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築名人】——梁思成
日期:2016/12/14 10:52:36   編輯:古建築工藝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廣東省新會人,中國著名建築史學家、建築師、城市規劃師和教育家。他畢業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一生致力於保護中國古代建築和文化遺產。梁思成是梁啟超的長子,畢生從事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建築教育事業,是解放後致力於保護古建築的旗幟性人物。他系統地調查、整理、研究了中國古代建築的歷史和理論,是這一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
1901年4月20日出生於日本東京。
1912—1914年在北京匯文中學學習。
1915—1923年在北京清華學校學習。
1924—1927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院先後獲學士、碩士學位。
1927—1928年在美國哈佛大學研究院肄業。
1928年春,梁思成與林徽因在加拿大溫哥華結婚,接著到南歐結婚旅行並觀摩各地建築和美術半年後回國任職。
1928—1931年任沈陽東北大學建築系主任、教授。
1931—1946年任中國營造學社法式組主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通訊研究員及兼任研究員。
1944 —1945年任教育部戰區文物保存委員會副主任。
1946—1947年受聘美國耶魯大學教授,聯合國大廈設計顧問建築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贈授文學博士。
1948 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6—1972年任清華大學建築系主任。
1959年梁思成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2年與林洙結婚。
1972年1月9日逝世於首都北京。
梁思成的父親是清朝著名的改革家梁啟超,為躲避慈禧太後掌權的清政府迫害而出國,借居日本東京,故梁思成便出生在那裡。
1912年辛亥**後,隨父母從日本回國,曾在北京崇德國小及匯文中學就學。1915年入北平清華學校(1928年之後的清華大學),1923年畢業於清華學校高等科。
1924年和林徽音一起赴美國費城賓州大學建築系學習,1927年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又去哈佛大學學習建築史,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未畢業)。 1928年與林徽音在溫哥華結婚後赴歐洲考察各地建築。
他回國後在沈陽東北大學(張學良時任校長)任教,在那裡創立了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第一個建築學系。同時成立了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建造了東北大學主樓,並測量考察了清昭陵的建築,當時就試圖保護沈陽鐘鼓樓,但不被當地政府采納,終於被拆毀。1930年和張銳參與天津市規劃,以《天津特別市物質建設方案》獲獎。
日本侵略東北後,梁思成於1931年回到北平,進入中國營造學社工作,梁思成入營造學社後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在1932年主持故宮文淵閣的修復工程。
梁思成原計劃即時著手研究宋代《營造法式》,不料“這部漂亮精美的巨著,竟如天書一樣,無法看得懂”。為了深入研究古代,他首先從比較近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著手,拜北京老木匠和彩畫匠為師,配合研究北平大量清代建築,搞懂《清工部工程作法則例》,在1932年著成《清式營造則例》手稿(1934年出版)。
同時期梁思成和中國營造學社同人,還收集和整理清代匠作則例中建築師傅歷代相傳的《營律大木做法》、《大木分法》、《小木分法》等手抄本,1932年出版梁思成編訂的《營造算例》,在《中國營造學社匯刊》上分三次刊印。為了著手研究《營造法式》,必須收集宋代建築的資料。1937年時有關宋代建築的資料,有如鳳毛麟角,梁思成、林徽因和中國營造學社的同人,決定到中國各地找尋中國古代建築的實例。在交通不便、兵荒馬亂時代,他冒很大風險和妻子林徽因等一起,在十幾年間,踏遍中國十五省,二百多個縣,測繪和拍攝二千多件從唐、宋、遼、金、元、明、清各代保留下來的古建築遺物,包括天津薊縣遼代建築獨樂寺觀音閣,寶坻遼代建築廣濟寺,河北正定遼代建築隆興寺,山西遼代應縣木塔,大同遼代寺廟群華嚴寺、善化寺等,河北趙州隋朝建造的安濟橋,山西五台山7月7日發現當時所知中國尚存的最古老的木構建築物佛光寺。他將這些重大的考察的結果,寫成文章在國外發表,引起國際上對這些文物的重視,並為他日後注釋《營造法式》,和編寫《中國建築史》,准備良好的基礎。 1936年梁思成與史坦因(Clarence Stein, 美國建築學家和城市規劃專家)有所交流。
七七事變後,日本人邀請他組建“中日友好協會”,他和全家撤退到後方,先後在昆明和四川宜賓李莊定居,在此期間培養了許多建築師,並繪制了重點保護文物地圖,提供給美國援華飛行員,在轟炸敵後時注意避開這些地點。在後方期間仍然考察了四川彭山漢朝崖墓。在盟軍對日本國土進行總攻擊時,梁思成透過美駐重慶辦事處聯絡官布朗森上校,陳述了保護京都、奈良古建築的重要性,並提交了一份關於奈良古建築的圖紙,以及這樣一段見解:“建築是社會的縮影,民族的象征,但絕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類的共同財產。如奈良唐招提寺,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結構建築,一旦炸毀,是無法補救的。”美軍接受了梁的建議,並請其助手在軍用地圖上標繪出區塊,進而保護日本古都免於原子彈轟炸。奈良被宣布為世界歷史文化名城三十周年紀念日時,《朝日新聞》特刊一文——奉為《日本古都恩人梁思成氏》。(《文匯報》2006.6.28李光羽文)。關於梁思成保護京都免於盟軍空襲說法目前尚存爭議,日本《朝日新聞》記者古谷浩一經過調查後表示,雖然“很難斷定京都奈良免於轟炸就是因為梁思成的建議”,但他的建議對中日之間意義重大。
另據戰爭史研究第五期報道,當時美國曼哈頓工程負責人格羅夫斯上校(Leslie Groves)將由戰略航空兵參謀長諾斯塔德准將(Lauris Norstad)擬定的即將被原子彈轟炸的日本城市的最終名單(小倉,京都,廣島,新瀉)提交給馬歇爾將軍時,遭到了陸軍部長史汀生的反對,史汀生在做菲律賓總督期間多次到過京都,對這座優雅美麗的城市感情很深。史汀生稱,京都對日本人民有巨大的感情價值和宗教意義,將其毀滅將對戰後管理日本帶來很大困難,格羅夫斯則堅持京都是最有價值的目標,因為別的日本城市大多已遭空襲破壞,大量人口和設備遷往京都,京都已是日本戰時最重要的兵工生產中心,是擁有100萬人口的巨大工業城市。史汀生後來直接找馬歇爾陳情,馬歇爾則不置可否,他覺得京都即使不用原子彈轟炸,幾個月後也會用燃燒彈和高爆彈轟炸。最後史汀生找了杜魯門總統,勸說他劃掉京都的名字,同時將其保留在禁止轟炸的城市名單上。
1945年日本投降後,梁思成回北平擔任清華大學建築系主任,創辦營建(建築城市規劃)學系,畢生志力教育工作。1949年在《文匯報》發表“清華大學營建學系學制及學程計劃草案”。
1946年10月—1947年應邀作為美國耶魯大學客座教授,並獲普林斯頓大學名譽博士學位,被指名作為紐約聯合國總部大廈設計咨詢委員會的中華民國代表,在此期間和世界知名的建築師勒·柯布西耶等人一起共事。和史坦因交流城市規劃,將這些列為他日後研究課題。平津戰役中,繪制北平古建保護的地圖,避免受到炮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梁思成兼任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副主任,主持了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建築設計。1950年和陳占祥發表《關於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議》(梁陳方案)。他堅決主張保護北京古建築和城牆,建議在西郊建新北京,保護舊北京城,不在舊城建高層建築,他的遠見不能為那時代的人理解,這些建議沒有被采納。之後他多次上書,挽救了北海的團城和北京城牆(城牆在他去世後仍然被拆毀)。如果他的所有建議都被采納,北京古城會成為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都和建築博物館,北京城的發展也可以避免現在的極度集中與擁擠。他所考察發現的許多古建築,現在都成為當地引為自豪的文化古跡。
文化大**中,他被作為“復古”的典型而被批判並抄家,其所收藏的全部圖書資料都被沒收。抄家者在其家中發現屬於其早已去世的四弟梁思忠的中正式軍刀上刻有“中正贈”(中正為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的名諱),這也成了他的一大罪狀。1972年,梁思成在貧病中去世。中共在文革後宣布對梁思成恢復名譽。
梁思成從1930年開始著手研究《營造法式》,前後二十余年,在1963年完成《營造法式注釋》初稿。但因爆發文化大**,出版被擱置,直到1980年梁思成《營造法式注釋》遺稿才初次由清華大學營造法式研究小組整理出版。
他在抗戰期間的四川宜賓李莊以英文寫成《圖像中國建築史》,但唯一的一份原稿,失蹤了三十幾年,後經美國友人費慰梅(Wilma Fairbank 費正清夫人)多方追尋,終於在新加坡原封不動失而復得,於1984年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出版後,獲美國出版聯合會專業學和術書籍金獎,中文本於1992年獲中國出版協會獎。
《世界史綱》(英)威爾斯著作 梁思成等譯 1932 商務印書館
《中國雕塑史》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1985
梁思成著 《中國建築史》百花文藝出版社 ISBN 7530641689
《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圖解》 清華大學出版社 ISBN 7-302-13229-1
《清式營造則例》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1981
《營造算例》 梁思成編
《營造法式注釋》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1981
《建設設計參考圖集》 梁思成主編
梁思成著 《中國建築藝術二十講》 ISBN 7801063848
《梁思成全集》第一卷至第十卷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4
Liang Ssu Ch'eng: Chinese Architecture, A Pictorial History, Edited by Wilma Fairbank ISBN 048643999S 梁思成 2001《圖像中國建築史》。香港:三聯書店(費慰梅編/梁從誡譯。繁體漢語英語版)
梁思成,張銳 1930《城市設計實用手冊—天津特別市物質建設方案》9月,天津:北洋美術印刷所。(繁體)
梁思成 1945 “市鎮的體系秩序” 重慶:《大公報》8月。(繁體)
梁思成 1949 “清華大學營建學系學制及學程計劃草案”《文匯報》7月10-12日。(繁體)
梁思成,陳占祥 1950《關於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議》2月,北京(梁陳方案,繁體)
梁思成 1950 “關於北京城牆存廢問題的討論”《新建設》第二卷第六期,5月。(繁體)
梁思成,林徽因 1951 ”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傑作” 《新觀察》第二卷第七期,4月。(繁體)
梁思成,林徽因 1951 “序”《城市計劃大綱》清華大學營建學系譯。上海:龍門聯合書局,10月(《雅典憲章》單行本,繁體)
林徽因,梁思成 1952 “譯者的體會”《蘇聯衛國戰爭被毀地區之重建》5月,上海:龍門聯合書局(繁體)
梁思成 1952《人民首都的市政建設》北京:科普出版社,12月。(單行本,繁體)
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 1954 “中國建築發展的歷史階段” 《建築學報》第二期12月。
建築設計作品
王國維紀念碑(1929年)
梁啟超墓(1929年)
吉林省立大學禮堂和圖書館(1930年)
北京仁立地毯公司鋪面改建(1932年)
北京大學地質館和女生宿捨(1934-1935年)
人民英雄紀念碑(1952年)
任弼時墓(1952年)
林徽因墓(1955年)
揚州鑒真和尚紀念堂(196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