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古村落——風韻猶存的惠州鳳崗古村
日期:2016/12/14 13:17:52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龍門縣麻搾鎮西南不到兩公裡的地方有一個小村莊,在村外的大榕樹下就可看到一片氣派的帶有鍋耳山牆的建築整齊的排列在村內。這就是龍門縣麻搾鎮鳳崗古建築群。
鳳崗村坐西向東,方方正正的有如一方大號的官印,橫縱均為100余米。與絕大多數古村落一樣,村前是一池半月形的風水塘,四周築有沙石結構的圍牆,村門在東北角,是二層碉樓式建築,碉樓兩側依然是高聳的鍋耳山牆。村門的門楣上是青石陽刻的楷書“鳳崗”二字。
古村呈五縱六橫式整齊對稱排列。中間為五進縱深式寬大的廖氏宗祠,宗祠左右兩側互為對稱行有兩縱已居,前排分別有“碧梧書室”、“紉蘭家塾”和“化南家塾”。一個小小的古村同時竟有兩個“私塾”一個“書室”,這在我所探訪過的古村中並不多見。可以想見風崗古村的先人曾經如何的崇文厚德、重禮施教。私塾的名稱“碧梧”和“紉蘭”更彰顯其主人的高雅與與高潔。宗祠與私塾、書室及其他民居房屋兩側均有高大的鍋耳山牆,具有明顯的廣府式建築風格,看起來莊重而古樸。
村內的橫巷與縱巷互為交叉相連,每條縱巷均有一個半圓形拱門。巷寬約一米。縱巷均有排水溝,通往村前的水塘;各條橫巷以祠堂為中心線向兩邊縱向房屋延伸,形成四縱五橫的棋盤格式的村巷格局。
雨後初晴,行於橫平堅直長滿雜草的村巷內,輕輕的腳步也怕驚擾了沉睡的古村。泛著雨後濕潤光澤的青磚、瓦當,更給這古村增添了一份孤獨與寂寞。閉上眼睛,時而可以聆聽到昔日古村內孩子們嬉戲玩耍時,爽朗而一清脆的笑聲,時而又可以聽到私塾裡傳出來朗朗的讀書聲。瞬間的遐思冥想仿佛經歷了一次時空穿越,讓我也回到了那個民風純樸、人性善良的時代……
“咔嚓咔嚓”的快門聲把我從遠古的時空裡召回到了眼前狹窄的村巷內。青磚鋪砌的村巷長滿了沒膝雜草,兩邊斑駁的青磚山牆也爬滿了潮濕青苔和碧綠的籐蔓。透過一扇虛掩的房門望去,房子內的牆壁已經頹廢、坍塌,房間的一角,一顆茂盛的馬櫻丹,正隨風搖曳,花開艷麗,與古村老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花瓣上的雨滴在陽光的映照下倒映著藍天白雲……
在橫縱各百余米的數條村巷內穿行,仿佛走過了一個世紀的漫長,恰似經歷了一段時空穿越的心路歷程。村巷中的青磚、瓦當、陶罐、磨盤、青石板、水缸等禁不住讓我聯想到充滿生活氣息的人丁興旺的景象,我似乎可以嗅到炊煙散發出的淡淡的刺鼻味道。
當我從村巷中走出,重又回到古村的中心廖氏宗祠門前的時候剛好有一位老者在此經過,看到我們一眾人等端著長槍短炮的,便熱情的向我們介紹起鳳崗村的歷史來。老人介紹說,廖氏宗祠建於清嘉慶年間,是縱深為五進的大型祠堂。祠堂內原來有一塊當年龍門知縣師保元題寫的“敦本堂”牌匾,由於祠堂損毀嚴重,現已不知去向。
當老者向我們介紹這些歷史的時候,口氣中不無傷感和懷念。我眼前所看到的殘垣斷壁的景象也令同行的攝友唏噓不已、啧啧歎息。偌大的祠堂內,雜草遍地,大大小小的梁柱橫七豎八的散落在各個角落。站在池塘邊的門坪上向上看去,房頂的飛檐屋脊也都不見了。
古村,猶如一段雕塑般凝固的歷史;古村,亦如一紙泛黃的歷史書頁;如果你沒有珍惜,也許有一天,你只能在博物館裡才能看到布滿灰塵的這座雕塑,你或許要去圖書館的故紙堆裡艱難的查找這張泛黃的書頁……
鳳崗古村的探訪告一段落了,當我就要離開的時候,一群天真活潑的孩子跑過來叽叽喳喳笑鬧著,算是為我們送行。看到孩子們充滿朝陽般稚氣的面孔再看看身後的鳳崗古村,我想,用不了幾年,這些孩子們都會長大的。
推薦閱讀:
沅陵五教文化共存的古巷道
北京天壇公園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之萬佛鎮國
貴州黃平幽靜典雅的舊州古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