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竹雕藝術
日期:2016/12/14 19:18:35   編輯:古建築結構徽派雕刻最為著名的是磚雕、石雕、木雕。明清之際是徽州雕刻藝術發展史上的黃金時代。徽州眾多的雕刻能手活躍於明清藝林,以他們的勤勞和智慧,舉凡於金石、碑刻、版畫、墨模、琢硯、嵌漆、竹刻、乃至建築雕飾,無不給後人留下珍貴的藝術瑰寶。尤其是石雕、木雕、磚雕這三朵奇葩顯得更加粲然奪目。石、木、磚雕主要用作建築裝飾。其范圍之廣,幾遍徽州舊轄歙、休、黟、績、祁、婺六邑,其時間之久,由明入清直至民國,長達三、四百年。徽州各地的民居住宅,祠堂、廟宇、牌坊、亭、塔、橋、墓等建築上的許多構件和局部,都飾以精美的石、木、磚雕。常見的如牌坊、石獅、石馬、石鼓、報鼓石、須彌座、鸱吻、角獸、脊飾、座門、門罩、漏窗、梁枋、斗拱、軒昂、雀替、柱、門窗、隔扇、檐欄、掛落、欄桿等;其他諸如神龛佛像,家具雜件,民俗用品以及工藝擺設等等,也無一不靠石、木、磚三雕增其光輝。尤其是闊綽、考究的建築,往往“一宇之上,三雕骈美”,從入口到室內、兩廂回廊的左右上下,精美的石、木、磚雕飾俯仰即是,美不勝收。可見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三雕”在建築裝飾藝術中已獨具一格,充分發揮了其在建築上的實用價值和獨特的審美作用,給徽派民間建築增添了誘人的藝術魅力,大大豐富了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寶庫。
竹雕:徽州的竹刻藝術,是中國竹刻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徽州竹刻自有徽州之特色,但總體看來,無論何地域的竹刻作品都統一於明顯的時代風格中,而地方的風格並不顯著,唯個人風格尤著。竹刻香筒,故名思義是用作盛香花或香料的,陣陣清香自玲珑剔透的筒壁溢出。筒壁四周雕镂人物、花鳥、草蟲。圖案精美別致人皆珍之為寶。竹刻筆筒,乃為明代徽州文人雅士倍極推崇的高雅的文房用具之 一,用以裝飾韋齋,擱置案頭。竹刻臂擱,為書寫繪畫時枕腕擱臂的用具。
竹刻大體分兩類:一類為竹面雕:如上述香筒、筆筒。臂擱、扇骨等;竹面雕刻可分陰文、陽文;二者又各有深刻、淺刻,如陰文則有毛雕、線刻、深刻、陷地深刻;陽文有留青、薄地陽文、淺浮雕、高浮雕、透雕。一類為立體圓雕:即竹根。所制人物鳥獸等立體形象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