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自覺愛護 是最有力度文物防護牆
日期:2016/12/14 10:51:08   編輯:古建築工藝
老鷹巖摩崖造像齊山雙佛。
江口沉銀、宋代石龍、漢代崖墓群……文物遍布,彭山區文管所所長吐露心聲——
3月21日,眉山市彭山區文管所所長吳天文給一家公司遞送材料,請公司給位於該區江口鎮政府旁邊的漢崖墓博物館安裝無線監控攝像頭。隨著岷江江口段河道被正式確定為張獻忠沉銀的遺址之一,以及近日爆紅網絡的宋代石龍開始修復,一直秉持“財不外露”原則的吳天文深怕“樹大招風”,進一步加強了當地文物的安保措施。
邊干邊學半路出家向“專業”靠攏
吳天文1992年退伍後,分配到文管所工作。作為基層文物管理單位,他們沒有挖掘的權限,只是“看管人”,員工也很少。吳天文從出納到庫房管理再到野外文物點巡查,什麼都做。由於缺乏專業人才,彭山區文管所不得已請了一位對彭山區人文歷史有所了解的退休教師,大家邊工作邊交流。
從什麼都不懂,到有了一點文保的感覺,吳天文用了大概四五年,漸漸迷上了這些不說話的陳年器物,“他們的神秘感很吸引我,都是稀奇不易看到的,並且裡頭的知識幾輩子都學不完。”
去年江口沉銀遺址的論證會,來了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以及北大等眾多高校專家,他們分別從考古學、明清史等不同專業角度分析判斷,不僅實地考察遺址,還要仔細考證出土文物,並與史料記載相印證。跟著專家看、聽、學,吳天文開了眼界;由於彭山的漢代崖墓群價值頗高,每有對漢代歷史有研究的專家下來,他都格外留心地學習。“基層文保工作者不精專,但是得博,文物保護管理、展覽宣傳等都要知道一些。”吳天文說。
加強管理從部門保護到全民動員
近幾十年,彭山區城市建設速度前所未有,一動土就挖到文物的事情也不新鮮。2005年的七枚銀錠、2006年的錢幣窖藏、2011年的金封冊、金幣……文物陸續出土,可見歷史遺存豐富。
最大的挑戰來源於群眾的文保意識不強。“銀錠和金冊剛露出來,就被施工的民工拿走了,我們接到通知的過程中總會有延誤,都只有事後追繳,請公安保護現場,當地政府協助追回文物。”吳天文介紹,要在附近張貼告示,宣傳文物法,詢問挖掘現場有哪些人,逐步縮小范圍,再挨家挨戶去問、做工作,雖然銀錠足足花了1個星期才找齊,所幸沒有流失出去,金冊等也都悉數完璧歸趙。
除此,野外文物點分布偏遠、面廣點多,也是一大工作難點。比如漢崖墓,有5千多座,漫山遍野分布有幾十平方公裡。“上世紀90年代,有義務文物保管員,但市場經濟了,老讓人家義務工作,久了就懈怠,有情況也不上報了。後來爭取到財政支持,給每個鄉鎮的文物看護人員每年一兩千元不等的補助。在每年發放補貼的時候,給他們培訓文物保護的注意事項、提高警覺意識等。”
“去年一個村民種莊稼,不小心掘開了一座墓葬,把裡面的陶罐、陶碗等十多件文物拿回家。我們保護員聽說後,連夜做工作,追回了文物,現在已經登記造冊入庫。”吳天文介紹,國家還給予該村民2000元獎勵。
針對野外盜墓時有發生的情況,國家公安部和文物局聯合下發了文件,出台獎勵機制,鼓勵全民參與文物保護。吳天文對此文件非常重視:“全國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發現,彭山區文物由以前的幾百件增加到上千件,算上一枚一枚的古錢幣的話,有上萬件,種類囊括了金銀銅鐵瓷陶石器等,安保壓力增加了不少。這幾年陸續投入10多萬元,完善了報警、監控等安防措施,但只有群眾都認識到文物的價值,自覺愛惜、維護,才是對文物最有力的防護牆。”
(來源:四川農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