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古城牆,贛州宋代古城牆
日期:2016/12/15 1:21:4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中國有四大古城牆。西安,洪武三年始建。平遙,也是洪武三年。荊州順治三年。興城,乾隆四十六年。它們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但是,1994年1月,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贛州,將四大古城牆改寫為五大古城牆,而1996年11月20日,贛州古城牆又被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因為它是宋城牆,國內孤品。
說起古城牆,或許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北京萬裡長城,而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的是座歷史悠久、至今還在為防洪起著重要作用的磚城牆,那就是贛州宋城牆。這也是現在全國保留的唯一的宋代磚城牆。
建造歷史
贛州古城牆是唐末客家人盧光稠擴城後奠定的基礎,當時是土城,後來因江水歲歲沖壞土城,至北宋嘉佑年間(1056—1063年),孔宗瀚任贛州知州,開始用磚修築城牆。現在全國還有不少保存較好的城牆,如西安、南京、荊州、安徽壽縣等,但是這些地方的磚城牆都是明代洪武年間以後的,包括北京萬裡長城。明代洪武年間創建大明皇朝以後,皇帝朱元璋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下令各州、縣築城牆,現在全國各地保留下來的城牆都是那時興建的,唯獨贛州的城牆是北宋的,這是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後來經過南宋、元、明、清、民國,歷時900多年的不斷修繕、加固,使贛州城形成了一道周長13華裡,高大雄偉的城牆。而且護城河、牆垛、城樓、警鋪、馬面、炮城等設施齊全,整個城池開有西津門、鎮南門、百勝門、建春門、湧金門5座城門,其中前3座城門還有二重或三重甕城。
清朝鹹豐年間,為了防止太平軍攻城,又在贛州城的主要交通要道口興建了東門、小南門、大南門、西津門、八境台5座炮城。贛州因城池非常堅固,又有江水相助,易守難攻,有“鐵城贛州”之稱。太平軍兩次攻城,中央蘇區時期紅軍六次攻城,都沒有攻破。現在保留下來的城門還有北門、西津門、建春門、湧金門4座;保存完好的炮城有八境台和西津門炮城;古城牆有3600米。這些城牆、城門不僅成為今天的游覽景點,而且至今還在為贛州防洪發揮重要作用,贛州市政府每年還撥出一定經費維護古城牆。
歷史價值
尤為珍貴的是,在古城牆上保留有數以萬計的帶有文字的城磚,這種磚被稱為銘文磚,上面載有不同時代的不同內容,主要的是××年、××督造、××窯燒造等,據市博物館調查統計,共有各種不同內容的銘文城磚521種,最早的一種銘文磚記有北宋熙寧二年(1069年),最晚的一種銘文磚記於民國四年(1915年)。這一傳統一直保留到現在,成為贛州的一部歷史巨著,記載著贛州古城的興衰、嬗變,它對於研究我國古代的城市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1996年,國務院將贛州古城牆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性修建
晉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南康郡守高琰在章貢二水合流成贛江之濱建郡治,贛縣附郭。由於戰亂和洪水災害,郡治曾數次搬遷,南朝梁承聖元年(公元552年),才在現址固定下來。五代盧光稠統轄虔州時,拓廣東西南三隅,鑿址為隍,三面阻水,將城區由1平方公裡,拓寬至3平方公裡,這個范圍一直延續到廿世紀五十年代。北宋嘉佑間(公元1056年-1063年)虔州知軍、孔夫子四十六代孫孔宗瀚,因州城歲為水嚙,伐石為址,冶鐵锢之。即用磚石包砌了夯土城牆,使軍事防御型城市,同時發揮防洪功能城市。熙寧間(公元1068年-1077年)州守劉彝修築城內排水溝福壽溝和水窗,城內街衢委巷皆為經理。熙寧、乾道、淳熙前後修建了西河(知政橋)、東河(東津橋)、南河(南橋)三座浮橋,靠近城牆的西津門、建春門和鎮南門。此後,贛州城牆歷代均予以修葺。清鹹豐間(公元1851年-1861年)增修五座炮城。現仍存東門(殘)和八境台炮城以及西津門炮城的一部分。贛州古城牆在明代修葺後,周回十三裡,為丈二千五百十二有奇,崇三丈,警鋪六十三,雉堞四千九百五十二。
現代遺存
解放後經過實測全長6900米,平均高度5米,厚6.5米,有鎮南、西津、湧金、建春、百勝五門。1958年拆除百勝門經鎮南門至西津門的南段城牆後,現存沿江的東西兩段,從西津門沿章江至八境台,從八境台沿貢江經湧金門、建春門至原百勝門旁、今東河大橋止,共3664米。另外,南段古城牆沿拜將台段還有52米,1990年10月又暴露贛州養濟院南的城牆牆基41米。經贛州市博物館1990年調查,現存古城牆中,宋石牆25.25米,宋磚牆19.80米和養濟院南宋磚牆基41米,基本上是原牆原貌,其余部分多歷代維修,除被蔓草雜樹掩蓋部分,宋代遺存或許在牆內還待發現外,多數已混雜不清了。但3664米整體規模宏偉壯麗,令人歎為觀止。
愛上古城牆清幽品歷史
4月2日,清明小長假第一天,微雨後初晴,空氣濕潤溫暖,適合遠游。
收拾了兩個背包,與某人直奔火車站,目的地:杭州。“煙花三月下揚州”,因著距離與交通,揚州是去不成的,但與南昌只有4個多小時車程的杭州卻仍然魅力無窮。興沖沖的兩人到火車站正欲購票,杭州無票!忽然想到4月1日南昌正式開通到贛州的直列,亦是4個小時便到,一問仍然有票,兩人喜不自勝,直接登上了T8001次火車……
只因贛州,也是心中揮之不去的一座城池。宋代,贛州“商賈如雲,貨物如雨”,成為當時全國36大城市之一。贛州保存有全國最為完整的宋城文化景觀和建築,被專家學者稱為“宋城博物館”。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辛棄疾一首《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讓贛州郁孤台氣質再也不是一般。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清明時節,古時的雨與今時的雨自然無太大的區別,今時的雨點拍打樹葉、钿潤花草、敲擊河灘、篩落水面的聲音與古時也決無二致,所不同的只是今人對雨聲的感受是對過往歲月的一種懷念和咀嚼。
去贛州,斷然不可不去以古城牆為核心的宋城文化景觀。
贛州宋代古城牆是我國保存最完美的城牆類古建築之一,唐末客家人盧光稠擴城後奠定的基礎,當時是土城,後來因江水歲歲沖壞土城,至北宋嘉佑年間,孔宗瀚任贛州知州,開始用磚修築城牆。贛州城形成了一道周長13華裡,高大雄偉的城牆。而且護城河、牆垛、城樓、警鋪、馬面、炮城等設施齊全,整個城池開有西津門、鎮南門、百勝門、建春門、湧金門5座城門。贛州因城池非常堅固,又有江水相助,易守難攻,有“鐵城贛州”之稱。現在保留下來的城門還有北門、西津門、建春門、湧金門4座;保存完好的炮城有八鏡台和西津門炮城;古城牆有3600米。它猶如一條長龍,任憑歲月更迭、風雨變換,始終環抱、守護著贛州古城。
“郎似桐花,妾似桐花鳳”,行走在古城牆上,圍牆下高高的泡桐樹稍稍高過人頭,白色桐花的香氣在空氣中飄蕩。古城牆悠長厚實,春天裡長滿青苔的青磚任人行走。在這裡,我們一一走過的歷史氣息是立體安靜的、有風骨的:郁孤台—蔣經國舊居—古城牆—八鏡台—八鏡公園一古浮橋—壽量寺—文廟—灶兒巷……它們總是在清江水邊訴說著古城的喧嘩流年。
遺憾事:
在這樣的清明時節,時而陽光明媚時而細雨霏霏的天氣裡行走,宋城文化景區是醉人的,撲面而來的厚重歷史讓人再三流連於古城牆上。時而上郁孤台,時而登頂八鏡台看清江水,一路走來怕也不僅僅是古城牆的3600米距離了……景美沉醉不知歸路,再次返下古城牆准備就近找個小店吃吃贛州特產時,江邊一眾店鋪似乎尚在建,遍尋找不到就近的餐飲休閒配套設施……
只好站在路邊准備打車回住處,但站了足足有十幾分鐘,出租車在古城牆邊上出現的幾率卻可說幾乎稀少,拖著走得疲乏的雙腿攔住路人問,才知道這裡確實難打到車,後來問司機,據說整個贛州出租車擁有量只有700輛……
贛州正在大力發展旅游業,作為核心標志性地標的古城牆居然沒有人有意識引導周邊各種方便游客的配套,作為游人的記者,當時已不僅是憾事,更有點驚訝。
行走通天巖石頭會唱歌
早就聽說通天巖以石刻聞名,兩天呆在贛州,除了在古城牆踱步品味歷史的回音,市郊的通天巖也不能不去,這是此行的另一個目標。
通天巖位於贛州市西北郊,距市區約10公裡。由摩沙巖石山組成,多天然巖洞。其一巖洞頂有一竅,相傳上可通天,故名。主要有通天巖、翠微巖、同心巖、忘歸巖、廣福寺、玉水池、一滴泉、玉巖亭、惜春亭和群玉閣等10多處景點。自唐代以來,風光旖旎的通天巖就被開創為石窟寺。至北宋時期,通天巖石窟造像的開創達到了高潮。盡管與我國眾多的石窟比較,通天巖石窟造像的分布范圍、石龛的體積、數量以及造像尺度、規模都不算大,但相對而言,它卻是我國南方最大的一處石窟,同時,它又是我國地理位置最南端的一處石窟群,因此,被譽為“江南第一石窟”。現保存著唐宋以來摩崖造像358尊,北宋至民國的題刻128品,是一座珍貴的石窟藝術寶庫。
而通天巖這一中心景區,還有依山而建的“廣福禅林”、蔣介石打算關押張學良將軍的“雙桂堂”、蘇東坡與陽孝本會談的遺址“陽公祠”、“蔣經國避暑山房”等。在廣福寺內巖頂有一天然漏米洞。相傳,古時候這個洞每天都會漏出一些白米來,有一天,一個在廚房燒火的和尚想,如果把洞鑿大一些,一定會漏下更多的米,米多了就可以換錢,以後就不用再劈柴種地了。於是,這個貪心的和尚就真動手把洞鑿大了許多,可是,從這以後,白米一粒也不漏了……
清風略起,廣福禅林院中的花樹也搖動起來,花香清韻,在這香客雲集、前來祈福求願絡繹不絕的人流中居然一點也沒有被掩蓋。
這樣古色古香的通天巖,禅意深深的通天巖,各種綠樹環抱的通天巖,就像一幅精致小景,一時竟難以走出。
而事實也是如此。通天巖現有景區面積6平方公裡,分為古代石刻區和現代休閒區兩部分,要走完全部,確實需要個好體力的身體。太陽正好,氣溫正熱,邊走邊看,疲憊之下竟只走了核心景觀就回去了。
遺憾事:
就如歌曲所唱“精美的石頭會唱歌”。通天巖作為江南獨特的石刻和石窟文化代表地,所傳達出來的文化信息和佛教意義是不言而喻的,更兼古代石刻區環境之美也讓人驚喜:沿著片石鋪就的石徑,踏汀步、繞山塘、登石級,穿過一條幽靜的山谷,眼前豁然出現一僻靜的洞窟……這樣神仙洞府般的天然分布,其獨特性不言而喻。
但6平方公裡的景區面積顯然不是由少數景點組成。再走,便是現代休閒區了,生態迷宮、噴水疊泉、人生荟萃園、通天柱、百米長廊、十二生肖園等一批游樂休閒景點分布極廣,初春天氣正熱,休閒區林木並不茂密,陽光一照,人便懶懶的:從到千佛洞、地藏殿、財神廟等人造景觀一路走過來,便看到“情苑”、地下城堡、卡丁車道等後建的項目,許是游人興趣所致,地下城堡和卡丁車賽道都沒有經營成功基本廢棄……
景區過大,終是走不完的,忽然心裡就悻悻起來:本來一心奔通天巖石窟等而來,卻又感覺不是想象中那般——新建融為一體的休閒區,終究不是那個味,後期的景區擴大又乏力跟上,反倒真的就削弱了原有景區的精髓和吸引力,不由有點歎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