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結構 >> 汾城古建築群

汾城古建築群

日期:2016/12/15 1:23:30      編輯:古建築結構

汾城古建築群 - 概況
現存建築以鼓樓為中心,由北向南依次為城隍廟、文廟、鼓樓、學前磚塔、縣衙大堂、關帝廟、社稷廟、

. 洪濟橋、城牆等,共有40余座古建築,時代從金大定二十三年(1184年)至清代末期,總面積約2萬平方米。是一組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群。其整體建築與規制,仍保持著我國縣級城市建築的布局,是研究當時社會縣級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珍貴史料。


汾城古建築群 - 簡介
汾城鎮唐初為尉遲公的封地鄂公堡,唐貞觀七年縣城由古城遷於此,名為太平縣,歷朝均有修建。 汾城古建築群 現存建築以鼓樓為中心,由北向南依次為城隍廟、文廟、鼓樓、學前磚塔、縣衙大堂、關帝廟、社稷廟、洪濟橋、城牆等,共有40余座古建築,時代從金大定二十三年(1184年)至清代末期,總面積約2萬平方米。是一組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群。其整體建築與規制,仍保持著我國縣級城市建築的布局,是研究當時社會縣級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珍貴史料。

汾城古建築群 - 古建築簡介
城隍廟:明烘武二年,建築面積4千平方米,由影壁、石旗桿、二牌坊、山門、過亭舞台、獻亭、大殿、鐘鼓樓二樓及西庑組成,屋面琉璃構件保存完整。正脊與垂脊魚龍變化,花鳥怪獸,仙人彩馬,五顏六色,光彩奪目,不失為明代琉璃佳作,一九六一年被公布為縣保單位。 .
文廟:建築面積為6千平方米,始建於唐,元代至元六年重建,明清修復,它主要建築有影壁、棂星門、泮池、大成門、名宦祠與鄉賢祠,東西兩庑,月台、大成殿、藏經樓、崇聖祠組成,一九六一年公布為縣保單位。 
明倫廟:創建於元代,面積283平方米,現做碑林使用,內收藏幾十通石碑,其中有我省保存最完整的北魏正光二年(512)的造像碑,以及北齊隋唐造像碑碣和書法碑碣等。 
城隍廟與文廟前後相倚,僅以一條街道隔開,但又被橫街豎立的兩回事座木牌坊連在一起,城隍廟的石制旗桿和五彩琉璃影壁,就緊貼在文廟的後牆上。兩廟除高低錯落的五顏六色的琉璃頂建築外,還有數人合抱的千年古柏,郁蔥參天,蔚為大觀,空中望去,紅牆綠瓦被濃綠點綴分開,古樸神秘之感,由然而生。 
鼓樓:位於十字街中心,始建於唐貞觀年間,現存為清康熙47年重建,清道光於民國重修,十字歇山重檐樓閣式建築,通高約15米左右,底座為十字券洞式拱洞通往四街,分上下兩層,下層周砌女兒牆, 中部沿四立柱砌清水牆,四面開門,內部以木梯登二層。二層置木欄桿,可遠眺四方,上下兩層以斗拱承托出檐和翼角。外觀威嚴而華麗。 
學前磚塔:始建年代不詳,塔高24米,塔基周長20米,為八角形,共計九層,六一年公布為縣保單位。 
縣衙大堂:始建於唐,原為鄂公帥府,康熙三十四年毀於大地震,三下五年重修,一九六一年公布為縣保單位。 
關帝廟:位於小東門內街北,座東向西,建於元大德四年(1300年),現存大殿,面積為196平方米,面闊五間,懸山頂,琉璃瓦布頂,宏偉壯觀,大殿保存完整。  .
社稷廟:位於南關石坡北側,建於明代洪武年間,清嘉慶、道光年重修。現存有:獻殿、大殿 、鐘、樓二樓,東西兩庑,它的木雕與彩繪精巧細膩,美觀大方,實為雕刻藝術中的精華。 
洪濟橋:位於南關石坡下,東西向:橋身為石砌單券單孔拱橋,券頂雕吐水龍首,橋上東西縱向建橋廊五間,木石結構、單檐歇山頂,金大定23年(1184年)建,橋上建有橋廊五間,清乾隆年間將橋廊木柱易為石柱,民國九年重修,即今保存完整。 
城牆:太平縣城牆原為夯築土牆,崇祯四年,縣令魏公韓大興土木,“采石油為基,累以磚”,現存的城牆以西城為最好。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