根折斷,倒向岳麓書院大成殿,將殿宇壓垮。在一張網絡照片裡,一位挽起褲管的老先生擎著傘站在雨中,心疼地望著垮掉的古建築。
他就是湖南大學建築學教授柳肅。1981年到1986年,岳麓書院縱越5年的修復工程,就是由柳肅主持,他對岳麓書院可謂“視如己出”。
柳肅對古建築和古文化的深情,不僅僅寄托於岳麓書院。2012年,為了保護長沙一段800年歷史的古城牆,他曾以一己之力與地方政府、資本集團鏖戰數月,輿論洶湧。2014年起,他又以實際行動致力於改造貧困地區古村落,做出保護的樣板,以供效仿。他希望用自己的理念影響民間,更影響官方,給傳統古建築留下最後一席生存之地。
人已滿頭華發,但他面對古建築、古文化,始終精力沛然。
有回響的課堂
柳肅的聲望很高,和他在湖南大學校園裡交談之時,有學生認出了他,會主動要求合影。
然而他又不是像許多高校名教授那樣的“名嘴”,並不喜歡以激越的情緒與表達去感染他人。課堂上,他就是一位讓淵博的學識平靜地流淌的長者。
他就那樣波瀾不驚地敘說,學生漸漸就被拉進了他腦子裡構設的情境當中。一開始可能覺得柳老師講課好冗長,後來就漸覺其短。他的選修課,教室裡總是擠不進去,以至於許多已經畢業多年的學生還在抱怨留下了遺憾。
為了讓對古建築的審美理解影響更多的年輕人,柳肅在2014年開設了MOOC公開課,擺脫了課堂容量的限制,而且學生范圍遍及全國。在關於MOOC公開課的網絡討論中,柳肅被尊稱為“老爺子”。
一名校外MOOC課程學生說:“老爺子的課充分證明,有愛才能生動。”
2015年7月,柳肅應山東衛視之邀,參加《我是先生》真人秀,講一個7分鐘的題目—“克己復禮”。“平時我連電視都不看,但聽說讓我講古建築、古文化,我就一口答應了下來。”
時間有限,柳肅選擇了中國傳統裡的祭祀儀式作為切口。“我一生努力奮斗的就是兩件事,文化保護和環境保護。中國人祭天地、祖宗,祭天地是對自然的尊重和敬畏,就是今天所說的環保意識,不要去破壞生態環境;祭祖宗、先人和聖賢是對文化的尊重和敬畏,不要去破壞文化。”
共鳴如潮,柳肅贏得了山東衛視《我是先生》年度“十大先生”稱號。
“沒文化”的結果
“到今天為止我們的文化保護還是問題嚴重,可以說形勢嚴峻。”
柳肅認為,這緣於整個社會文化水平低下,包括政府官員和開發商,都根本沒有對古建築的保護意識,不懂得文物的價值以及它的不可再生性。“老百姓中間反而有一些人有這樣的意識,但他們無權無勢,起不了作用。”
社會整體“沒文化”的狀況,導致了人們對物質的追求往往以對古建築的破壞為起點。老百姓拆掉古建築,是因為住起來不舒服,而政府官員拆掉古建築,則是因為這將帶來更高的經濟收益。
“我們在地方上保護一個街區,一個古村落,老百姓的反應就是:保護有什麼用,對我有什麼好處?”
他們想要過上現代化的生活,這一點柳肅能夠理解。但他認為,居住於老建築當中與現代生活並沒有沖突。“真正的現代化是內部改造,沒有現代化的廚房、衛生間、抽水馬桶、自來水、煤氣灶、微波爐、彩電、冰箱、空調,這些我們都可以解決,可以做到一應俱全,買就是了嘛。這跟古建築有什麼關系?”柳肅說,“廚房、衛生間需要動用工程技術手段加以改造,埋設管道,但可以不破壞古建築。歐洲、日本都是幾百年的老房子裡面過著現代化的生活,我們也完全可以做到。”
柳肅認為,在居住生態上,過去大家都向往著一種文化,但今天完全看不出誰在向往著一種文化。“比比誰的樓高,是今天的取向。”
按照中國人的實用主義,他們可以對美麗的古建築棄如敝屣,但如果內部被改造出舒適度,就會捨不得扔掉了,就會真正愛上它。然而在沒有人加以引導和資助的情況下,這一思路並不容易實現。
2012年,為保護長沙萬達廣場地下的一段120米宋元古城牆,柳肅孑然荷戟,鏖戰數月,終歸無法達到目的。這一役,讓他深刻感受到地方官員觀念意識的決定性作用。“中國人基因裡就有破壞欲,今天的某些地方領導就繼承著這一基因,‘我就是要變成一個新城市,老城市關我什麼事’,甚至有的與上一任也要切割,刻意拆建。”
而要轉變地方官員觀念,則有賴於改變中央對他們的考核評價體系。為此,柳肅甚至給中央領導人寫了一封信,力陳改變考核評價體系對於文物、文化保護之迫在眉睫。
要行動的先生
“文化水平低,這是個很復雜的問題。”柳肅說,今天教育的普及率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要高,但文化卻事實上在退化。
“我是國家文物局和國家住建部的專家,這兩個身份讓我看了無數古建築、古村落。你去看,原來家家戶戶雕梁畫棟,現在則是又破又爛,還是這些人的後裔居住著。那我就提一個問題:我們的文化到底是進步了還是退化了?思考研究之後我的結論是文化在退化。”
“祖先把建築做得這樣美輪美奂,如果他們在世,絕對不會允許又髒又破到今天這個程度,滿地雞屎牛糞,壞了的地方就拿兩塊爛板子釘在上面,就這麼自我忽悠著過日子,實在不能住就廢棄了,或者拆掉了。”
不過柳肅知道,埋怨老百姓缺乏保護意識沒有任何意義,他們向往城市生活,必須找到一種出口,需要有人去引導。“否則他們就只能拆掉,新建一些方盒子,沒有任何藝術感,也談不上任何審美。就貼了一下瓷磚,因為沒有錢,還只是貼了一個正面,其余三面都裸露著紅磚,裡面照樣沒有現代的生活設施。”
所以除了說,除了呼吁,柳肅也在行動。“我想通過保護幾個古村落,做幾個樣板出來,起到示范效應。老早以前就想做,但主要在學術和輿論上下功夫,沒有實際的手段。”
2013年開始,湖南大學對口支援一個少數民族地區—隆回縣花瑤,幫助他們開發旅游業和特色農產品以增加經濟收入,而他們所居住的古村落,則讓柳肅有了一展胸中宏圖的機會。他使用政府提供的經費,改造村落裡的基礎設施,鋪設管道、給水排水,水電氣進戶,資助農民改造廚房和衛生間,而建築上則仍然維持古風古貌。
“我喊了十幾年,現在上面已經關注了。”柳肅說,現在如果評上全國傳統古村落,國家會給300萬元資助,這一筆錢用於改造基礎設施,可望將更多古村落保護下來。
柳肅半生致力於保護古建築、古文化,但伴隨這半生的,卻是他珍視的東西一件件在視野內消失。而他一直保持著行動的積極性,因為主動的責任擔當意識一直都在。
“這一點,我可以毫不隱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