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東莞石排埔心古建築群

東莞石排埔心古建築群

日期:2016/12/14 13:04:24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古建築,不僅是物,也是事、是人。古建築必然要透射出文化和人事。而古建築文化,不僅僅是讓後來者在古景物中透視歷史,更是讓我們在與古景物的心靈對視或心靈對話中收獲一種靈感。

    石排埔心古建築群正是積澱著這種厚重傳統文化底蘊的古建築群,它也被譽為古建築文化中的佼佼者。這些古建築群中每個建築都有著一個古老的故事,這些故事敘說著石排和埔心悠久的歷史和文化文明,延存著石排的文脈。埔心古建築群也凝聚著一個家族的光輝與榮耀。貴為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埔心村古建築群包括雲崗社學、洪聖宮、王氏大宗祠、王氏宗祠、埔心大炮樓等明、清時期的古建築。

    在埔心村生活的居民多為王姓,不僅人數眾多,且名人輩出,在東莞歷史上有影響力的王應華、王德榜等名人,都是出自埔心村的王姓家族。歷史上埔心王氏家族,是一個光輝燦爛的家族。延續到現在,埔心已經成為一個經濟發達、村民富裕、安居樂業的現代社區。

    雲崗社學留有明清重修題記

    雲崗社學是東莞市境內迄今發現的唯一一處社學,專家評價其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

    雲崗古寺位於石排鎮埔心村,始建年代不詳,明朝弘治十六年(1503年)歲次癸亥年重修。因該地區在新中國成立前稱為雲崗鄉,清光緒年間由古寺改建成一所學校,故此稱雲崗社學。雲崗社學為三開間三進四合院落式布局,硬山頂,抬梁穿斗混合式結構。建築寬13.2米,長41.8米,面積為552.18平方米。梁架駝峰麒麟、龍、鳌魚等紋樣的木雕裝飾精美。首進有塾台,社學的第一進、第二進、第三進的額枋下分別雕刻和寫有當時重修的字樣。2006年重修。

    雲崗社學是東莞市境內迄今發現的唯一一處,同時留有明、清重修題記的古建築,專家評價其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據了解,曾經有專家根據寺廟的布局、樣式,推斷出雲崗社學很有可能是宋朝時期的建築。當然,這只是一個猜測,但寺廟中卻有一個很重要的證據支持著這個論斷。主持釋演然師傅指了指古寺第二進上面的一根額枋,“看,上面刻著字。”記者看到,該額枋下面刻著“大明弘治十六年歲次癸亥昭陽季冬榖旦合鄉信士重建”字樣。

    釋演然師傅認為,“既然要重修,那說明建築已經是有一定程度的破敗了,而大家都知道,古代的木石結構建築,保存幾百年是不成問題的。這樣的話,雲崗社學很有可能是在大明弘治前幾百年所建。”他進一步分析說,“北宋為公元960年到1279年,而大明弘治則在公元1488年到1505年之間,北宋跟大明弘治的時間間隔,基本也就是在528年到226年之間,取一個中間數,也就是300多年了,雲崗社學經歷300年才重修也還算正常。”

推薦閱讀:

小官山古建築群 養在深閨待人識

河北宋家莊:紫荊關外第一莊

許昌關帝廟的文物價值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之湯廟謎團


    王氏宗祠是家族的象征

    埔心王氏家族的代表性建築,就是王氏大宗祠。

    埔心王氏家族的代表性建築,就是王氏大宗祠。同樣是王氏宗祠,它卻與中坑明德堂大宗祠有著明顯的區別,它始建於明代,位於埔心古村落的西邊,祠堂前面有個廣場,高高聳立著兩個巨大的麒麟石雕,兩座紅石旗桿台和四塊夾桿石。

    在古代,村民參加科舉考試中舉或中了進士,取得功名以後回到家鄉,會在自己的宗祠前立一根旗桿,用以光宗耀祖。這種夾桿石是用來固定旗桿用的,上面會刻著考中功名的人所取得的名次和年份。王氏大宗祠前這座紅石旗桿台是明代的,有可能就是埔心村明代進士、著名書畫家王應華所立;另外兩座麻石旗桿石是清代的,一個是乾隆年間舉人王大安所立,另一個是嘉慶年間舉人王錫田所立,兩人都是當年的鄉試第一名,都中了解元。再加上曾經擔任貴州布政使的王德榜,埔心村可謂人才荟萃。

    埔心王氏大宗祠是一間五開間三進院落式布局的古建築,祠長44米,寬14.5米,面積為638平方米,門前有兩個大麒麟石雕,兩座紅石旗桿台和四塊夾桿石,夾桿石上刻的字是“乾隆甲寅恩科中試第一名舉人王大安豎”,和“嘉慶庚午科恩賜第一名副魁王錫田監”。首進屋脊有灰塑脊飾,高5.2米,屋檐比屋脊略低60厘米。首進與二進天井中豎三樓三間歇山屋面牌坊,牌坊屋脊灰塑和麒麟陶塑裝飾,色彩艷麗、造型生動。三進為安放祖先靈位地方,懸掛著“根源重地”的牌匾。這塊牌匾傳說就是湘軍名將、抗法英雄、曾擔任過貴州布政使的王德榜所題寫的。

    村裡還有一間王氏宗祠,位於埔心古村落的東邊。這間王氏宗祠是三開間三進院落式布局。宗祠架構堅固,各種灰塑、石雕、木刻非常精致。這間宗祠,本地村民都習慣叫它做“九王祠”,據其建築風格而言乃是明朝年間的建築。坐南向北,前後為三進,中軸線主體建築有頭門、中堂和後堂,首進有紅砂巖塾台。祠堂面寬三間,硬山頂結構,長41.08米,寬13.21米,面積為542平方米。第一進梁架飾有鳌魚和卷草木雕工藝精湛,耳山牆,灰塑正脊。

    祠堂內還有一塊道光十六年(1836年)丙申年春二月,74歲的崔弼漫所題《敘堂課文碑記》。其碑文的大意指敘堂早期乃是一所用於傳禮授教的場所,當時的村民籌集捐款,款項一方面用於聘請有經驗的教師;另一方面,他們將部分款項對學習成績和教學成績好的師生進行獎勵,致使這一帶形成一種大興學業之風的良好氛圍,為把這種經驗和做法流傳於後世,經當時廣東通志局同意將文章銘石作記。

    洪聖宮與雲崗社學融為一體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雲崗社學旁就多了一間洪聖宮以及一座孔廟,洪聖宮裡面供奉的是廣利洪聖大王。

    洪聖宮始建年代不詳,五開間二進兩廊式結構,硬山頂,寬為20.9米,深33米,面積為689.7平方米。首進高5.85米,硬山頂,有塾台制,高1.08米,紅石作柱礎,紅石包砌門框,門枕石為精美的紅雕裝飾,兩側附有寬為3.5米、高為5.2米的梢間,梢間屋脊比次間屋脊矮0.63米,走廊的紅石欄的花紋為明朝雕刻工藝,有重砌的痕跡。走廊之間有精美的青磚窗花。二進高為6.5米,兩側也附寬為3.5米、高為5.9米的梢間,洪聖宮內供奉的是南海大王廣利。於2009年8月重修。

    不知道什麼時候,雲崗社學旁邊就多了一間洪聖宮以及一座孔廟,洪聖宮屬於道教,孔廟則代表儒家,儒道釋三教在這個地方和諧共存。據介紹,洪聖宮裡面供奉的是廣利洪聖大王。洪聖大王本名洪熙,傳為唐代的廣利刺史,廉潔愛民,精通天文地理,曾經設立天文氣象觀測所,使得出海的漁民和商人都頗受其益,逝世後受到敬仰和供奉,成為人們心中的海神。東莞民間則傳說,洪聖原來是一位屠夫,後來遁入空門拜在一位老僧的門下。有一天,師徒兩人來到海邊,老僧叫洪聖把心肝挖出來,擲下海去,洪聖毫不猶豫照辦了。結果,海中立即升起一朵五彩祥雲,載著洪聖,神仙而去。後來,洪聖成為南海神廟裡的海神。

    這裡還提到孔廟,就是因為雲崗社學、洪聖宮和孔廟已經融為了一體,提到任何一個,就必然包含了另外兩個。“確實是這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座建築其實最後都不分彼此了。”釋演然師傅認為,這樣三教一體的建築,其實在明朝就已經很普遍了,“比如廣東三水蘆苞胥江古廟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代表。”但是,後來孔廟卻不知道因為什麼緣故而被火燒毀了,只留下如今的殘垣斷壁,釋演然師傅對此不勝唏噓。後來,釋演然師傅將雲崗古寺和洪聖宮打通,兩個寺廟也就不分彼此了。

    另外,古建築群中還有數量眾多的宗祠、民居以及一座文昌閣,幾座保存完好的圍門和圍牆,構成了一個相對獨立完整的古建築群體。從古村落中這些建築的規模和精美的程度,也可以看得出,歷史上的埔心王氏家族,是一個光輝燦爛的家族。延續到現在,埔心已經成為一個經濟發達、村民富裕、安居樂業的現代社區。埔心王氏,仍然是石排最值得驕傲的姓氏。

    埔心大炮樓規模石排最大

    埔心炮樓始建於明末年間,炮樓是村裡的人為防止強盜的“標參”綁票索財和東江缺堤時避難所用。

    除了兩間王氏宗祠,埔心古建築群裡還有不少很有意思的建築。埔心炮樓始建於明末年間。炮樓為紅石青磚結構,坐西向東,寬16米,長9.4米,高約13米,面積為149平方米。據村民反映,炮樓在古代是村裡的人為了防止強盜的“標參”綁票索財和東江缺堤時避難所用。清朝中期,炮樓內曾設置一門重約60擔的大炮。土改結束後,鄉政府把大炮賣掉。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鬼子把當地的村民監鎖在炮樓內,並用煙火熏等手段威脅村民交出財物和槍械,後來事件發展為日本鬼子打死了兩名村民,在廣大鄉民的反抗下日本鬼子釋放鄉民而告終。

    1945~1946年土匪李潮在東江一帶出沒,他們打著“抗紅義勇軍”的旗號,到處殺人劫財,村民為防范他們的侵襲,每天都派人在炮樓上站崗。現炮樓尚存彈孔和煙熏痕跡多處。炮樓是村裡的人為了防止強盜的綁票勒索和東江缺堤時避難所用。炮樓規模宏大,是目前石排鎮所有炮樓中規模最大的。

推薦閱讀:

小官山古建築群 養在深閨待人識

河北宋家莊:紫荊關外第一莊

許昌關帝廟的文物價值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之湯廟謎團

  1. 上一頁:
  2. 下一頁: