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古村落故事—文化傳承生生不息
日期:2016/12/14 19:18:39   編輯:古建築結構“黟縣小桃源,煙霞百裡間。地多靈草木,人尚古衣冠。”唐朝大詩人李白的詩句道出了皖南鄉村的獨特意境:山水風物幽美,古老文化醞釀出淳厚從容的民風人情。
黟縣西遞、宏村正是這些皖南古村落的代表。
2000年11月,兩個村落被世界遺產委員會列被過濾廣告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是世界上第一次把古民居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想了解中國古代帝王生活,請到北京去!想了解中國明清平民生活,請到黟縣來!”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專家在考察了西遞、宏村古民居後曾留下這樣的話語。
明清時期,徽州商人稱雄中國商界,其中黟縣商人是一支外出賺錢的勁旅。為躲避動亂,他們在交通閉塞的家鄉建造起一幢幢豪華住宅,在這個世外桃源安度晚年。今天,黟縣仍較為完整地保存著數百年前建造的3700余幢古民居。
雖然就在游人如織的黃山腳下,但西遞、宏村仿佛是被飛速發展的時代無意間遺落下來的一幅歷史畫卷:背倚秀美青山,清流抱村穿戶,數百幢明清時期的民居建築靜靜伫立。高大奇偉的馬頭牆有驕傲睥睨的表情,也有跌竅飛揚的韻致;灰白的屋壁被時間塗劃出斑駁的線條,更有了凝重、沉靜的效果;還有宗族祠堂、書院、牌坊和宗譜。當年的造房人早已不知何處去,每一個花盡心思布置的老屋,卻似乎還在靜靜訴說著他們的陳年舊事。
宏村的絕妙之處在於水。整個村子被汪氏先民設計為牛形。村頭樹為牛角,月沼為牛胃,人工水圳為牛腸,南湖為牛腹,民居樓為牛身,與西跨溪的四座木橋為牛腳。這種別出心裁的科學的村落水系設計,不僅為村民解決了消防用水,而且調節了氣溫,為居民生產、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創造了一種“浣汲未防溪路遠,家家門前有清泉”的良好環境。
西遞村四面環山,兩條溪流從村北、村東經過村落在村南會源橋匯聚。村落以一條縱向的街道和兩條沿溪的道路為主要骨架,構成東向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統。所有街巷均以黟縣青石鋪地,古建築為木結構、磚牆維護,木雕、石雕、磚雕豐富多采,巷道、溪流、建築布局相宜。村落空間變化韻味有致,建築色調樸素淡雅。
列入世界遺產為小村落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游客。雖然小村昔日平靜的氛圍被打破了,但普通村民的文物保護意識卻在增強。擦拭每一寸實木雕刻,防范白蟻的侵入,修補漏雨的屋頂,維護根根古木梁柱——許多仍居住在古民居中的村民日復一日在做的事情,就像是文物保護專家。
入選世界遺產之前,宏村曾於1999年制定了《宏村古村落保護規劃》,明確了宏村古村落的保護性質、保護對象,劃分了古建築的保護層次,制定了相應的保護措施。
2002年,西遞村179名60歲以上老人發出倡議:“依法保護文化遺產,共創人類美好未來,誓讓青山碧水常在,文明村落遺產永存。”1000余名當地村民參加了隆重的簽名儀式。
為更好地保護古村落的環境,同時滿足部分村民追求新生活方式的願望,宏村開始在保護區外建設新區,並逐步把核心村落內的企事業單位遷出,使其恢復純淨本色。
西遞村、宏村主要街道上都設置了消防栓,每幢古民居都配置了消防器材。黃山市也於2003年出台《黃山市古民居保護暫行辦法》,將古民居消防及保護維修經費來源、建立各級政府保護組織等規定進行細化,增強了操作性。針對近年突出的古民居建築構件因非法買賣而不斷流失的問題,安徽省頒布了《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護條例》,對構成犯罪者將追究刑事責任。
對於古村與古建築而言,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十分重要。隨著游人的增多,在給當地帶來可觀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旅游公害。當地官員表示,按照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實行嚴格的保護仍是第一位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